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剧和悲剧表现看《海鸥》的艺术特色

作者: 孙彤彤

从喜剧和悲剧表现看《海鸥》的艺术特色0

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其作品《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和《第六病室》等受到读者和文学批评家的欢迎。契诃夫还是一位戏剧家,凭借作品《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成为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海鸥》是契诃夫创作的一部四幕剧,戏剧的剧情围绕几对错位的爱情展开。青年剧作家特里波列夫深爱着妮娜,妮娜被突然出现的大作家特里果林吸引,而特里波列夫则因为妮娜的移情别恋而痛苦。最终,妮娜被特里果林抛弃,远走他乡;特里波列夫则开枪自杀。妮娜的爱情理想破灭,特里波列夫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

妮娜破灭的爱情和特里波列夫的死亡都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但是契诃夫却将这部戏剧称为喜剧。这是因为在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的笔下,每个人与当时的黑暗社会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在面对社会的压迫时无力反抗,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悲惨结局。但同时幽默的讽刺与嘲笑为戏剧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生活里是没有主题的,一切都掺混着:深刻的和浅薄的,伟大的和渺小的,悲惨的和滑稽的。”(契诃夫著,汝龙译《契诃夫文学》)因此,契诃夫创作了悲喜交融的戏剧《海鸥》。本文选择他的戏剧《海鸥》进行解读,探讨其中的悲剧和喜剧色彩,从契诃夫独特的戏剧之笔下窥探其中的艺术特色,领悟他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思考。

一、《海鸥》的喜剧性表现

(一)人物关系的冲突

《海鸥》中人物关系的设置是喜剧性的重要来源。剧本中许多人物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以特里波列夫和阿尔卡基娜这对母子为例,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充满了喜剧色彩。特里波列夫是一位满怀艺术理想的青年,他试图突破传统戏剧的束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而他的母亲阿尔卡基娜则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传统演员,沉醉于旧有的艺术模式和社交名利场。在剧中,特里波列夫精心准备了一场先锋戏剧演出,满心期待能得到母亲的认可。演出时,舞台布置充满了象征意味,演员的表演也别具一格。然而,阿尔卡基娜却完全无法理解儿子的创作,她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发出嘲讽和指责,先是对舞台上奇怪的布景评头论足,又对演员怪异的表演方式嗤之以鼻。这种来自最亲近之人的否定,使得特里波列夫的热情瞬间被浇灭。这对母子之间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就像两条永远无法相交的平行线,在不断的碰撞中产生了喜剧效果。

除此之外,几位主人公错位的爱情关系也为剧本增添了一定的喜剧色彩。妮娜对特里波列夫的感情起初是懵懂好奇,后来却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爱上了声名远扬的作家特里果林。而特里果林对妮娜的感情不过是一时兴起,这与特里波列夫对妮娜的深情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错位的三角恋关系充满意外转折,每当人物试图推动感情发展,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例如,妮娜和特里果林在交流时,总会被各种琐事打断,使得这段感情的发展充满波折与滑稽。另外,诸如众人齐聚庄园时发生的一系列误会,信件的误传、人物的突然出现与离开,都如同精心编排的喜剧桥段,让情节跌宕起伏,充满喜剧张力。

(二)情节发展的转折

情节发展的意外反转是《海鸥》喜剧性的又一关键体现。在戏剧的开头,特里波列夫对自己的新戏剧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将开启艺术的新纪元。他精心安排演出,邀请众人观看,一切似乎都朝着他期待的方向发展。然而,演出的结果却与他的期望大相径庭,观众的反应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的嘲笑和不满,阿尔卡基娜更是带头批评,这一反转让特里波列夫的梦想瞬间破灭。这种情节上的巨大落差,就像一记重拳,打在特里波列夫身上,展现出了喜剧性的一幕。

对于妮娜的命运,契诃夫也安排了喜剧性的转折。她离开特里波列夫跟随特里果林后,本以为会过上幸福美满且充满艺术氛围的生活,但现实是残酷的,特里果林只是把她当作生活中的一个调剂品,在创作灵感枯竭时,对她逐渐失去了兴趣。妮娜不仅在感情上遭受背叛,在艺术追求上也处处碰壁。她所向往的辉煌艺术生涯并没有出现,反而陷入了生活的困境。而当她再次回到乡下的庄园时,她的身份和心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那个充满幻想的少女,如今已饱经沧桑。这种命运的起起落落,情节的峰回路转,充满了喜剧性的荒诞感。

