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量配角到产业主角,体育发展破局文旅困境

作者: 邹新娴

当前,一些地方的文旅行业面临“流量焦虑”和“体验疲劳”的双重困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基于多年体文旅领域研究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通过体育激活文旅发展、破局文旅困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以体育破解文旅同质化,打造差异化IP

许多文旅项目在设计定位上缺乏独特性,盲目跟风模仿,在业态模式、体验项目等方面同质化严重,导致千篇一律,难以在日益成熟的文旅市场中脱颖而出。

体育的文化内涵丰富,项目多样,且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旅项目以“+体育”方式为突破口,将本地特色文化(如历史、民俗、非遗)与体育文化内核(如团结协作、突破自我)深度融合,构建景区独特叙事,带动景区差异化发展。还有些地方依托体育赛事、传统活动影响力较大、宣传效果较好等优势,将文旅项目、地方特色主动融入,形成可感知、更丰富的文化记忆点,如举办马拉松赛事推介地方旅游项目、特产。

以体育激活文旅体验,破解“静态化”困局

不少文旅项目主要依赖静态展示,如博物馆、文化馆等,互动和参与度不高,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体验感欠佳。

体育活动极具参与感,能为人们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与深刻的情感记忆。体育项目能与不同场景资源、文化故事结合,形成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并在灵活更新迭代中不断强化互动性与体验感。比如,可以考虑到不同人群行为偏好、运动能力等差异,通过“入门体验—技能进阶—赛事挑战”等梯度性活动,增强丰富体验,激发潜在消费。

以“成长性+社交性”提升消费黏性,实现“流量”变“留量”

许多文旅项目由于产品服务单一、更新迭代缓慢等原因,没有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稳固的消费黏性,游客“一次性消费”特征明显,面临复购率不高、景区“流量”难以转为“留量”等问题。

体育兼具成长性与社交性,可破解文旅项目产品消费黏性不足问题。体育的成长性为游客提供了不断前来、突破自我的机会,激励其在持续挑战中实现自我成长。体育的社交性为游客之间情感的建立与深化搭建了桥梁,促使其带着共同的情感记忆,再次结伴重温美好体验。

从流量配角到产业主角,体育发展破局文旅困境0
江苏江阴市的飞马水城

最大化地发挥体育的成长性与社交性,关键在于立足长远,对运营进行整体规划,并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及时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创新性的优化调整,以实现既能培育核心客群又能持续扩大客源的双重目标。

例如,设计“技能成长”项目,通过等级认证、积分体系等,激励游客周期性返场。再如,建立社群,打造社交场景,开发团队挑战赛、亲子协作任务等产品,强化情感连接。

以生态友好型体育推动可持续发展,平衡开发与保护

传统文旅项目常依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频繁的商业开发及高强度的游客活动,对自然生态与人文遗迹造成不可逆的损耗。

体育具有生态友好属性,可破解文旅项目过度开发问题。体育项目种类丰富,其中不乏太极拳、登山、徒步等蕴含生态理念、融入自然的运动项目,也有依托更具“野趣”的自然环境开展的极限运动项目,如攀岩、高山滑翔、冲浪等。

开展这些运动的文旅项目仅需轻量建设,能够极大降低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体育还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变化出诸多“新玩法”。如从定向越野衍生出的古镇定向寻宝、障碍接力定向等,能以低成本投入实现内容迭代,有效避免传统景区反复开发、过度投入等问题。

最大化发挥体育的生态友好属性,需要把握三点。

一是在规划上,立足整体和全局,依据不同文旅项目所在空间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行运动项目和资源的统筹联动布局。避免人流过度集中于某一区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过大压力。

二是在建设上,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与适应性,通过就地取材、推行绿色能源替代等方式,采用轻量化、嵌入式的建设方式,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三是在管理上,在开展体育赛事活动的全过程加强环保宣传,引导和鼓励参与者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守护景区的美好生态。

江西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帐篷营地,依托万亩高山草甸资源,打造户外帐篷节举办地的同时开发国家登山健身步道、高山滑草、漂流等体旅融合新业态,通过举办品牌活动,景区联动周边景点,形成山上山下协同发展的局面。这样的体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值得借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