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谙美术的作家

作者: 萧振鸣

十多年前,我曾编写了一部《鲁迅美术年谱》,2010年由国家出版社出版。王观泉先生曾表扬我说:“《鲁迅美术年谱》是鲁迅与美术研究资料方面的封顶之作。”这使我很是惭愧,因为我的学力尚薄,老先生的褒奖实际上是对我的鼓励。王观泉先生已过世,他的鼓励犹在耳畔。该书有50万字,史料性强,但印量很少。我一直想写一本文学性的,关于系统介绍鲁迅与美术的书籍,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2021年末,绍兴文理学院的曹禧修先生与青海人民出版社策划了一套“鲁迅课堂”丛书,并邀我撰写《鲁迅的美术课堂》一书。我的这一本于2022年夏天首先完成初稿,又经过反复修改,2024年10月,在鲁迅离世88周年的时候,拙著《鲁迅的美术课堂》终于出版了。

鲁迅以他的文学成就名世,成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作家,鲁迅的白话小说、散文和杂文,是新文学革命的一面旗帜,也是百年来中国文化之瑰宝。鲁迅在杂文《小杂感》中说:“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创作总根于爱。”希望这本小书能使读者更多了解鲁迅之爱,了解鲁迅的美术生活,以及他对中国美术事业所作的贡献。也希望本书所梳理的史料能给鲁迅研究者和中国美术史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鲁迅的美术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彪炳史册的作家群中,鲁迅是世人共识的群星之首。在这个作家群中,懂得美术的作家却是寥寥无几。鲁迅之所以成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懂得美术是重要原因之一。鲁迅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无论是杂文还是诗歌,都深深地受到美术的滋养,因而他的作品之魅力是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

在中国美术史上鲁迅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鲁迅一生的美术活动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对中国版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去世后的抗战、延安等时期的版画继承鲁迅倡导的美术思想,在中国革命事业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术”一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建筑、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广泛应用。鲁迅早在1903年留学日本期间,就注意到中国美术的糜弱现象,感叹中国艺术的停滞不前,呼吁乡人“求智识于宇内,搜学问于世界”,“惊醒我国人之鼾梦,唤起我国人之精神”。1908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又论述了科学与美术、艺术的关系,以及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认为“盖无间教宗学术美艺文章,均人间曼衍之要旨,定其孰要,今兹未能”,“故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而“人群所当希冀要求者”,还要有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发展。“凡此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1913年2月北京《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阐述了他的美术思想。

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解释了何为美术,指出了美术的三要素:

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缘美术必有此三要素,故与他物之界域极严。

第二部分,指出美术的类别:

美术云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谓。苟合于此,则无间外状若何,咸得谓之美术;如雕塑,绘画,文章,建筑,音乐皆是也。

此即通过美术家的思维活动美化的客观事物都称为美术,即美的存在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美术家的思维与想象,创造出高于美的存在的升华。这里鲁迅所说的“美术”,即指广义美术,即现用的“艺术”一词。今天我们所说的美术,是狭义的美术,是指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及实用美术等。文中介绍了希腊柏拉图的划分法。

第三部分,结合中国的实际,指出了美术的目的和功用——美术可以表现文化:

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此诸品物,长留人世,故虽武功文教,与时间同其灰灭,而赖有美术为之保存,俾在方来,有所考见。他若盛典侅事,胜地名人,亦往往以美术之力,得以永住。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又安。

美术可以救援经济:

方物见斥,外品流行,中国经济,遂以困匮。然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美术弘布,作品自胜,陈诸市肆,足越殊方,尔后金资,不虞外溢。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

第四部分,提出播布美术的方法。提出了建设、保护、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即通过美术家的思维活动美化的客观事物都称为美术,鲁迅的美术观贯穿于鲁迅一生的美术活动中。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美术从传统美术到现代美术的过渡时代,随着封建大厦的倒塌,国门打开,一批青年留学国外,拿来了先进的思想、科技,西方美术也逐渐进入中国,带来了一场美术革命,给中国美术注入的新的血液。中国的美术有着几千年悠久且辉煌的历史,民国时代的美术革命也是在传统美术上的变革,离开传统,中国美术即是无本之木,更谈不上中西融合。鲁迅深谙中国传统美术,对西方美术精华也大力吸取,认为既要“拿来”外国优秀的东西,也要发扬民族的传统。对于外国的东西要“拿来”,但要有选择“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他曾指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在鲁迅所有文章中,论及美术的随感、杂文、序跋有一百多篇,鲁迅致友人和青年美术家的书信中,论及美术书刊的编辑、创作也非常多,其中体现了鲁迅的美术思想。

