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视点 | 盘点糖尿病防治的那些“坑”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列全球第一。与此同时,很多人对糖尿病缺乏正确认知,不了解科学的防治知识,因此罹患糖尿病或导致病情加重。本文将列举常见认知误区,帮您避开糖尿病防治的那些“坑”。 误区一:吃糖会...
本期视点 | 糖尿病患者应警惕低血糖 您知道吗?糖尿病患者除“血糖高”以外,还很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并且,某些情况下,低血糖的危害性远远大于高血糖。认识低血糖的危害,并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对于广大“糖友”来说十分必要。 低血糖的可怕之处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血糖‘要钱’,低...
本期视点 | 孕前血糖正常怀孕后需要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吗 妊娠期糖尿病是由于妊娠后母体血糖代谢异常而首次发生的糖尿病(不包括孕前已明确诊断的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妊娠期糖尿病不仅会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其腹中胎儿的正常发育。那么,妊娠期糖尿病是如何发病的?怀孕前血糖正常,为什么...
本期视点 | 科学控糖让1型“小糖人”健康成长 糖尿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成人专属疾病”,但事实上,儿童同样可能罹患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群体以1型糖尿病为主。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该...
本期视点 | 二甲双胍:明星降糖药 吃对才有效 二甲双胍用于治疗糖尿病已有60多年的历史,该药降糖效果显著,是降糖药物中名副其实的“明星”产品,常被用作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但是,很多患者对二甲双胍的用法、用量存在疑问和认识误区。如果用药方式不正确,不仅会让疗效大打折扣,还容易引起药物不...
本期视点 | 能够稳定2型糖尿病血糖的膳食补充剂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截至目前没有彻底的治愈方法。患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饮食管理、适量运动来控制血糖。最近,市面上有一类叫作抗性糊精的膳食补充剂号称能调节血糖,这是真的吗? 抗性糊精是什么? 抗性糊精是由淀粉经部分降解及糖基...
食有新意 | 拒绝“麻秆儿”和“胖墩儿”小朋友这样吃饭健康成长 3~6岁的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量较大。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是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黄金期”。家长要想让自家宝贝健康成长,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膳食营养观念,提高营养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
食有新意 | 莫让冰箱成为“病箱” 生活中,多数人认为冰箱是储存食物的“最佳场所”,认为食物在低温环境中不易滋生细菌、不易变质。但事实上,有些细菌在冰箱中依然可以生存,储存不当、放置过久均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 隐藏在冰箱中的“隐形杀手” 家用冰箱的冷藏温度一般为0℃~8℃。...
食有新意 | 预防流感应重点补充哪些营养素 春季是流感的高发季。除了接种疫苗、勤洗手、居室勤通风、出门戴口罩、少去人员密集场所等常规预防措施外,适当补充营养素对预防流感也有一定作用。那么,哪些营养素有助于预防流感?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获取它们呢? 七种营养素筑牢您的免疫防线 就像士兵需要...
食有新意 | 牛排三分熟可能吃下绦虫食中“虫影”现形记 如果您喜欢吃五分熟的牛排、生鱼片、醉虾、醉蟹,可得小心这些美食中隐藏的健康陷阱——寄生虫。隐藏在食物中的寄生虫进入人体后,有的喜欢盘踞在肠道,轻则导致营养不良,重则会使肠道溃烂;有的喜欢在人体内四处游走,上至大脑,下至肛门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食有新意 | 吃什么能清咽利肺、化咳止痰 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风寒、风热、燥邪侵体,可令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引发咳嗽、咳痰等症状。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咽喉肿痛、久咳不愈等症患者在规范治疗的同时,可以选择以下食疗方帮助清咽利肺、化咳止痰。 “肺部清道夫”罗汉果 ...
生活智慧 | 排痰“大作战” 正常情况下,呼吸道会分泌少量黏液,以保持呼吸道湿润,吸附灰尘等微小颗粒。罹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生过敏反应,被刺激性气体刺激等因素,可增加呼吸道分泌的黏液量。黏液与呼吸道内的病原体等异物混合,便会形成痰液。痰液积聚、停留在呼吸道内,不仅会导...
