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东江源头水 走好绿色发展路

作者: 徐英子 刘锦明

护好东江源头水   走好绿色发展路0
江西省安远县东风水库库区青山叠翠、碧水长流。(图/郑敏)

“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这条河就是珠江三大支流之一的东江。作为深圳和香港的主要饮用水源,东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水质保护,面临高标准、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特别问起东江的水质怎么样。

自1965年东江水供应深港两地以来,位于源头的江西省安远县始终牢记周恩来总理“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的嘱托,严格实施生态保护,全力守护一泓清水,同时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悉心呵护东江源头活水

山上有密林,林间有溪流,溪流入平湖。郁郁葱葱的三百山,碧波荡漾的东风湖,以及全县82.72%的森林覆盖率,是40万安远人民数十年加强生态保护的答卷。

“只要走在河边,我总会下意识地观察河道两岸,发现塑料瓶、塑料袋就随手捡起丢进垃圾桶。”三百山镇咀下村党支部书记兼该村村级河长黄松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起新田水的变化。

作为东江支流,新田水承载着黄松儿时戏水的记忆,如今依然清澈:“以前河道里或两岸垃圾很多,要组织保洁人员甚至动员全体村干部集体清理,现在村民环保意识提升,水质始终保持着我童年时的清澈状态。”

安远县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管理网络,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总河长,各级河长每日巡河已成为常态。

“通过无人机季度巡查与‘零容忍’执法,有效遏制了河道采砂等破坏行为。”安远县水利局副局长孙学文介绍,三百山地区稀土资源丰富,但东江源保护区自设立以来严守开采禁令,“即便面临经济诱惑,源头水质一直保持国家Ⅰ类标准,出境断面Ⅱ类以上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另外,除了确保下游水质,还要尽可能增加供水量,安远县在生产中采用滴灌等节水技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达40%。

在安远县,养猪曾经是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因保护水源要求县内九龙山以南地区必须全部退养。这场水源保卫战曾让许多基层干部记忆犹新。

“因为关系到村民们的生计,所以工作很难做。”孙学文向记者回忆自己任三百山镇人大主席期间劝说村民们关停小型养猪场时的情景。

“当时挨家挨户做工作,白天说不通,晚上就接着谈。”三百山镇副镇长谢文峰回忆,最终通过合理补偿安置,关停了镇上所有小型养猪场。

“守护香港同胞的‘生命水’,再难也要坚持。”孙学文表示,当前正探索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与“水权交易”创新模式。从河长巡护到科技治水,从产业转型到制度创新,安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水生态保护,并依托良好生态发展特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发展生态旅游,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森林覆盖率达98%,负氧离子含量瞬时高达10万/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提及三百山的生态资源,安远县林业局局长唐石发充满自豪。

如何把三百山这座绿水青山转化为安远县的金山银山,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安远县历届党委、政府持续努力的方向。安远县旅游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欧阳珍华介绍:“从2014年起,我们持续投入20亿元打造三百山风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寻找平衡点,经过多年努力,不仅把三百山建成了赣州市唯一一个集生态康养、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而且更好地保护了东江源头的水质。”

当融入自然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前往三百山的游客持续增加,“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超532万人次,收入超1.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三百山景区管理委员会宣传营销室负责人朱珍珍说。

“这里以前是一个猪栏,禁养后闲置,看到来三百山玩的人多起来了,村里就把它改造成酒馆,承包给一位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村集体和猪栏的主人收租金。”凤山乡井坵村党支部书记叶年清说,村庄紧邻三百山景区,离县城也不远,周末和节假日生意很好。

唐春祥的源头山水民宿坐落在三百山脚下,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客家特色美食和民俗体验。“节假日基本住满,车都没地方停。”他指着停车场说,“不少香港游客专程来看东江水源地。”唐春祥还义务当起导游,讲述三百山水源地的传说。

近年来,政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交通、停车场等配套,为民宿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唐春祥等民宿经营者还拓展了土特产销售渠道。

