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学界泰斗叩响真理之门
2025年2月15日,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科普大视界举行,大会组委会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合作,建立了全国首个科普视听馆,以“知识就是力量”品牌联动政府、社会、市场,探索跨界融合的创新模式。在现场,众位院士分享了自己对科研、科普的观点,小编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汪景琇

太阳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第九届编委会副主任
汪院士,您好!您首次观测到了太阳低层大气中的磁重联现象,这个发现对太阳物理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过去在太阳活动研究中,科学家通常集中在日冕层的磁重联(等离子体中由于耗散效应的存在,引起方向不同的磁力线因互相靠近而发生的断裂和重新联结现象)研究,但是,什么条件促成了日冕当中的磁重联一直没有答案。
我们注意到,太阳活动中实际上包括两部分的磁重联:一部分是在部分电离的带电流体内的磁重联,即低层大气——太阳光球层附近中的磁重联;另一部分是在完全电离的,没有碰撞、没有电阻的等离子体中的磁重联,也就是日冕中的爆发式磁重联。日冕中的磁重联若要发生,就必须有低层大气中的磁重联为它提供条件。
这些年来,这个发现正在逐渐被太阳物理学者们理解和采纳,来研究太阳活动的触发机制。
我们知道您揭示了太阳活动区向量磁场的结构和演化特征,这一系列的发现对我们理解太阳活动机制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太阳上所有爆发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磁场,但太阳大气中的磁场有它基础的无电流场(势场)的低能态,在这种状态下,磁场没有多余能量可供释放,仅能维持自身的存在,无法驱动太阳活动爆发。所以磁场必须变化,通过与流场的相互作用积累大量的非势自由磁能。在一定条件下,自由磁能可以快速爆发,这就是太阳活动。
向量磁场研究对理解太阳活动的发生发展很重要,能告诉我们太阳大气中是否有了自由磁能并具备了自由磁能可以释放的条件,对太阳预报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立预报的理论模型。
您认为什么样的科普视听作品能够更有效地向青少年传递准确的科普信息?
看和听的方式比阅读显然要更容易接受一些,我自己的想法还要更进一步。我希望让青少年能够直接投身到科研的群体中,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去参观一些科研机构,参与一部分科学实验,和那里的科学家们交朋友。只有看和听还是不够的,还要自己动手。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镜头记录知识传承 光影传播科技力量”,您认为这句话有何深意?
随着传播技术,比如计算机、电视、电影等载体的发展,我们也应该采用更先进、更易于青少年接受的方式来进行科普。所以我觉得视听大会提出利用光影是很好的,我们要不断发展现代科学传播的方式。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即将迎来创刊70周年,您对杂志的发展有哪些祝福和期待呢?
《知识就是力量》培育了几代科学工作者,记得我在中学时也看过一些。它是由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题写的刊名,在全国影响都很大。现在它又通过视听等更多、更直接的方式来传播科学,我觉得是很好的发展。
我希望《知识就是力量》能为科学传播做出更大贡献,让更多青少年懂得知识就是力量,未来投身于建设祖国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我也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会成为青少年乃至科学工作者们的好伙伴。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第九届编委会副主任
滕院士,您好!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镜头记录知识传承 光影传播科技力量”,您认为这句话有何深意?
只有把知识传播出去,才能提高他人的认识和自己的水平。特别是通过视频这样一种光和影的形式,将知识传播出去,这是非常好的提高人民素质的举措。
这次的大会您觉得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这次大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面对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想要达成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需要几代人的奋进,所以我们要让青少年更加了解科学,也了解科学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接见中国青年留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也把这句话送给我们的青少年,希望他们更加努力。
我们知道您对地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您的研究是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成因,为地震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的呢?
很多国家都在地震和火山的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盼望着地震能够更加精准地被预测,因为地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不仅带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会给人们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
我是汶川地震专家组的成员,记得国家领导人问我们,最大的强余震会有多大?这在当时是个非常大的难题,我们认为最大的强余震不会大于6.8级,但因为并没有把握,所以心情还是十分忐忑。最终,最大的强余震为6.4级,没有超过汶川地震本身。提起这件事,大家的心情还是十分沉重,很多部门现在都在进行地震研究,也希望青少年们能在未来肩负起这一使命。
作为我国地球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您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理念,例如第二深度空间,这对我们勘探和开发深部资源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
曾经,我们国家的矿藏有缺油、少气、多煤的特点,很多矿产资源依赖进口。为了进一步发展工业,2006年的时候,我们提出来了第二深度空间的概念,指在地下500~2000米的深度找到超大型的金属矿藏,在地下5000~1万米的深度找到超大型的石油和天然气矿藏。
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确实在这些空间中发现了大量资源,例如氦,宇宙中氦的含量很高,但地球上很少,主要以氦气的形式存在于天然气中。国家事业的发展需要氦,所以我们向更深的地方开发,找到了更多的矿产和油气。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即将迎来创刊70周年,您对杂志的发展有哪些祝福和期待呢?