鲁迅美术的实绩

从小热爱美术。鲁迅从童年起就热爱美术,喜爱民间剪纸和图画书。最爱看的是《花镜》《山海经》,并搜集了《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等。他在私塾里开始学习书法,大量抄写古书,还时常影写书中的插图。曾影写了《荡寇志》和《西游记》的全部绣像。这个时期鲁迅搜集和阅读的图画书还有《尔雅音图》《百美图咏》《百将图》《于越先贤象传》《剑侠传》《镜花缘》《儒林外史》《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聊斋志异》《夜读随录》《绿野仙踪》《天雨花》《义妖传》《海僊画谱》等。

鲁迅离家求学之后,美术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从现存的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笔记中,可以见到他画的人体解剖图,线条精准,体现了他深厚的绘画基本功。其爱师藤野严九郎曾大加赞赏。医学解剖图的绘制是很复杂的,鲁迅的绘画功底使他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他的画图轻松流畅而少有修饰,简直可以和印刷品媲美。

最早的美术论述。1903年1月底,鲁迅与陶成章、许寿裳等29名绍兴籍留日学生联名发出《绍兴同乡公函》,其中论及日本美术教育情况:

日本工艺美术各学校中,其髹漆,其雕刻,其锻治。又若刺绣,若织物,若染色物,皆日新月异,精益求精。而又若造纸(近日新发明用木料造纸),若铜版,若写真,若制皮诸事,无不尽工极巧,日有进步。即磁器为我中国所固有者,今日本且骎骎乎欲驾而上之。其余出物,种种蕃备。

鲁迅以日本的工艺美术发展为例,感叹中国艺术的停滞不前,呼吁乡人“求智识于宇内,搜学问于世界”,“惊醒我国人之鼾梦,唤起我国人之精神”。此文中应可以看作是鲁迅最早的论述美术的观点。

鲁迅最早的美术论述,在当时虽然影响不是很大,但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代表了鲁迅一代美术革命先驱者的思想,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的先驱者。1912年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按照《教育部分科规程》,鲁迅的业务范围是:主管博物馆、图书馆、动植物园、美术馆及美术展览会文艺、音乐、演剧、调查及搜集古物等事项。他极力赞同并践行蔡元培提倡美术教育的观点。举办《美术略论》讲座,撰写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还积极参与筹办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的建设。

美术收藏家。1912年5月,鲁迅到北京后开始大量购买金石、汉画像、瓦当拓片和画谱、画册等美术类书籍。仅在当年鲁迅购藏的中国传统美术方面的画册就有30多种,此外还有一些外文美术书籍。晚年更是大量购买外国美术画册及艺术理论书籍,在他日记中购书账的记载中就有600多种。

鲁迅还大力收藏中外版画,现存鲁迅所收藏的中国现代版画有2000多幅,外国版画,包括德国、苏联、日本、比利时等16个国家280多位版画家的版画原作有近2000幅。鲁迅将他的藏品举办展览会,用国外优秀的版画为范例指导木刻青年进行创作。

鲁迅还收藏了大量的碑帖和汉画像拓片。鲁迅博物馆现存鲁迅收藏的碑拓及汉画像有6000多件。其中汉画像拓片有600余幅。曾著《汉画象考》,但未能出版。他主张把汉画艺术融入中国新兴版画艺术中。

美术设计师。1912年,曾受北洋政府教育部委托,设计国徽图案并执笔国徽说明书。1916年12月,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在整个民国书籍装帧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鲁迅对图书出版的装帧设计一向重视,从封面、版式、插图、字号等无不精通,装帧形式、开本,甚至纸张变化多样。从浩如烟海的新文学版本至今天的图书装帧,鲁迅的设计仍是书中上品。这种超乎常人的对书的感觉来自于他深厚的美术素养。他亲自设计的书刊封面60多种,题写书名30多个,而且对书的扉页、题花、插图、版式、开本等方面都非常讲究。