生活智慧 | 全身麻醉会让人“变傻”吗 在外科手术和有创检查过程中,麻醉技术能够达到镇痛作用,从而提高治疗的舒适度和安全性。但是,很多要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和家属,尤其是低幼患儿的父母,对全身麻醉的安全性存在疑虑,担心接受全身麻醉会影响智力。那么,这种担忧有依据吗?麻醉真的会让人“...
生活智慧 | 正确防晒帮您健康享受阳光 许多人误以为防晒是爱美人士的专利。事实上,过多接触紫外线不仅会让人晒黑、加速皮肤老化、导致色斑形成,更可能诱发皮肤癌、白内障等健康问题。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定的防晒技巧,正确使用防晒产品,以减少紫外线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紫外线的“两...
生活智慧 | 户外徒步风景好护好关节享春光 四月春光正好,是徒步的好时节。与其他运动相比,徒步看似更容易“入门”,不需要掌握特殊的运动技巧,还可以欣赏沿途众多美景。但实际上,徒步路线短则数公里,长则十余公里,且途中可能遇到上下坡、湿滑路段的考验,如果盲目参与,存在装备不合适、姿势不科...
生活智慧 | 皮肤看起来很脏、一直洗不干净应警惕黑棘皮病 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皮肤,如果看起来比其他部位的颜色深,似乎有一层怎么洗也洗不掉的“污垢”,这可能是黑棘皮病“惹的祸”。虽然黑棘皮病一般不会导致明显的不适症状,但皮肤外观的改变很可能让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其正常的社交和生活。 黑棘...
生活智慧 | “大胯”骨折了还能走路吗?髋部骨折的康复训练建议 髋部民间俗称“大胯”“胯骨”,即躯干与腿相连接的部位,由髂骨、耻骨、坐骨及股骨组成。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骨密度逐渐降低,骨骼变得很脆弱。同时,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也有所下降,步态不稳,容易意外跌倒。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老年人因为跌倒、交通...
生活智慧 | 慢阻肺患者长期家庭氧疗需要注意什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以呼吸困难、咳嗽、胸闷喘息为主要症状。氧疗即利用各种方式将含氧气体输送给人体,以提高机体的氧输送量的治疗方式,是慢阻肺患者最基础、最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之一。持续进行家庭氧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肺通气...
家人健康 | 小朋友拉肚子可能是急性感染性腹泻 小朋友拉肚子,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是着凉、吃得太多或不消化等原因造成的。但儿童腹泻,尤其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警惕是急性感染性腹泻。家长应第一时间带患儿就诊,不可用多喝热水、热毛巾敷肚子等方式为孩子“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危害儿童健康。 ...
家人健康 | 肥胖女性不孕应警惕多囊卵巢综合征 张女士今年27 岁,婚后两年夫妻生活正常,但一直没能成功怀孕。就诊时,医师观察到张女士体型肥胖,毛发旺盛,脸上有痤疮。通过询问,得知她的月经不规律——几个月才来一次,而且经血量很少。经过系统检查,张女士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那么,这种会...
家人健康 | 中医多措并举帮您预防流感 春季气温虽然逐渐回升,但早晚温差较大,气候干燥,流感病毒的传播风险比较高。中医将流感归于“时行感冒”,属“瘟疫”范畴。明代《温疫论》谓之“疫者感天地之疬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可见流感的传染性之强。中医应对流感...
家人健康 | 走近“根管治疗” 根管治疗是一项常见的牙科治疗手段。有些患者可能因为“根管治疗很痛苦”“进行根管治疗需要‘杀’神经”等传闻,不敢接受治疗。那么,根管治疗真的这么“可怕”吗?为什么必须接受治疗,才能摆脱疼痛?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近根管治疗。 根管治疗究竟...
家人健康 | 耳朵闷堵小心“突聋” 这已经是小王连续第2周熬夜赶项目了。突然,他的右侧耳朵好像被塞入了一团棉花,听不清楚电脑外放的音乐,窗外的车流声也仿佛消失了。在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小王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医师分析这可能与他近期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有关。面对诊断结果,...
家人健康 | 职场人颈肩疼痛的家庭护理建议 肩颈疼痛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很多年轻的职场人长时间伏案工作,回家后喜欢半躺半卧刷手机,长期处于不良体态,很可能诱发颈肩疼痛。除了规范治疗外,职场人平时还要做好自我护理,才能有效为肩颈减压。 颈肩疼痛的危害不容小觑 许多人认为肩颈疼痛不算什么大...
