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人文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体会

作者: 方江山

同新质生产力一样,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实践发展和未来趋势提出的具有鲜明方向性、实践性、原创性的重大命题,可以说,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标识性概念。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刚才,大家从许多重要角度来理解和把握,都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人文经济学代表未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方向,这给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

刚才,大家都谈到了热度问题、聚焦问题,包括学理上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我听了以后觉得,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个重大命题之后,这个命题怎么破解?怎样最终实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个目标?这还有很长的过程。我们现在一下子拿出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还不太可能,确实要做一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刚才有老师讲,跑了11个国家、11所大学,我认为这个很重要。因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封闭的,它最终还是要在世界舞台上呈现。当前,我们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像美国,他们学者的思想、理论和学说只要一出来,世界上其他国家很多学者都愿意去跟随、去学、去模仿。我们现在也到了这个阶段,比如新质生产力一提出,就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和研究。我们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这个命题,首先自己不能束缚手脚。

其实,我特别赞同老师们所讲的,还是要到发达国家多交流多观察。然后,从他们已有的概念里找出区别。听了各位老师的精彩、专业发言,很受启发,深受教益。作为学习者和召开这个座谈会的倡议者,借此机会,我作一个即席发言,谈谈我对于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六点体会。因为是即席发言,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老师多多包涵。

第一点体会,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研究人文经济学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一些方向性的新的论断、观点和思想理论。但是,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变成中国的、把中国的变成世界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为当今世界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大不相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这个命题都已经思考得很深了,视野也很开阔了,但我仍然觉得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的原因。

所以,我的第一个体会就是坚持“两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做好文化工作、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到的“三个坚持”,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尤其要坚持“两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创”,起初主要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从国际视野来看,坚持“两创”,就是要把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都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进行创造性活动。在我看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是理解、落实好“三个坚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坚持”,就是坚持“两创”。

人文经济学里的“人文”包括哪些内容?我认为,这要立足“两个结合”来理解和把握,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经济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以人文精神关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又强调经济发展最终要落脚到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来。因而,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为发展人文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有许多是在政治与经济实践高度结合后发展起来的。比如民本经济思想就是如此。数千年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代代相传,都体现了中国古代重民生的民本观念。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价值理念,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契合、相融通,成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渊源。

人文经济学根植于人文经济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双向互动的一门学问。人文经济学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主体性特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规律性认识和文化实践基础,也为确立人文经济学研究的立场、内容和方法提供了科学指引。人文经济学探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深度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途径;人文经济学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让人文精神成为调节经济发展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铺垫文化底蕴;数字时代,人文经济学探索如何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新技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文化新动能。因此,从本质上讲,人文经济学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经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探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了这些内涵,我们在新时代发展人文经济学,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人文经济学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关键环节。人文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生态与发展的和谐统一。当前,一些人文经济学发展较好的城市,像杭州、苏州等地,都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共兴、文化与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融合共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方面,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我们要不断推动古今中西知识对话,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成型的、有借鉴意义的内容进行积极的“两创”,加深不同领域、学科、流派、范式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碰撞融合,以更宽广的视角、开放的胸襟、坦诚的对话、平等的交流,推动中国人文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和发展。

总而言之,在深入开展人文经济学研究上,我们应当做好“两创”这门功课,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发展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

第二点体会,研究要更为聚焦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发展经济学源自西方。然而,现在我们知道,最早研究发展经济学的是中国学者张培刚先生。但由于张培刚先生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见在学术研究中,学术影响和地位与国家整体实力还是紧密相关的。今天我们才知道张培刚先生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对于后来发展经济学的作用和影响。这也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慢慢发展起来以后,我们再往前回溯才发现的。

为什么在西方一推出发展经济学理论后,我们都以为是西方的?众所周知,经济学研究的面是很广的。一方面是因为西方的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因而西方学者的研究更容易引起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西方经济学研究者提出过不少引人注目的新概念、新论断、新方法和新框架。你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很多都是这种情况。也许这样的新概念、新论断、新方法和新框架并不完美,但是它比较聚焦,集中解决人们所关心的某一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它自圆其说,让人觉得言之有理。

所以,我觉得,对于人文经济学研究怎么聚焦,现在已经有了一定条件。在座的老师的研究有哲学领域的,有经济学领域的,有历史学领域的,还有伦理学等各个领域的。这就可以聚焦于各自的学科视角,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来阐释人文经济学。从整体来看,我们从多学科来聚焦,使不同学科研究共同推进,就可以深化研究,这具有重要价值。

一是聚焦于“人”。我自己的体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现在又提出了人文经济学,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因为过去讲文化经济,如果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应该主要是注重政策方面。一旦上升到人文经济学就不一样了,它关注的更主要是人,人是最本质的。讲文化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就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文经济学更是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从学术概念讲,人文经济学更突出“人文”二字,是建立在人文基础上的经济学。大家很清楚,“人文”的核心、精髓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经济学,“人”是人文和经济学的结合点,要把人的创造活力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支点,经济发展要依靠“人”,同时也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要为了人,把是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人文经济学的根本尺度,经济发展要坚持人民至上。这就是我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解。所以,我觉得,我们从各种不同的学科来聚焦“人文”,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人文经济学的价值指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着力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支撑点,处处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与之类似,人文经济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经济,是人文与经济在总体上相互交融、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以及人文与经济双向贯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状态。我们在推进人文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时,也应牢记“人”这一本质,更多聚焦“人”在人文经济学中的角色。这样做,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遵循,把人文经济学的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高品质生活,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提高文明程度。

二是聚焦于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也是人文和经济学的一个结合点。不可否认,文化诸多元素、因素在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体验中确有先进与落后、善与恶之分,取文化之善、祛文化之恶,便会把文化提升到文明的高度与境界。在当今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国外经济学家也呼吁经济学向人文回归。比如,美国经济学家迪尔德丽·南森·麦克洛斯基曾指出:“若想更好地发展经济学,我们需要构建人文经济学。与现有的经济学相比,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性更开阔且更有力度,其实证性也更宽广且更严谨。”

但是,只要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西方经济学就跳不出“资本”的窠臼,就发展不出真正的人文经济学。我们的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植根于新时代的中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旨归,是指向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文经济学,与西方理论中对人文经济学的研究有着显著区别。

三是从各领域聚焦,形成合力。我们在推进人文经济学研究时,既要明确坚持并聚焦于中国特色和中国实际,也要包容并蓄,积极吸收西方人文经济学研究中值得借鉴的思想理论成果,推动更好地形成我们的人文经济学知识体系。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将人的行为简化为可以被量化、复制的同质性经济单元,并被资本的逐利本性所驱使。这就剥除了社会经济的人文、人本和人民属性,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抗、人与社会的疏离、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以及全球秩序的混乱和治理失效等。我们研究人文经济学,要超越西方经济学单纯逐利的狭隘本性,打破学科孤岛,积极探索人文、文化与经济的跨界融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上,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当前,我们推进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人学、文化学、价值学、历史学、伦理学等不同领域,各领域的学者既要从自身专业出发,又要突破学科局限,共同解析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基础、本质内涵、价值逻辑、重大意义,共同探索人文经济学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实现人文经济学对“人本”的聚焦,为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认同”、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合力。

第三点体会,着眼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纯而又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思考着眼于现实,着眼于实践,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刚才文旅部门同志就讲,怎么从实践来破题,也是基于从实践出发。我们要关注人文经济学的实践性,这是一种实践性相对鲜明的学问和学说。这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把握的一项基本认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