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

作者: 徐隽 巨云鹏

一张长条桌,几杯清茶,社区议事会又开张了。

“小区里南来北往带孩子的老人多,助老餐厅的菜种类应该多点”“装修声太大,反映很多次,都影响邻里关系了”……

不久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组织了一场社区议事会,收集基层群众对加强社区治理的意见。这样的会,每年都要举行好几场。

盛弘在社区干了10多年,热情不减,回想起来,刚到社区工作时的经历对她影响很大。那是2014年3月,全国两会闭幕后,当时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代表和大家分享在两会上与总书记面对面时的激动心情。“总书记的那句话——‘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光荣了。”盛弘说。

如今,盛弘“接替”朱国萍,成为来自社区工作一线的代表。她参加全国两会,提出的建议很多和社区治理有关。比如,打造家门口“一站式”美好生活微空间,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增加银发经济优质供给,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前些年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让盛弘对总书记的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扔个垃圾这么麻烦,有必要吗?”生活垃圾分类启动初期,盛弘和同事上门做工作,一些居民甚至不让进家门。

有的居民不积极,就发动社区党员带头;不知道怎么分类,就一家一户宣讲;有人担心“一刀切”,就“一小区一方案”因地制宜……

慢慢地,垃圾杂乱堆放的现象少了,主动分类的居民多了。社区的小变化,带来的是城市的大变革。如今的上海,垃圾分类早已成为新时尚。

“生活垃圾分类、矛盾纠纷调解、消防隐患整治……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盛弘说,这就是总书记为什么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

牢记总书记的这句话,盛弘不断探索社区工作的规律。特别是新形势下,群众需求多元、意见多样,怎样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一个推进绿地景观改造的项目,让她印象深刻。

两个居民区交界处,有块空地一直闲置,居民们都希望改造提升,但怎么改,各有各的说法。

“要建成有健身功能的绿地”;

“可别搞成跳广场舞,扰民”。

就这一项,意见就难一致。

“两口子装修都会吵架,何况是上千户居民。”社区工作团队里有人感慨。

“总书记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做好社区工作的‘钥匙’,也是把社会治理落到实处的‘法宝’。”盛弘说。

她把观点不同的居民代表一起请到“市民议事厅”,寻找诉求共同点。

“既要锻炼身体,又要安静环境,那我们建个健身步道,安装健身器材和休闲设施,怎么样?”求同存异的方案一公示,大家都觉得合情合理。之后,又根据居民意见对方案再修改、再公示。老旧座椅重新设计,增设便民入口……“大伙儿像装修自己家一样上心”。

“把社区这一亩三分地管好,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也是‘小巷总理’的责任所在”,盛弘说,“你看,绿地越来越多,‘15分钟生活圈’越来越便捷,社区的硬件和服务‘顶呱呱’。这不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民城市’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