护好东江源头水   走好绿色发展路1
检察机关会同水利部门开展东江源区生态保护监督检查。(图/郑敏)

“游客尝过红薯、脐橙后,常回头找村民邮购。”孙学文说,民宿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农副产品通过民宿打开了销售路径,提升了附加值。

“这盘15元。”在车头镇官溪村经营农家乐的易元萍指着刚出锅的一大盘米果说,“这是我们江西客家人的特产,我们将传统米果做成招牌美食。”

易元萍说:“2008年前,我家种的脐橙得了黄龙病后,就转型开民宿了,我和老公两个人经营,年收入10万元左右。”2024年,大湾区等地游客陆续到来,村里的客流量增长了三成。

今年一季度,三百山游客总量达135万人次,景区综合收入达5602.5万元。

发展林下经济,兼顾“护清水”与“富百姓”

在安远县,从高云山乡延伸至葛坳林场、车头镇的百里产业示范带,通过种植草珊瑚、灵芝等林下中药材构建起立体经营模式。

3年前杂草丛生的林下空间,现已形成“山顶种珍贵树种、林中树上捆绑种铁皮石斛、底层种灵芝和草珊瑚、林缘养殖蜜蜂和家禽”的“四维”生态经济体系,30余亩灵芝示范基地亩均产值达9万元。龙布林场场长赖章强向记者展示标价560到680元的近自然椴木灵芝:“经江西省检测268项指标全合格,单个菌包可采收4次,价格比大棚灵芝翻倍。”

护好东江源头水   走好绿色发展路2
安远县欣山镇古田村节官厅山场上空候鸟飞翔。

在这片被翠绿覆盖的红土地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正趋于平衡,唐石发指着成片的灵芝解释:“杉树、樟树有树体香味会影响灵芝生长,我们专选阔叶林,既提升药材品质,又避免破坏生态。”通过“场村共建”模式,林场不仅提供技术,还发挥联营带动作用,企业投入资金、村民参股并在林场务工,去年单灵芝产业就实现净收入360万元,带动8000余户村民就业增收。

官溪村村民老陈说:“以前只能外出打零工,现在每月在林场干25天能挣3000块,山还是那座山,不用离家就有活干、有收入了。”

“在民宿不忙的时候,我还会去村集体经营的林地种灵芝和草珊瑚。”易元萍除了开民宿,还到场村共建的林场打零工,每天能增加110元的收入,一个月就能多挣两三千元。

走进钟祥荣在三百山脚下承包的脐橙园,浓浓花香扑面而来,一群鸡正在果树下觅食散步。“‘脐橙+林下鸡’生态循环模式,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提升脐橙和肉鸡的品质。”钟祥荣说,用这种方法种脐橙、养果园鸡,不仅提高了脐橙产量,还可通过来果园采摘的游客销售果园鸡,虽然辛苦点,但收入很可观。

官溪村后备干部郑冬梅说:“村集体有8000多亩山林,部分山林发展林下经济后,每年在原有收入基础上增收100多万元。”村“两委”已启动碳交易可行性研究,计划将1万亩生态林纳入碳汇体系,林下经济模式每年减少化肥使用270吨,环境得到优化,为碳汇开发奠定了基础。

在安远,林下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生态饭碗”,生态种养既保障东江水质安全,又让农产品溢价增值。村民增收后,医疗、教育投入显著提升,而青山碧水更降低了环境致病风险,形成民生福祉的“双保险”。

安远县委书记杨有谷表示:“从长远看,保护生态不是对发展的限制,而是为子孙留一江活水、攒一片青山,是为了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唐石发说,龙庄村、官溪村的转型发展证明,通过推行林下种植、林缘养蜂等种养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来激励村民参与生态保护,可以兼顾“护清水”与“富百姓”,实现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当前,安远县正推进“企业+林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力争3年内林下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亩,让生态保护红利惠及千家万户,书写“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的安远答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