求真证伪 | 经食管心脏超声有必要做吗 心脏超声作为一种便捷、准确的检查方式,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些患者在做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后,被医师安排接受另一项检查——经食管心脏超声。这会让部分患者产生疑问:为什么我需要接受两次超声检查?做完经胸心脏超声后,还有必...
求真证伪 | 盘点那些传说中的“减肥神药” 虽然大家都知道,减肥最重要的是“管住嘴,迈开腿”,但仍有不少人想“偷懒”——将希望寄托于“减肥神药”,希望不运动、不节食便能快速减肥。那么,依靠药物减肥真的靠谱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明确:5种药物获得国...
求真证伪 | 感冒为啥既要验血常规又得查C反应蛋白 因为发烧、咳嗽去医院就诊时,医师通常建议患者检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部分患者不理解:为什么要做两个检查?难道血常规检查不足以诊断病情吗?今天我们就讲一讲,为什么对于感冒患者来说,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查是“黄金搭档”,这两项检查结合起来,可以...
求真证伪 | 接种卡介苗后没有留疤是接种失败吗 很多人的上臂外侧都有一个小小的疤痕,这是小时候接种卡介苗留下的“印记”。但是,有些细心的家长发现:自家的宝宝接种卡介苗后,胳膊上并没有出现“卡疤”。这让他们有些不解和担心。那么,接种卡介苗后为什么会留疤?孩子接种卡介疫苗没有疤痕,是不是意味...
求真证伪 | 中老年人都应该吃鱼油吗 市面上,很多鱼油产品的广告语称自家产品具有“降低血脂”“维持心血管健康”等功效。商家宣传:中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必须”规律服用鱼油。那么,鱼油真的能够调节血脂、保护心血管吗?所有中老年人群都适合服用鱼油吗? 鱼油的健康功效 ...
长寿乐园 | 得了萎缩性阴道炎该怎么办 64岁的郑阿姨询问医师:“医生,我最近一段时间感觉外阴瘙痒,内裤上有很多的淡黄色分泌物,不知道是不是‘发炎’了。但是,我绝经快十年了,还会得阴道炎吗?”医师经过问诊、完善相关检查,确诊郑阿姨罹患的是萎缩性阴道炎。由于该病多见于老年女性群体,...
长寿乐园 | 脑血管介入治疗后应重点预防静脉血栓 62岁的杨先生开车时,突然感觉后颈部剧烈疼痛。停车休息后疼痛没有缓解,他便前往医院检查。医师根据脑部CT和头颈部CTA(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诊断其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立刻安排进行介入治疗,以及时闭塞动脉瘤。 手术后,...
新知见闻 | 藏在运动赛场隐秘角落里的兴奋剂 对于所有运动员来说,兴奋剂是一条绝对不可触碰的“红线”。无论打破过多少项记录、获得过多少枚奖牌,只要查出兴奋剂问题,就意味着其运动生涯的终结。那么,部分运动员为什么会冒险使用兴奋剂?除了使运动员面临严厉的处罚,使用兴奋剂还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新知见闻 | 献血时血袋为啥来回晃等献血5问 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如果没有献血者捐献的血液,部分血液疾病患者无法进行治疗,很多产后大出血、外伤性失血、严重烧伤的患者只能“等待”死亡。本文将为您介绍血液学、献血过程相关的科普知识,帮您解除疑问,让您更加安心、放心地参与...
新知见闻 | 致病“好伙伴” 儿童肥胖和龋齿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根据《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为16.4%,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岁儿童的龋患...
新知见闻 | 戴头盔不是“摆样子”是“真保命” 电动自行车俗称“小电驴”,是很多人常用的代步工具。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超过3.5亿辆。也就是说,我国平均每4人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但与此同时,因驾驶电动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严重颅脑损伤的案例频发。在电动...
新知见闻 | “胃癌”还是“胃早癌”一字之差、生死之别 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存活期限,与疾病在哪个阶段得到明确诊断关系密切。多数“胃早癌”患者可以长期生存,而胃癌中晚期患者可能在接受一系列治疗后,在数年内离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字之差但生死之别的“胃癌”与“胃早癌”。 不同阶段、不同寿命 ...
新知见闻 | 干扰素 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患者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因此必须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口服核苷(酸)类似物(一类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如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富马酸丙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