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作者: 杨唯伟

122、民主、实事,三个词语,构成了甘肃省定西市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铺了一条平整的巷道、开办了一个安心的假期托管班、让老人吃上一口热乎饭……走进定西各地,群众身边的变化不小。

“民主,就是我们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马营村村民曹维儒说。

“假期看孩子,虽然是小事,但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定西市陇西县通安驿镇通安驿村村民陈富民说。

“这项工作的开展,让大家有难题一起解决,心里畅快!”陇西县云田镇三十铺村村民李勇说。

122件实事,122份答卷。一件件“小”却“实”的事,温暖了大伙的心。

问需于民:化解群众难心事

平日尽是土,下雨两脚泥……在陇西县云田镇三十铺村,一条长1.23公里的老街,是这几年困扰当地群众的难心事。

这条老街十分热闹,是原镇政府所在地,全镇集市所在地,有商住户379户,1375人,云田小学、云田镇卫生院和云田供水管理站等都聚集在此,见证着地方的变迁与商业的繁荣。

时光流转,老街日渐陈旧——巷道逼仄、坑洼起伏。“但凡能绕路,大家都不愿从这条路走。”村民朱菊琴说。

张新梅家住在三十铺村,是一名合作社理事长,连任两届定西市人大代表。自从当选为人大代表,张新梅为这条路操心不少。

随着深入了解,张新梅发现,事情很小,要解决却有难度,没政策、没项目、没资金……“你当人大代表呢,赶紧帮咱说说话,把这条路铺一铺呀……”每当听到群众这么说,她总感觉抬不起头。

“有那个功夫,不如把路修一修。”收医保、讲政策,每当镇村干部和群众交流,群众三句话不离“路”。

2023年,得益于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老街的下水改了,路基也打好了,距离改造成功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了。大伙儿都盼着把路修好。

2024年开春,随着“122民主实事工程”的开展,老街的改造迎来新机遇。

“群众的事,必须让群众自己做主!”云田镇党委书记宋玉祥说,在民主实事项目征集和初定阶段,云田镇人大主席团坚持问需于民。

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0

人大代表入户走访、选民接待、群众走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召开群众座谈会、“有事码上说”……线上线下多种方式齐头并进,广泛征集意见建议50余条,梳理分类出路肩拓宽、路面修整、上下水管网铺设、亮化绿化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余个。

综合群众呼声,云田镇把民主实事项目定为:改造老街。

怎么改造?云田镇人大主席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2024年3月,张新梅等59名市县乡人大代表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入户走访。

铺不铺路,大家定;铺路的费用,大家筹;铺路的活,大家干……一时间,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张新梅带头捐款5000元,商户李勇捐款4000元,村民朱菊琴捐款2000元……辖区内的砂场捐水泥沙子,家家户户有人力的出人工,细心的村民做监督。

3个月时间,老街面目焕然一新。大家紧锁的眉头,化成会心的笑容。

以开展“122民主实事工程”为契机,定西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促进“平台搭建”和“民意吸纳”有机融合。

“定西全过程人民民主综合实践基地”、60余个“民主议事厅”“小院议事厅”、300多个微信“议事群”、800多场次民情“恳谈会”“板凳会”……

一场吸纳民意的行动在定西市广泛开展。

问计于民:汇聚群众大智慧

秋收季节,通渭县马营镇马营村的村民个个干劲十足。

“咱自己能说了算,凡事商量着来,肯定发展得越来越好!”提及2024年围绕产业发展的民主实事,67岁的通渭县马营镇马营村村民曹维儒说。

通渭县马营镇马营村,多年来素有种植蚕豆的传统,但未能形成规模。

2023年蚕豆价格一路上涨。“今年咱能不能也多种点蚕豆啊?”2024年春季,镇里布局新一年的产业重点,征求群众意见时不少人这样说。

“当时,我们规模化种植首选的是地膜玉米和黄芪,但种蚕豆的呼声很高。”通渭县马营镇人大主席权钰龙说。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马营镇把蚕豆标准化种植作为民主实事项目,在长川、马营、东关、西堡4村打造蚕豆产业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通过“产业奖补+单位帮扶+社会资助”相结合的方式给予种植户支持。

提供旋耕覆膜服务、补贴地膜化肥农药、开展农技指导……这个春季,大伙都分外卖力。

“种蚕豆,管理容易,政府还有这么多支持……”曹维儒笑着说,还有更多收获,“我以前不爱和乡镇干部们打交道,通过这件事发现,大家都是一心为了老百姓好。”

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1
甘肃定西

2024年初秋,马营镇蚕豆喜获丰收。全镇蚕豆产量达4800吨,产值达2400万元,涉及农户人均种植蚕豆5.8亩,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这项工作的开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工作思路:多征求群众意见,多问问群众应该怎么做。”马营镇马营村党支部书记王铭深有感触地说,这件实事,不知不觉拉近了干群关系。

以“民声”定“民生”。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对群众愿望和诉求依据集中度进行“倒排序”,建立涉及民意表达、代表履职、依法监督、基层治理、区域特色“五大类”民主实事工程支撑体系,将最突出、最迫切、最受益的问题纳入年度民主实事工程预选项目。

2024年,定西市共科学谋划民意表达项目45件、代表履职项目26件、依法监督项目6件、基层治理项目22件、区域特色项目23件。

问效于民:提升群众满意度

临近中午,陇西县柯寨镇张家湾村互助幸福院飘出阵阵饭香。午饭时间,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烩菜端上餐桌,村里近20位老人围成两桌,陆续开始用餐。

“大爷,今天的饭菜咋样?咸淡还行吧?”张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李小云一边分发饭菜一边询问老人。

85岁的李俊川老两口,孩子已出嫁多年,两人经常“凑合”着吃饭。自从幸福院提供爱心午餐,两人再也不愁吃饭问题。

“这食堂环境好,离家近,饭菜合口,还免费。吃完饭还能打打牌、说说话,平时这里还会办一些活动,特别好。”李俊川笑着说。

张家湾村60岁以上特困空巢独居老人有165名,让每位老人都吃得上热乎饭是个难题。

“一次走访的时候,我发现一位老人吃了发霉的食物,就紧急把他送到了医院。”李小云说起来,至今心有余悸。

针对这一实际,柯寨镇人大坚持从“一碗热乎饭”这一小切口入手,推行“乡村夜话”议事会,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征求群众意见。

经过充分调研和民主票决,最终将群众呼声高、急需解决的互助幸福院改造提升、扩大服务范围确定为2024年民主实事项目。

整合民政部门“互助幸福院”项目,利用村内闲置场地,建成“爱心之家”,并配建“爱心发屋”“洗衣房”等10个功能服务室。聘用3名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每天为村里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镇里经常把我们叫到互助幸福院,有意见或者不满意的地方可以现场提。”张家湾村民郭俊义说。

柯寨镇人大主席团通过开展视察调研、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开展社情民意量化测算,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客观反映群众对民主实施项目的主观评价和感受,让人民群众评判项目实施效果。

民主之花在陇中大地竞相绽放,让满意留在群众心间。在“122民主实事工程”实施过程中,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

122件实事,传递着民生温暖,描绘出一座城市的温情画卷,也将“人民至上”理念深深镌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进程中,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自《甘肃日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