新兴版画的倡导者。翻开中国美术史、中国版画史,贡献最卓著者,当首推鲁迅。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以1931年鲁迅请日本教师内山嘉吉为中国青年版画家开办木刻讲习班做为中国新兴版画的开端。还曾多次举办版画展览、支持和指导十余个美术社团、编辑出版中外美术书刊十余种。鲁迅倡导的中国现代版画是中西美术结合的典范。

在鲁迅的美术实绩中,发表大量论中外美术的文章、翻译多种国外艺术理论书籍和论文。在民国美术史上,鲁迅的业绩是十分辉煌的。

鲁迅是美术革命运动最伟大的前驱者和实践者。他培育了中国创作版画这一新兴的美术品种,丰富了中国美术的内涵,鲁迅的美术思想指导着中国几代美术家的创作。所以著名画家吴冠中这样评价:“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吴冠中在这里强调的是鲁迅的社会功能,民国以来的美术史证明,鲁迅的美术思想与实践对中国美术以及美术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叫“课堂”

鲁迅的创作有一个基本思想叫作“能懂”。鲁迅关于文学创作、翻译理论、提倡白话文、倡导木刻等方面无不渗透着他的这种理念。五四时期现代文化精英提倡的白话文运动,解决了从文言文的难懂到大众易懂的问题,完成了中国从封建文化到现代文化的过度,民主与科学概念的提出,使中国人民从愚昧到受到现代先进文化的启蒙。从此中国从封闭的封建社会进入了民主主义世界的时代。“能懂”是中国走向进步繁荣的关键钥匙之一。

对于文学的主张,鲁迅一直强调“能懂”。他曾说:

因为我们说着古代的话,说着大家不明白,不听见的话,已经弄得像一盘散沙,痛痒不相关了。我们要活过来,首先就须由青年们不再说孔子孟子和韩愈柳宗元们的话。

鲁迅还曾告诉青年:“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鲁迅:《无声的中国》)

对于翻译,鲁迅认为“使读者能懂为第一要义”。(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对于美术的主张,鲁迅特别强调“能懂”。他认为:“要启蒙,即必须能懂。”并举了生动的例子:

懂的标准,当然不能俯就低能儿或白痴,但应该着眼于一般的大众,譬如罢,中国画是一向没有阴影的,我所遇见的农民,十之九不赞成西洋画及照相,他们说:人脸那有两边颜色不同的呢?西洋人的看画,是观者作为站在一定之处的,但中国的观者,却向不站在定点上,所以他说的话也是真实。那么,作“连环图画”而没有阴影,我以为是可以的;人物旁边写上名字,也可以的,甚至于表示做梦从人头上放出一道毫光来,也无所不可。观者懂得了内容之后,他就会自己删去帮助理解的记号。这也不能谓之失真,因为观者既经会得了内容,便是有了艺术上的真,倘必如实物之真,则人物只有二三寸,就不真了,而没有和地球一样大小的纸张,地球便无法绘画。

所以鲁迅认为:“‘懂’是最要紧的,而且能懂的图画,也可以仍然是艺术。”(鲁迅:《连环图画琐谈》)

鲁迅研究作为当今的一门显学,关于鲁迅的生平、作品、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文章不计其数,关于鲁迅的史料也发拙殆尽,但研究论文、著作仍层出不穷,可见鲁迅对世人的影响力。在我看来,鲁迅研究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生平史料的基础文献研究,其中包括鲁迅文物、手稿、著作版本、回忆录、同时代作家等方面的研究;一类是作品思想的研究,包括小说、散文、杂文、书信、日记及相关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无疑是对鲁迅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应当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近些年来的学者们受到时尚的影响,使用的是大众所不易懂的语言词汇,所作论文不易被大众理解。诚然,做学术者运用学术语言没有问题,但这些文章也是只是给少数学者们看的,能够在高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从而获得学术成就。但是,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弘扬鲁迅精神,我们的研究者们应该着力做一些大众或者说青少年都能懂的语言和文字,让大众走近鲁迅,让大众“能懂”,才能达到做学问的目的。所以,“课堂”是力求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作者系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