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保康县特教学校代课老师何立玲:让“折翼天使”拥有美好未来
作者: 张兵 杨邹2025年3月末,湖北省文明办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湖北好人”,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代课老师何立玲榜上有名。
何立玲是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代课老师、一家家具商场的负责人。过去11年,她每周到特教学校给孩子们上公益课,承担培智班的语言训练、唱游与律动等课程教学工作。
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残疾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
女老板缘何成了特教老师?何立玲在大学读的是特殊教育专业,希望毕业后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任教。
为了实现梦想,何立玲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襄阳市区及周边的特教学校去调研,参加志愿活动。
“你不要去做老师了,到家具城来工作怎么样?”2014年春季的一天,父亲突然问何立玲。何立玲的父亲十八九岁就来到保康,从木匠一步步做起,历尽艰辛终于在当地家具行业打出一片天地。如今年岁渐老,他觉得何立玲做事细心可靠,想把事业交由她继承。
面对父亲的提议,何立玲一时难以接受,毕竟她已为做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做了多年准备。但在父亲和亲友多次劝说后,何立玲接受了提议。可是,自己坚持多年的理想,要放弃了吗?
何立玲舍不得。一次,何立玲跟着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去看望一个叫成成(化名)的孩子。还没到成成家门口,就听到窗子里传出“啊啊啊”的声音。因为身体残疾,成成不到3岁母亲就离家出走,父子俩相依为命。为了生计,父亲白天只得将成成锁在家里,去山上种地砍柴。
见到成成,何立玲从包里拿出专门购买的饼干、面包、牛奶,送给成成,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成成接到后先将一块递给了何立玲。就是这次经历,让何立玲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残疾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
在请示相关部门后,2014年9月,何立玲成为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志愿者老师。她一边跟着父亲学经营,一边坚持每周半天到学校上课。
“孩子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对我而言都是极大的鼓励”
11年的真心付出,特教学校的学生和同事都把何立玲当作家人,何立玲也早已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
“时常会感受到这些孩子发自内心对你的喜欢,这也鼓励了我,让我坚持下去。”何立玲说,“看见他们一点一滴的变化,就想尽我所能,给他们提供更多帮助和关爱。”
这个学期,每周四是何立玲在学校的固定教学日。她负责的唱游与律动学科,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觉、认知、语言、动作、沟通交往能力。

“就像正常孩子学语数外课程一样,这门课是特殊教育中的主课。”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加荣说。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知并模仿视频中的内容,更多孩子需要在何立玲的帮助下迈出学习的第一步。
11岁的浩浩(化名)是一名轻度自闭症患者。课堂上,他是为数不多迟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之一。何立玲走到浩浩身边,弯下腰将窝在椅子里的浩浩扶起。“伸出左手和老师击个掌好吗?”重复两三遍后,浩浩终于缓缓伸出左手与何立玲相碰。
课堂上,何立玲需要密切观察每一名学生,及时纠正他们的动作与发音。40分钟时间里,她不停穿行于学生之间。下课铃声响起前,培智五年级的学生共同唱出了《小美满》的第一句歌词。
特殊教育是需要“慢”的教育。在何立玲11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节课教会学生一句诗、一个手势、一句歌词是常态。“不指望孩子们能学多少,哪怕是学会一个音节,我就很满足了。孩子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对我而言都是极大的鼓励。”何立玲说。
把义务教学当成人生的“第二份事业”坚持做下去
何立玲清晰记得自己上第一节课时的情景。课堂上,12个孩子只有两三个安坐听讲,有的闹着要出去,有的要去触摸教学用的一体机。课后,何立玲的自信心备受打击。
何立玲主动找其他老师沟通交流。第二次上课,何立玲拿出公鸡、鸡蛋等图片,瞬间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有学生指着图片,口中模仿着公鸡的叫声。自那之后,她找到了打开学生语言功能的钥匙,经验与方法日益丰富。
何立玲父亲的家具厂招工人,聋哑人阳阳(化名)前来应聘。一起来应聘的,还有两名身体健全的人,阳阳因此对求职不抱期望。但最终阳阳被聘用,成为家具安装工。
父亲的善举影响着女儿,何立玲也将残障学生招进了自己的企业。18岁的强强(化名)虽有智力障碍,但四肢健全,爱劳动。临近毕业,强强的父母为孩子的前途担忧。何立玲提议让强强到家具厂试一试。这一试,强强就留了下来,如今在家具厂每月能挣3000多元。
11年来,何立玲把特教当成自己的事业,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他们学不会天文地理,但可以教会他们鸡毛蒜皮、吃喝拉撒;学不会诗词歌赋,但可以教会他们人情世故,带给孩子们做人的尊严。”何立玲说,虽然这些孩子身体残疾,但他们需要被关注,渴望被关爱,自己将把义务教学当成人生的“第二份事业”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