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度假”大有前景

作者: 高舜礼

“微度假”,是近几年出现的旅游新现象,有人将其视作周末发生的旅游潮汐现象。“微”,是指花费时间少、集中在周末和小假期;“度假”,是指驻留在一地的旅游活动,而非奔跑式的观光游览。

“微度假”多出现在经济或旅游发达地方,如发达地区、都市圈、城市群的近郊;客源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出行半径一两个小时,也有少量乘坐飞机高铁的中远程旅客。

今年以来,笔者前往多地调研,对“微度假”有所观察,认为这是旅游向稍高阶段发展的现象,可谓大有前景,但仍存一些美中不足。

“微度假”目的地还需多元

度假区是以提供住宿、餐饮、购物、康养、娱乐等多元化度假旅游服务为核心的功能集聚区。近些年,我国度假区发展出诸多主题和类型,度假区数量也增加不少,但与国外成熟的度假地相比,在度假产品和服务条件上仍显薄弱。

匈牙利巴拉顿湖周边就是很成熟的旅游度假带,湖南岸有150多家疗养院,北岸是历史悠久的疗养胜地,西岸有著名的黑维茨温泉湖和众多温泉疗养区,湖滨还有知名的蒂豪尼旅游小镇,众多的博物馆和生物站,湖面还有大量水上运动和比赛场地。我国目前尚缺乏此类成熟的度假地,部分度假区只是努力拼凑产业要素而勉强达标,游客即使来到度假区也很难满足度假需求。

许多“微度假”地在旅游要素配置上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趋利性,使得看似好赚钱的项目出现饱和,如民宿和精品酒店。这些项目的富余,必然出现住宿率下降,整体收益降低。

相较住宿,其他的设施配置则相对紧缺。而“微度假”客并非一直待在酒店或度假区,还要就近游览、娱乐、休闲和消费等。这些度假需求的满足,一部分是由公共场地和设施场馆解决,如森林公园、社区公园、体育场馆、文博场所;另一部分度假则需要市场化投资解决,尤其是时下潮流的文旅消费场所。上述场所现实中仍比较缺乏、供不应求,且在开发上还需突破、创新、超越。

此外,我国的“微度假”游客仍有明显的“非度假化”习惯,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度假”的发展。业内认为的度假,是指不赶时间的舒缓节奏的异地生活,如慢节奏的考察体验,打发时光的慵懒生活,专注于所钟爱的某件事,激情于户外运动。当下参与“微度假”的不少人群,仍保持着旅游初级阶段的心态,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只是受时间制约而压缩活动半径,其行为称之为微型“全域旅游”似更贴切。

弥补旅游供给短板

当下我国许多“微度假”目的地都发展得不错。笔者调研过的浙江湖州市,就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水平较高。笔者在湖州吴兴西塞山旅游度假区游览,发现当地有不少环境和住宿条件一流的乡村民宿或度假酒店;在旅游吸引物与度假环境融合上,当地的长颈鹿庄园也别具风采,可开展亲子、萌宠、研学、科普等度假旅居业态。但还有一些旅游项目,仍应进行提档升级。

如何突破现有的瓶颈制约?

关键是以“微度假”需求为导向,加快弥补旅游供给的短板。具体说,就是要重点加强目的地的功能建设,使旅游功能更加复合与健全。

要拓展对旅游概念的认识。无论是旅游统计,还是客观现实,大旅游观念都是必要的。“微度假”目的地要发展好旅游,也应在理念和做法上实现这个转变。

浙江湖州有些区县已进行了很好的实践探索,如安吉余村的数字游民部落,主要接待的是创业旅游、商务旅游;当地推出的深蓝咖啡计划,实际是借助传统资源和咖啡文化而创新的旅拍业态;南浔区的荻港鱼庄通过申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将乡村农家乐提升到研学、培训和会奖接待;吴兴区潞村的蚕桑文化发掘和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则提升了传统乡村旅游的业态与格局。作为“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只有切实拓展旅游观念,根据大旅游市场配置产品,才能把“微度假”旅游搞得更好。

“微度假”大有前景0
安吉县鲁家村的古风度假酒店
本刊记者 马铭悦 摄

要以全域旅游视角配置旅游产品。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理应率先出现在旅游发达地区。对度假游客来说,寄情山水或古村老街属于传统性选择,也需要一些新潮、时尚和有魅力的创新项目;作为旅游投资开发者,标新立异、营造卖点有其必要性,但要做到位并非易事,需要打破惯常的思维和行为,从全域要资源、跨行业创产品,方有可能取得成功。

还要全方位开拓旅游客源。“微度假”目的地,并非只适于度假客,对其他目的客源亦有适用性,加强对多元客源的营销,乃市场现实之所需。除了吸引举家出游的游客,还要加强对诸多客群的市场营销,以减少周末与周中旅游接待落差。譬如不受节假日因素限制的老年客源市场,培训教育人群都应当是目标客群,浙江大学就把安吉乡村旅游和莫干山民宿作为现场教学基地。此外,会奖旅游方面也可大力挖掘,一些地区若是能成为会奖旅游基地,那么当地兴建的住宿设施都将得到充分运用。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编:郭霁瑶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