如果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话,国家想要建设科技强国是很难的,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希望《知识就是力量》能够把知识传播给更多人,让大家真正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这也是我国前行不可或缺的“能源”。
沈岩

分子遗传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第九届编委会副主任
沈院士,您好!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镜头记录知识传承 光影传播科技力量”,您认为这句话有何深意?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科普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转变。科普不仅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指标,更是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事业。过去,科普主要依赖于宣讲和静态展示;如今,通过视听等新技术手段传播知识,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提升科普效果,服务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科普的质量,也为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您如何看待科普工作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青少年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科学知识,而且要有对科学的好奇心,这是推动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通过科普活动,我们可以引导青少年关注科学,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同时,科普工作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视听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青少年受益。
您如何看待当前科普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科普工作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二是如何扩大科普的覆盖面,尤其是偏远地区。机遇在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为科普提供了新的手段。未来,科普工作应结合现代科技,提升内容质量,拓展传播渠道,真正服务于国家未来的发展。
您对《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即将创刊70周年有何寄语?
《知识就是力量》是我中学时代的重要读物,它为我打开了通往自然科学的大门。希望这本杂志在新时代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多媒体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为国家培养更多科学人才。祝《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越办越好,经典永流传。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在过去70年里为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作出了巨大贡献。它不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象征。在新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普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希望《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能够继续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将科学知识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同时,也希望杂志能够继续关注青少年的需求,通过丰富多样的科普内容,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未来发展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符志民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即将迎来创刊70周年,您对杂志有何祝福和期待?
首先,向《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创刊70周年致以诚挚的祝福。我期待杂志:第一,越办越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第二,勇立潮头!不仅在国内办成一流,还要追求卓越,在国际上保持一流、先进、领航地位,提升中国科普杂志的水平、影响力、知名度;第三,杂志要更系统、更广泛、更深入地走近百姓,要面向社会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新、更多、更优的贡献。
您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有何看法?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国人深感骄傲。然而,中国航天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新时代赋予航天事业的新使命,二是全球经济和创新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三是高科技条件下航天建设的更高要求,四是航天人才队伍发展的新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航天人应该居安思危,用航天梦托起“中国梦”,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具体而言,航天事业应该适应国家和世界的变化: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民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解决关键问题;另一方面,要发展太空经济,为人类健康提供航天智慧方案。
中国航天在世界航天领域位于第一梯队,许多技术、产品居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世界领先。中国航天人必须要知悉、正视、量化与世界航天强国、大国和世界顶级航天企业等的差距,不懈探索未知,勇于、敢于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难题,持续提升航天技术成熟度、制造成熟度、管理成熟度,“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干劲,保持创新超越、勇攀高峰的事业追求,保持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我将无我,不负祖国和人民”的崇高境界和无私情怀,为实现航天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航天发展贡献更多、更好的智慧、方案和力量。
您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有何建议?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航天等事业充满兴趣、热情、激情。我建议:
第一,青少年要学好知识,练好身体,积聚能力,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青少年要从小心存梦想,胸怀大局,要放开眼量,保持正确思维,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第三,青少年要关心世界科技和中国科技的发展态势,了解全球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风险和未知领域;
最后,希望更多青少年热爱航天事业,运用好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投身航天建设大发展。
您对科普工作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科普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议:
一是增强科学性和前瞻性,引导公众理解世界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二是确保正确性,传播科学、准确、适用、可靠的理念、思想、知识、技术、方法、工具,即准确的知识和理念;三是保持先进性,紧跟世界潮流,洞悉时代面临的问题、难题、困惑;四是创新性、引领性,采用创新的思想、技术、手段、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提升科普的知识性、趣味性、技术性、互动性和价值性;五是将科普与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等紧密结合,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科普视听的焰色反应点亮了求知的瞳孔,数据洪流正漫过青春地平线。院士们的知识承载着崭新的新媒体数字技术,正在青少年心海中掀起智慧的惊涛……
(责任编辑 /牛一名 高琳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