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吃结余”
作者: 董勇强今天无意中想起了读高中时的“吃结余”,不免感慨一番。
那是1978年10月的一天,班主任匆匆赶到教室,利用自习时间传达学校关于“吃结余”的相关事宜。作为十四岁上下的高一学生,哪里知道“吃结余”为何事啊。班主任说道:“学校经研究,将对食堂核算的盈余返还给学生,咱们全校师生本周‘吃结余’。”班主任接着说,“这次结余是吃油条,每人一斤粮票,大约一斤半的分量。”学生们顿时沸腾了,一时间掌声雷动。随后老师给每位学生发放了结余领取条,说从明天开始,到周五结束,分三天领完。
说真的,那时人们生活都非常差,学生们一日三餐普遍吃的是喻为“小火轮”的玉米窝头。每天班级打饭时,盛主食的笸箩里面还能依稀见到个别生活条件差学生的地瓜面窝头。菜肴就是大家利用周日用罐头瓶子从家里捎来的萝卜条咸菜。咸菜一般到周四就吃光了,学生迫不得已才到食堂买一分钱一份的咸萝卜丝或两分钱一份的咸虾酱。现在想来,那年月每人能享用一斤粮票油条的结余真是难以置信的事情。
记得第二天中午,食堂“吃结余”的两个窗口都排起长长的、异常拥挤的队伍,学生们肩挨着肩,脚碰着脚,挤来挤去。我排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往前移动多少距离,看来这次“吃结余”无望,不得不悻悻离去。没有办法,我只得到普通窗口打了两个窝头,继续回教室吃萝卜咸菜去。正吃着,我见同桌高兴地提着油条回来了。他是还没有下课就提前从教室后门溜出去的。他迅速将油条塞进了抽屉里,然后拿出一根,分给我一半说:“我计划每顿饭吃半根,就着油条吃窝头,能吃好多顿,想来就爽。”
记得一直到周五中午我才领到结余,没想到还真多。刚出锅的油条,金黄酥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忍不住撕下小半根,放在嘴里咀嚼着,先是感到表皮的酥脆,紧接着是嚼后的软绵,油香四溢,独特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满满的幸福感溢于言表。这样好吃的油条让奶奶尝尝多好!对,就这样,瞬间的想法就付诸了行动,我连忙向班长请假。班长说:“现在起风了,你回家还是逆风吧?”我连忙说道:“没事,不就二十多里地吗。”骑上我那辆年久失修的自行车,我才感觉今天的风真大,逆风骑起来还真费劲。我骑了一会儿,自我安慰道:“出了县城就好了。”谁知出了县城风更大,大风像被一种陌生的力量驱使,呼啸着迎面吹来,裹挟着沙砾吹打得脸颊生疼。每蹬一次,我都仿佛在与无形的力量较劲,前进的速度异常缓慢,汗水也已浸透了衣衫。自行车链条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个脚蹬板的螺丝掉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样骑起来更费劲了。
刚骑不远,依稀听见有人喊着我的名字。我看到有人在一村代销点门前避风,对,先避一会儿风再走。我走过去,发现是同班的一位女同学。那时,我们男女生一般情况是相互不说话的。我们避着风,聊了一会儿班里的学习情况。我问她:“怎么这么大风也回家?”她说家里有点儿急事。我回答道:“我也是家里有事。”只见一旁墙角处一辆重型钢管自行车,用木棍支撑着,一捆油条挂在自行车把上,被风吹得摇来摇去,看来她与我的想法一样,也是自己舍不得吃,想送回老家孝敬老人。我们聊了大约二十分钟,见风略小,我们便赶忙出发,向各自家中骑去。
这是我高中时段与女生单独聊得最长的一次。直到多年后,一次我到北方城市出差,这位已经成为处级干部的女同学知道后,联系了在该城市工作的几位同学及校友一起欢聚一堂,对我进行了高规格接待。大家回忆起高中时的难忘经历,唏嘘不止。当回忆起这次“吃结余”时,大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每次同学聚会,“吃结余”是经常谈起的话题。后来大家归纳了这次“吃结余”的多种吃法:有一次吃完的,有分次吃的,有换成窝头票的,有换成馒头票的,有孝敬老人的,有拜访亲戚的……每次说起来,大家都会眉飞色舞,兴奋异常。这是人生岁月长河中一段充满香甜味道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