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飞絮导致过敏,怎样缓解?
作者: 姜玉函春季,很多人陷入这样的困扰:眼部突然感到瘙痒、红肿、流泪,频繁打喷嚏,喉咙瘙痒,出现鼻涕、鼻塞,过敏症状不断。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漫天飞舞的杨柳飞絮。
杨柳飞絮为何会导致过敏?如何缓解过敏症状?
什么样的天气导致飞絮集中出现?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黄卓介绍,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飞絮的高发时段,持续约50天。春季气温回升期以及昼夜温差大的晴日是触发飞絮的主要气象条件。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连续3天以上超过15℃,特别是日最高气温超过25℃,且日照达到6小时以上时,阳光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果实成熟,有利于杨树、柳树的雌株果实成熟,开裂释放飞絮。”黄卓介绍,在春季的晴朗天气里,夜间气温低,白天升温高,就会加速飞絮释放,加上相对湿度较低和1级至3级的微风,更有利于飞絮飘散。
三个主要原因可能使人体对杨柳飞絮过敏
杨柳树为雌雄异株,飞絮来自杨柳树的雌株。雌花序授粉后生成一个个小蒴果,里面包着白色的絮状茸毛。成熟蒴果裂开后,白色絮状的茸毛便携带着种子随风飞舞,形成“杨柳飞絮”,是植物正常的生理现象。
一部分人群接触杨柳花粉和细小飞絮后,会引起过敏反应,主要症状包括眼部瘙痒、红肿、流泪等。呼吸道表现为清水样鼻涕、鼻塞、频繁打喷嚏、喉咙瘙痒、咳嗽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气喘、哮喘等。皮肤上也可能出现干燥、红肿、瘙痒、风团等过敏症状。
有的人去医院做了过敏原检测后发现,自己并不对杨柳絮过敏,但依然会出现强烈的过敏症状,这是什么原因?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双羽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个原因是物理刺激。飞絮的茸毛可能直接刺激呼吸道、眼睛或皮肤黏膜,引发瘙痒、打喷嚏等类似过敏的反应。
第二个原因是存在交叉过敏。飞絮可能吸附空气中的花粉(如柏树、梧桐)、灰尘、污染物或霉菌孢子,这些物质才是真正的过敏原。
第三个原因是患者属于易感体质。患者可能对其他环境因素(如冷空气、PM2.5)敏感,飞絮期叠加其他刺激物导致症状加剧。

怎样缓解过敏症状?
双羽建议,首先,要预防杨絮、柳絮引发的过敏性鼻炎,易过敏人群最好在杨柳絮出现前两周开始用药,如使用鼻喷雾剂或服用抗过敏药。
双羽建议,当飞絮落到口、鼻、眼处时,不要用手揉搓,需要用清水洗脸或者用纸巾擦拭。同时,做好五方面预防措施。
一是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能有效阻挡杨柳絮吸入;佩戴护目镜,防止杨柳絮进入眼睛引发不适;穿长袖衣物,减少皮肤与杨柳絮的接触。
二是注意出行时间。在杨柳絮飘飞的高发时段,尽量减少外出,可选择杨柳絮较少的早晨、晚上或雨后出行。
三是保持室内清洁。关闭门窗,防止杨柳絮飞入室内。可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室内空气中的杨柳絮和其他过敏原。定期打扫房间,保持室内清洁。
四是注意皮肤和鼻腔清洁。回家后及时清洗面部和鼻腔,去除附着在皮肤和鼻腔上的杨柳絮和过敏原。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鼻腔清洁湿润。
五是饮食调理。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这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减轻过敏症状。此外,多喝白开水,保持呼吸道湿润,也能减少杨柳絮对呼吸道的刺激。
多措并举减轻杨柳飞絮的影响
为有效治理杨柳飞絮问题,各地区各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源头防控、技术干预、科技应用、管理机制优化等。
自2016年起,每年4月至5月,北京市气象局都会联合市园林绿化局开展杨柳飞絮预报工作。通过布设杨柳飞絮重点勘察站点,实地观测花序与果实的生长状态,两部门反复会商,确定杨柳飞絮始发期、高发期、结束期的预报产品,为群众出行及防护提供依据,也为杨柳飞絮的防治工作提供支撑。
近年来,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信息及决策材料,相关部门持续联防联动,加大高压喷水、湿化和清扫等防治力度;同时采取管控杨柳雌株源头等措施,结合杨柳飞絮预测预报与监测巡查等工作,为精准防治提供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减轻杨柳飞絮对市民生产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