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有风险 非必要不开启

作者: 郭鹏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之所以发出这一提示,是因为中消协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

一项便捷功能,为何易成盗刷漏洞?免密支付的风险有哪些?消费者遭遇免密支付盗刷后如何快速应对?相关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免密支付存在法律风险

免密支付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中消协将其总结为三点:

一是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风险激增。若他人获取了账号或设备,可通过免密支付直接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且无需二次验证。

二是小额免密累积大额损失。部分平台免密额度虽设单笔上限(如1000元),但短时间内高频次小额盗刷仍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三是隐蔽性强,难以及时察觉。盗刷交易通常通过绑定支付平台的虚拟服务(如游戏充值、APP订阅)完成,或者在机主凌晨熟睡时段完成,消费者发现时往往已产生多笔扣款。

“免密支付”有风险   非必要不开启0

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贾思懿从法律角度剖析了免密支付的潜在风险:“免密支付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其便利性与风险性并存。在日常生活中,手机丢失或账号被盗是常见情形,由于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就受到严重威胁。从法律层面看,消费者与平台之间存在合同关系。”

贾思懿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然而,许多平台在开通免密支付时,采用“默认勾选”等隐蔽方式诱导用户授权,甚至存在“被免密”现象(如消费者在不知情情况下被自动开通)。此类行为可能构成对格式条款的滥用,违反民法典关于格式条款的提示义务的规定。

支付风险的主动防范措施有哪些?

为降低免密支付盗刷风险,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以及强化账户安全保护,并建议消费者养成定期对账的习惯。

中消协建议,优先关闭免密功能,检查是否绑定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并关闭免密支付权限。若需保留部分免密服务,建议单独设置。另外,定期检查授权应用,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

在强化账户安全保护方面,中消协也作出相应提醒:

一是设置高强度密码并注意更换。避免使用生日、连续数字等简单密码,并开启双重认证功能,防止账号被恶意登录。

二是关闭非必要支付权限,尤其是苹果手机用户如无需通过账户进行应用购买,可禁用相关功能。

三是谨慎使用公共无线网络,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防止网络钓鱼或数据截取。

贾思懿表示,消费者应养成定期核对账单的习惯,及时发现异常交易,并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她建议,消费者发现问题后迅速保存交易记录截图、短信通知等证据,以便在纠纷中快速举证。

遭遇盗刷后如何快速应对?

中消协表示,若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首先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通过银行客服、支付宝或微信平台紧急冻结关联账户,阻止后续扣款。其次,留存证据并投诉。

“在通过协商、投诉等方式无法解决问题时,消费者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诉讼过程中,要收集好相关证据。若盗刷金额较大,涉嫌刑事犯罪的,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贾思懿说。

从法律视角看,用户需提升风险意识,平台应严守合规底线,而监管部门则需强化制度约束。唯有通过多方协同,才能实现便捷与安全的平衡,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分析指出,对于消费者而言,要牢记“便利不越安全边界”的原则,方能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守护自身合法权益。

要想让免密支付不成为风险漏洞,贾思懿认为平台方在合规义务方面也要加强透明化提示与简化取消流程。

“比如,平台应在开通免密支付时以弹窗、加粗字体等方式明确提示风险,并提供便捷的关闭入口,避免‘取消难’问题。平台还需加强采取技术措施保障交易安全,例如限制单日免密支付累计额度,或对异常交易触发人工审核机制等。”贾思懿说。

贾思懿建议,监管部门应对诱导开通免密支付、默认勾选等行为加强执法,并通过约谈、立案查处等方式督促平台整改。

中消协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应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如遇消费纠纷,可拨打热线电话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维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