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糖尿病防治的那些“坑”
作者: 姬文娜 李桃桃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列全球第一。与此同时,很多人对糖尿病缺乏正确认知,不了解科学的防治知识,因此罹患糖尿病或导致病情加重。本文将列举常见认知误区,帮您避开糖尿病防治的那些“坑”。
误区一:吃糖会导致糖尿病,所以连水果都不能吃
真相1.高糖饮食会间接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糖尿病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虽然名称中有个“糖”字,但吃糖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长期高糖饮食容易使体重增加,诱发肥胖,从而让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这会间接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同时,高糖饮食可能导致体内炎症反应、加剧氧化应激,促使血糖升高。
真相2.适量食用水果不会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由于高糖饮食的潜在风险,部分人将糖视为“洪水猛兽”,过于严苛地限制糖分摄入,甚至连水果都不吃。但事实上,适量食用水果,并不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反而有益于身心健康。水果中除了葡萄糖、果糖、蔗糖,还含有丰富的水分、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促进消化和骨骼健康、提高免疫力。
健康人群每日食用250克左右的水果有益身体健康。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55)水果,并少量、多次食用。食用后应监测血糖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水果的食用种类和食用量。为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普通人群应控制白糖、红糖、蜂蜜等游离糖的摄入量,每日摄入最好不超过25克。糖尿病患者则应避免食用游离糖。
误区二:只有肥胖的人
才会得糖尿病
真相1.超重、肥胖的确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脂肪细胞会分泌多种激素和信号分子,这些物质可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胰岛素抵抗。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导致慢性炎症反应,进而干扰正常的糖代谢过程。同时,多数肥胖患者喜食高脂、高糖食物。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会增加肥胖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
真相2.肥胖并不是糖尿病的唯一的病因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引起,与肥胖没有直接关联。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除超重、肥胖之外,其他因素如遗传、年龄增长、不良生活方式等均会增加患病风险。因此,糖尿病并不是超重、肥胖者的“专属疾病”,一些体重正常甚至偏瘦的人也可能罹患糖尿病。
误区三:得了糖尿病
=和美食说“byebye”
真相1.美食可以吃,不过要控制种类和分量
很多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心情十分低落,认为自己无法享受美食,人生会失去很多乐趣。这是对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的误解。虽然糖尿病患者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存在一些食物禁忌,应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选择合理的烹饪方式,但可以食用的食物种类还有很多,依然可以品尝酸甜苦辣等不同口味的食物。同时,“糖友”还可以选择代糖食品。这类食物既能满足味蕾对甜味的需求,又不会影响血糖水平。
真相2.“少吃饭”对血糖控制无益
有些“糖友”认为糖尿病的患病原因是“自己吃得太多了”。因此,减少进食量,让自己“挨饿”可以让血糖降下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控制进食量,有利于维持健康体重,辅助提高药物的降糖效果。但这不等于让自己“挨饿”。热量摄入过少,会导致低血糖反应,引发心悸、大汗、头晕等不适。反复发生低血糖还会进一步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加重病情。同时,如果这一餐吃不饱,下一餐过度进食,会导致血糖忽低忽高,同样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
真相3.主食不是“敌人”
有的糖尿病患者认为主食的升糖速度快,因此选择不吃主食或者过度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但是,碳水化合物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如果摄入不足可能引发低血糖。而且,糖尿病患者过度缺乏碳水化合物,可能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必须保证每餐有一定量的主食,同时应注意选对品种、选对做法、控制总量。主食有升糖快慢之分,不能“一刀切”。精米白面的升糖速度快,燕麦、玉米、荞麦等粗粮对血糖则很友好,有利于稳定餐后血糖水平。合理的烹饪方式也能降低升糖速度。比如,杂粮饭的升糖速度比长时间熬制的白米粥要慢。糖尿病患者每日可食用250克左右的主食,其中粗杂粮类主食应占三分之一至一半。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身体素质差,因此不能运动
真相1.合理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
有的患者认为自己得病了,就应该静心修养,不适合做运动。但运动是糖尿病的重要生活干预措施之一。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进行适量运动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还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果不存在特殊情况,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积极运动。
真相2.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都有利于血糖控制,患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深蹲、哑铃训练等抗阻训练,都是不错的选择。“糖友”进行运动应长期坚持,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真相3.运动前做好评估
为保证安全性,在开展运动前,糖尿病患者应先咨询医师,进行专业评估,获取运动处方。如果存在血糖控制不佳、罹患严重并发症等情况,则不可贸然运动。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低强度运动。糖尿病足患者应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加剧足部损伤。
真相4.运动应循序渐进
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但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增加血糖波动的风险。建议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并根据实际状况调整运动计划。为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应避免空腹运动。一般来说,人在饭后1~2小时血糖水平相对稳定。此时进行运动是比较安全的。建议“糖友”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水平,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有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尽管运动对于控制血糖有帮助,但不能取代药物治疗。需要服药的糖尿病患者开展运动后也不可“自行停药”。
误区五:胰岛素有依赖性,能不用尽量不用
真相1.胰岛素注射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方式
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必须终身注射胰岛素,以维持生命。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胰岛功能较差的患者,也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
真相2.胰岛素本身没有依赖性
咱们老百姓所说的“药物依赖性”是指药物具有成瘾性,一旦停用会出现戒断反应,胰岛素没有这种成瘾性。1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是因为病情需要。他们的机体严重缺乏胰岛素,必须依靠外源性补充。如果不使用胰岛素,可能导致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对于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随着病情改善,有可能调整为其他治疗方法,减少甚至停止胰岛素的使用。
真相3.接受任何治疗都要经过谨慎评估
是否使用胰岛素,具体的使用剂量、时间间隔等,由医师根据个体病情进行谨慎评估后决定。因此,患者不必过于担忧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使用期间严格遵守医师要求即可。
误区六:西药不良反应大,中药降糖不伤肝肾
真相1.降糖药物风险可控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这些药物挽救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任何药物都具有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口服降糖药物也不例外。比如,双胍类药物可能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适症状;磺脲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有些药物要经过肝肾代谢,肝肾疾病患者用药后可能导致肝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但总体来看,口服降糖药物的风险是可控的。用药时,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血糖控制情况等选用合适的药物。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用药风险。患者用药后出现不适要及时与医师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
真相2.中药也存在肝肾损伤风险
很多“糖友”认为中药不伤肝肾,用中药降糖对身体没有损伤。这种观念并不科学。中药同样要经过肝肾代谢,而且,部分中药材含有肝毒性成分,盲目服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甚至是肝肾衰竭。从疗效上看,中成药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主要是配合西药起辅助作用。目前还没有糖尿病患者单独使用中成药降糖的临床证据。因此,患者不能盲目使用中药进行降糖治疗。
希望健康人群和各位“糖友”可以走出上述误区,无病者妥善预防,患病者配合医师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