让科技点亮残疾人生活

作者: 罗燕

智能语音交互、人工脊髓、智能仿生手……近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残疾人跨越障碍、摆脱困境带来新的希望。

从“听见”声音到“看见”世界,从“预防残疾”到“精准治疗”,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残障人的生活。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科技助残既是服务残疾人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脑机接口、外骨科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创新的重要应用场景。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设置科技助残平行论坛,探讨通过助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助力残疾人享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AI技术打破感官边界

对于听障人士而言,声音曾经是遥不可及的。传统助听器在噪声环境下效果大打折扣,智能助听器通过AI算法精准分离人声与背景噪声,甚至能生成实时字幕。这一技术不需要专业调试,也不要做耳蜗手术,直接佩戴即可使用,极大降低了使用门槛。

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助残领域的多项应用成果。通过智能语音技术,听障人士实现实时语音转文字;视障人群则能通过AI导盲眼镜“听”到周围环境的三维音效描述。

人工智能让听障、视障人群可以更好感知世界。借助语音转换技术、智能对话等一些无障碍技术,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就可以阅读、学习,获得更好生活质量。

刘庆峰强调:“科技助残必须让残障人士参与产品设计。”视障开发者周富贵开发的“掌中世界”APP,结合讯飞星火大模型的场景识别能力,可以实时描述周围环境。比如,打开手机摄像头,AI立刻提示“前方3米有台阶,右侧是便利店”等。“脑瘫模式”李麟青团队开发的“无障碍地图”,通过AI识别坡道、电梯等设施,为数万行动不便者规划出行路线。

“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各种专业技术、装置设备的进步,这个世界更有AI更有爱。”刘庆峰说。

脑机接口让瘫痪者“心想事成”

因车祸导致脊髓损伤高位截瘫的老杨,曾经连一杯水都端不起来。2023年10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洪波及其团队将一枚硬币大小的处理器植入老杨颅骨下,通过8个电极采集脑电信号。如今,老杨仅凭意念即可控制气动手套完成抓握、饮水等动作。更让洪波欣喜的是,术后5个月,老杨未开启设备时竟能自主移动木块。

“这说明脑机接口刺激了神经再生。”洪波说。这一成果背后是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机构的科研人员10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处理器里大概有329个零件,但是要把它长期植入人体,必须保证是绝对安全可靠的。团队在国家药监局的指导下,进行了40多项检测、1000多天运动安全性检验。

“我们要帮助的是一些因为车祸、外伤、运动造成脊髓损伤的患者,他们的症状通常是截瘫,损伤部位以下的四肢失去了运动能力,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洪波说。

让科技点亮残疾人生活0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

两年来,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分别在3家医院做临床试验,目前,3名截瘫患者已实现脑控轮椅、机械手等功能,临床准确率达90%。

洪波指出,传统康复器械仅替代肢体功能,而脑机接口能通过神经信号耦合促进损伤修复,这为脊髓损伤治疗开辟了新路径。下一步,团队计划在今年内开展30到50例植入手术,推动产品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脑机接口医疗器械。

科技助残将迎广阔发展空间

科技的力量让残疾人“听得见”“看得清”“站起来”,也让他们享有美好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

“现代科技已经非常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人群包括视障群体的福祉,为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表示。

比如,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减少残疾的发生,基因检测、基因治疗技术在精准医疗、残疾预防等方面发挥作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听障、视障患者的社会参与度。

但很多科技助残技术普及仍面临成本高、适配性差等问题,业界专家呼吁企业深入残障群体调研,开发“真正用得起、用得惯”的产品。

“科技是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表示,让残疾人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应当成为世界范围内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新内涵。

他希望各方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动科技助残,强化政策支持,把助残科技作为民生科技优先发展领域,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早更好惠及残疾人。

“我们在全力以赴地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未来的科技助残提供广阔空间。”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武凯表示,海淀区要重点建设一个多元合作创新平台,为科技助残提供智力支持。目前正在梳理海淀区科技企业的产品图谱,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科技助残产品的应用推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