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伯禽书》:中国第一部成文家训

作者: 王杰

《诫伯禽书》:中国第一部成文家训0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家训诞生于周朝,其作者是周公。周公本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武王东伐纣王,并制礼作乐。他不仅是周朝开国功臣,更是辅佐两代君王稳定江山的重要人物,被后世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了商朝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但周公忙于处理国家大事,便让长子伯禽代替自己管理封地。在伯禽去封地之前,周公跟他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这就是《诫伯禽书》。这部家训开启了中国古代仕宦家训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成文家训”,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提醒着人们修身齐家的永恒道理。

在这封家书里,周公给出了许多做人做事的智慧:要善待亲属和老部下,不能求全责备;即使能力出众也不要与人争强斗胜;身处高位要保持谦虚,富裕时要懂得节俭,手握重权要心存敬畏,学识渊博要虚心求教。他对伯禽特别强调:“到了封地后,决不能因为身份显赫就轻视人才!”

这部家训,不仅承载着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更能体悟出他的为官品德。

周公为了及时接见贤士“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他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政务繁忙,日理万机,就连洗澡吃饭时都有客人要接待。古时候男人头发长,客人来了,周公便握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了,又回去接着洗,以致反复多次。吃饭的时候,周公也在处理政务,吃一口饭,不等嚼完又得吐出来,因为又有客人来求见了,所以“一饭三吐哺”。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正是致敬周公求贤若渴的精神。

作为执政者,周公认为政令发布前要考虑周全,朝令夕改会造成社会混乱。《礼记》中记载:“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政令的实施,要考虑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势在必行,如果是涉及全局的政令要小心慎重地出台。如果朝令夕改,一定会引起社会运行机制的混乱和老百姓心理的怨怼,特别是转换和调适的过程,通常都要付出一定的社会成本。

周公特别强调为政要修己敬德,杜绝骄奢淫逸,以免重蹈商朝因为失德而亡国的覆辙。周公对国之隐忧认识得很深刻,他认为国家真正的隐患不在于当前而在于后嗣。因此,他教育周成王时反复强调“要体会百姓耕种的艰辛”。《尚书·无逸》记载,周公教导成王勤俭执政时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这句话后来成为诸多帝王用来教育子孙后代做人不要贪图安逸享乐、骄奢淫逸的名训。

在周公的教导下,周成王成长为一代明君,伯禽也将鲁国治理成著名的礼仪之邦,不仅农业兴盛,更形成了重视教育、民风淳朴的社会风气,这些都印证了周公教育理念的成功。

(王殿芝荐自《学习时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