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办报改文风
作者: 荣翌2月5日,新春第一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头版开设新栏目“读者点题·共同关注”,聚焦民生热点、发展难点、改革堵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截至2月28日,已刊发11篇报道,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获得1.7万条评论、平均浏览量近300万次,被澎湃新闻、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多家海内外媒体转载或引用。该栏目立意有高度、选题有温度、文风有态度,无论是直面读者问题的报道形式,还是更具“网感”的表达语态,都给人以新风扑面之感,成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背景下,改进文风、提高宣传报道质量的典范。
强化读者意识,上连党心下接民心
当前,我国经济回暖向好,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微观主体密切关注,围绕读者在人民日报网络端留下的思考和疑问,栏目以专业视角条分缕析、循循善诱。从解读宏观经济数据,到关注新能源汽车、实体店未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既心系国之大者,又紧贴百姓日常,在中央决策部署和百姓普遍关切之间找准连接点。栏目把读者作为选题的源头活水,紧扣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和读者一起打开视野、探寻路径,从一面观到多角度,从盯眼前到看长远,全面辩证看待经济形势、发展大势,切实强信心、稳预期、促实干。目前,该栏目进一步从学界专家、业界同行、高校师生等处征集了近100个选题,为后续报道推进做好“开源”和积淀。正是因为将读者意识贯穿至选题策划、表达语态、传播形态等全链条各环节,才让栏目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人民日报》头版的这一显著变化,引发学界、业界关注与好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陆绍阳评价道:“大报在头版直接回应百姓对经济民生问题的关切,实在是开新风、谱新篇之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该栏目最值得肯定的是“让媒介议题和公众议题之间实现了更好的共振,在此基础上体现了媒体的重要性”。传媒茶话会公众号指出,该栏目是开门办报传统的创新阐释。线上、线下读者都对该栏目给予广泛关注和积极反馈。小红书博主“席二仙”的贴文《发现人民日报有了新变化》详细分析该栏目写作特点,获得6000余次点赞,成为社交媒体平台热帖。网友“吾乃神瓜”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留言说:“开设这个栏目真的很好,让《人民日报》更接地气,这样的解惑通俗易懂!”
坚持问题导向,同题共答释疑解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中有关注,有期盼,有凝聚共识的起点,有实践前行的动力。实现合理增长,这个“合理”有啥深意?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主食吃得少了,我们还需要这么多粮食吗?消费品“以旧换新”,能落着实惠吗?全民网购,实体店的未来在哪里?……该栏目所有文章均以问题作为标题,以网友留言提问开篇,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通过“读者提问、记者作答”的方式,在与读者的问答互动中释疑解惑,因势利导。
该栏目所选话题具有一定的尖锐性、争议性,问题意识贯穿始终。2月10日刊发的《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以网友提问直接开篇:“网上有自媒体说‘外资正在大规模地从中国撤出去’,这个说法靠谱吗?”切入主题简洁犀利,直击外资数据下降问题,客观分析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和原因。记者从身边故事讲起,选择了大家熟悉的“沃尔玛超市撤离中国”的传闻,以“一家总被传‘撤出中国’的企业,却在中国市场保持销售额增长,矛盾吗?”“在讨论外资是否撤出中国时,先要搞清楚‘中国还需要外资吗’?”“那引资规模为何下降呢?”三个问题结构全文层次,环环相扣,用数据说话,抽丝剥茧揭开事实。文章刊发当天冲上百度热搜榜首,被美联社、雅虎财经等外媒转载253篇次。这种直面矛盾争议的坦诚,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张力,也更容易起到凝聚共识的效果。
该栏目的问题导向受到社会舆论的高度肯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曾庆香称赞道,栏目的“问”和“答”皆有特点:标题就是问题,问题来自读者,表述直接犀利;解答深入浅出,语言平实亲和,态度坦诚务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汤景泰认为,栏目“不回避读者问题,以平等开放的姿态与老百姓娓娓而谈,消解大众对媒体的刻板印象,努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上观新闻发文称,栏目文章均刊发在属于黄金版位的头版,每篇稿件标题均带“?”,问题尖锐,回答坦率,循循善诱,譬喻得当,与通常头版文章的标题处理风格明显不同;澎湃新闻认为,“直面问题,与读者一起感受中国经济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的‘温差’,这就是《人民日报》深入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新举措”。
激发共情共鸣,互动语态清新表达
该栏目文章都是千字篇幅,瞄准短实新,把握时度效,述论结合,夹叙夹议。变权威解读为平等交流,共同聚焦问题,一起打开问号,做到选题可行可控、问题可信可答、文风可亲可近、论据可感可知,最终共鸣共情、解惑解扣。
2月11日刊发的《透过新能源汽车,怎么看“成长的烦恼”?》,直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遇与困惑,鲜明指出“一些新能源车企破产,新车变‘烂尾车’,是这个产业必经的‘成长的烦恼’。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走来,可以用两个‘酷’概括:炫酷与残酷。”“‘电车’受青睐,‘油车’就有些落寞;充电桩受青睐,加油站就有些落寞。”用词犀利又不失风趣,运用拟人化修辞和网络语言,表达生动,平白如话。2月12日刊发的《为什么说“信心在当下也在未来”?》,开头就引入许多普通读者的共同烦恼:“我们这一代人上有老人要照顾,下有孩子要抚养,都说经济下行压力大,增收、加薪,房贷、车贷,方方面面,任务不轻。新的一年,减压提气,信心在哪里?”直面普通老百姓的痛点,将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个体感受相结合,用理解共情和充分说理缓解公共焦虑。《这个第一,我们为啥不离不弃?》《主食吃得少了,我们还需要这么多粮食吗?》等文,在标题中多用“我们”的语态,和读者站在同一立场上思考,更容易引发情绪共振、情感共鸣。
该栏目文章和读者一起打开视野、探寻路径,“聊天式表达、伴随式引导”的行文方式,以对话语态增强与读者互动,让说理更晓畅通透。用新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凝聚共识,引导更加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经济形势、发展大势,切实强信心、稳预期、促实干。北京大学斯诺研究中心书记孙华说,新栏目非常有互动性、贴近性和服务性。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制片人陈兵认为:“栏目语态新媒体属性强,轻松流畅,把大问题、大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举重若轻。”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