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指尖非遗绣出幸福之花

作者: 管延泽

品牌名称:彝绣花开

检察院: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检察院

讲述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检察院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

            检察部副主任刘曦

彝绣,即彝族刺绣,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体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有着1700余年的传承历史,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然而,由于彝绣版权保护工作起步晚、版权保护意识薄弱,彝绣设计常被冒用,山寨产品不时混入市场,成为制约彝绣发展的重要因素。

保护和传承彝绣文化,是检察机关的新课题,我们打造“彝绣花开”检察文化品牌,坚持在履职中担当,在担当中创新,精准服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自2020年起,我院调动两级检察院业务骨干,创建了“彝绣花开”专业化工作团队,并与工商联、政府彝绣产业办联合出台《检察护航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意见》等文件,实现对绣娘、绣企、彝绣产业的全面保护。同时,将知识产权综合履职、法律监督、特定群体关护等工作贯穿其中,探索形成“彝绣一根针,牵出万缕线”的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工作格局,以检察履职护航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8月,楚雄某彝绣企业发生火灾,造成企业自身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周边6家商户遭受不同程度损失,该企业负责人李某某因涉嫌失火罪被移送楚雄市检察院审查起诉。楚雄市检察院与消防部门等多次复勘现场,举行听证会听取多方意见,经过审慎审查,认为此案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2021年10月12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检察院对李某某依法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2021年底,周边受损商户向楚雄彝族自治州检察院提出刑事申诉。

此案涉及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彝绣,涉案企业系楚雄彝绣规模以上企业,被不起诉人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办案中必须严格审慎。我院办案组成员详细听取了申诉人及因此案遭受损失的人员的意见,发现申诉人主要担心对李某某不起诉后,自己会得不到赔偿。于是,检察官深入走访楚雄州彝绣工作办、彝绣协会、市场监管和税务等部门,详细了解涉案企业经营状况及偿还能力,并与涉案当事人多次协调,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分期赔偿协议。申诉案件依法结案后,涉案企业的经营也逐渐回归正轨。

虽然案件已经顺利解决,但在走访调研中,彝绣企业及绣娘反映了较多的法律问题。“绣娘们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足,有时遇到矛盾就求和,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绣品设计难度大、制作比较复杂,绣制工期长,可能持续数月、数年,但市场上可能出现仿造、抄袭,希望检察机关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宣传。”……通过梳理,我们更多关注到实现“绣品变产品、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更加坚定救活一个绣坊只是第一步,守护彝绣非遗传承、助力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才是检察工作的终极追求。

针对上述问题,在彝绣从“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的过程中,我院在为彝绣产业申请区域公共品牌、外观设计专利等方面提供法律支持,对彝绣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法律“体检”并提供法律服务,编印了《彝绣企业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汇编》等系列法律宣传品,预防企业违法犯罪,保障彝绣产业健康发展。楚雄州两级检察院“把脉开方”,强化一体履职,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持续做优做强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品牌,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保护非遗中来,“彝绣花开”团队制定落实《楚雄州检察机关保障和服务彝绣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围绕绣娘合法权益维护、打击侵权犯罪、畅通救济渠道、民事矛盾化解、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开展彝绣产业风险研判预警、延伸检察职能服务彝绣发展。

彝绣的一针一线,绣出的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图景。在持续巩固拓展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聚焦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工作同向发力,针对当地群众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逐年增多,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引导彝绣企业力所能及地就地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助力农村儿童有家有爱有人管,企业发展有后备力量;以法治手段保护彝绣企业知识产权,建立信息互通、协作联动机制,凝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合力,不断强化法治宣传促进产业发展,依托检察开放日、法律“体检”、送法进企业、“检联”联合接访来访等活动,帮助企业及早发现监管漏洞、事前预防法治风险,维护彝绣企业和广大绣娘的合法权益;在依法履职基础上,探索创新普法宣传手段,紧扣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开展“跟检察官一起来了解知识产权”主题直播活动,拍摄知识产权保护小剧场短视频,不断扩大普法宣传范围,持续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良好氛围,提升彝绣企业和广大绣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知晓度,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持续深化创新实践,发挥数字检察引擎作用,深度挖掘知识产权保护案件线索,探索研发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为构建更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检察力量;以典型案例培育为抓手,在高质效办好案件的同时,积极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楚雄检察样板,推动相关行政机关完善保护机制,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让指尖非遗绣出幸福之花0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检察院检察官对涉案彝绣企业后续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回访。(来源:受访者供图)

从对绣娘、绣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到帮助彝绣企业解决法律问题,在护航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引入特定人群关护,引导彝绣企业解决残疾人就业2000余人,为涉罪和重点未成年人提供就业和学习岗位10余个,实现了彝绣产业保护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

2022年,我院相关工作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评选为100对工商联与检察机关沟通联系机制典型事例;2023年7月,我院营商环境团队设计研发的“刑民融合监督企业被恶意虚假诉讼”大数据模型获评云南省检察机关首届大数据模型竞赛一等奖。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在依法履职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检察机关工作务实有效,把法治文化融入民生工程,尤其是在保护彝绣上下了功夫,让绣娘、企业多了一层法治保障。”在日前结束的云南省两会上,代表委员对我们的“彝绣花开”检察文化品牌赞不绝口。(文稿统筹:管延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