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自然
作者: 张祖睿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母题。中国古代的哲人,他们以一颗敬畏而谦卑的心,仰望苍穹,俯察万物,从未将自然视为异己的敌对者,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的摇篮、智慧的源泉,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崇拜与向往。庄子在《逍遥游》中悠然自得地宣告:“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何等的豁达与超脱,仿佛人与自然的界限被彻底消融,彼此共生共荣,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张载则以“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理念,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将万物视为同胞,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更是将这份对自然的深情厚谊,化作笔下流淌的诗意与画意。他们偏爱寻幽探胜,足迹遍布山川湖海,从每一缕月光和阳光的跃动中,每一片叶子的脉络中,每一滴露珠的闪烁中,提取出美的体验,寄寓浓厚的心绪。谢灵运以他的山水诗,引领我们感受那份超脱尘嚣、归隐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让我们体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春日生机,领略“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的落日余晖。在屈原的精神世界里,天地人、山川草木、神灵,甚至宇宙万物都是他的灵感来源;王羲之面对自然山水,发出生死之慨;柳宗元说出“养树”与“养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苏轼去山水间寻求和叩问自然真理……
同样的,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的喧嚣与浮躁中,自然更是成了我们心灵的一片净土,一处诗意的栖居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但他并不觉得孤独,因为他全身心地沉浸在自然之中。“我突然感到大自然里面,在雨点的滴答声中,在我屋子四周听到和见到的每一样事物中都存在着一种美好而又仁爱的友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充满了一种使人心平气和的美与力。让我们放慢脚步,用身体感受四季变化,用心灵记录点滴美好。在春风中,去欣赏那一点点嫩黄的迎春花,一簇簇皎白的荠菜花,一丛丛浅粉的海棠花,聆听漫山遍野的金菊的号声;在夏阳中,去注视合欢树、金银木,那深深浅浅、明明暗暗的绿荫;在秋雨中,去看那树树皆秋色的壮丽,心中也被黄栌、五叶地锦、鸡爪槭的红色所点燃;在冬雪中,去遥望那在一片枯黄中倔强挺立的苍翠松柏。
在品读天空的诗行、大地的篇章时,我们不仅能够感知到生命的深刻与崇高,而且能找回那份久违的纯真与宁静,在自然之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自然,是我们永恒的归宿,也是心灵最终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