(三)讽刺且幽默的语言风格

独特的语言风格为《海鸥》的喜剧性增色不少,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充满了讽刺和幽默。阿尔卡基娜在评价特里波列夫的戏剧时说:“可是现在呢,仿佛他又觉着自己写的是一个具有伟大价值的作品啦!嘿,你们就瞧瞧!难道这种表演,这种熏死人的硫磺,就不算是开玩笑,而算是示威啦……”这种直白而又犀利的语言,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她对儿子作品的不屑,同时也带有一种夸张的喜剧效果。观众通过她的语言,仿佛能看到她那满脸嫌弃的表情。索林在与其他人交谈时,常常会发表一些看似严肃却又充满荒谬的言论。他谈论社会问题时,提出的观点既幼稚又不切实际,他说:“我真想从这种无聊的生活里挣脱出去呀,哪怕只是一两个钟头呢,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旧烟嘴儿似的,已经满是污垢了。”这种不考虑现实可行性的言论,在严肃的话题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产生了一种幽默的反差。

二、《海鸥》的悲剧性色彩

(一)特里波列夫的悲剧

特里波列夫是一名年轻的剧作家,他怀揣着革新戏剧的理想,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打破传统的戏剧形式,但是他的作品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不仅身边的人不理解他,就连自己的母亲都对他所导演的戏剧嗤之以鼻。在特里波列夫生活的环境里,他就像一名“局外人”,与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都格格不入。理想的失利使特里波列夫深受打击,他的爱情也没有成功。曾经的爱人妮娜被作家特里果林所吸引,选择抛弃特里波列夫去投奔特里果林,在被特里果林抛弃后也没有选择回到特里波列夫的身边。爱情和理想的失败深深地打击了这位充满激情的少年,特里波列夫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能寻到人生的意义。特里波列夫的悲剧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危机的典型,他无法融入社会,无法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他思想挣扎,深受折磨,最终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二)妮娜的悲剧

妮娜是一位天真烂漫、热爱戏剧的少女,她梦想成为一名闪耀的演员,即使父亲和继母对她严加管教,她也要偷偷溜出来出演特里波列夫的戏剧。但是这样的美好且平静的生活由于特里果林的出现而被打破了。她被特里果林的名声和成熟魅力迷惑,跟他离开,却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特里果林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生活轨迹,妮娜被抛弃,关于爱情的幻想被现实击碎。她为了成为优秀演员的理想勇敢地离开家乡,去追求舞台。然而,她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诸多挫折。她在和特里果林的感情纠葛中身心俱疲,而且在演艺道路上也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只是在一些小剧团里辗转。她从一个单纯的少女转变为一个历经沧桑的女子,身份的转变让她对自己产生了困惑。她曾经是被人呵护的对象,后来成为一个被抛弃的情人和四处漂泊的演员。如果说特里果林的出现是她人生悲剧的一部分,那么她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混乱是另一重要因素。她对自己到底是谁、自己的归宿在哪里产生了迷茫,最终酿成悲惨的人生。

(三)特里果林的悲剧

戏剧中并未具体描写特里果林的生活和结局,但是在笔者看来,他的一生也充满着悲剧色彩。他作为一个成名的作家,陷入了创作的困境。他虽然有一定的名声,但逐渐失去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他不断地重复自己,没有新的突破。在理想层面,他被世俗的成功所束缚,无法真正地实现作为一个作家在艺术上的更高追求,是一个失败者。他在爱情里是摇摆不定的,他对妮娜有一定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又不足以让他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他在妮娜和自己原本的生活之间徘徊,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到阿尔卡基娜身边做一个附庸者。他的悲剧在于无法真正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总是在世俗生活和新的感情之间犹豫,导致伤害了妮娜也让自己的内心无法安宁。他不愿抛弃文人的清高,却又舍不下奢靡的生活。特里果林是一个失败的、被世俗化了的知识分子形象,无论从哪方面看,他的人生都是一部悲剧。

三、契诃夫戏剧的艺术特色

(一)对莎士比亚的戏仿

契诃夫曾在自己的书信中表达对莎士比亚的喜欢,他的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莎士比亚的影响。契诃夫在《海鸥》中就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进行了戏仿。莎士比亚戏剧中常出现的“暴风雨”意象,象征着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抗拒。在《海鸥》中,契诃夫以湖边的恶劣天气代替。妮娜追求艺术梦想时,湖面狂风大作,阴沉压抑,与她内心的迷茫、追求梦想的艰难呼应。这和莎士比亚用“暴风雨”预示人物命运的转折类似。

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常包含爱情纠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海鸥》中,特里波列夫、妮娜和特里果林的三角恋,与莎士比亚笔下复杂的爱情关系类似。特里波列夫满怀艺术理想却得不到认可,妮娜在爱情与艺术追求间摇摆不定,这又呼应了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莎士比亚擅长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类似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海鸥》中的特里波列夫也有类似的性格特征,他对艺术满怀热情,却因母亲的不理解、外界的否定而变得犹豫、自我怀疑,在追求艺术和面对现实挫折时摇摆不定。契诃夫用这种戏仿的手法在《海鸥》中描写了19世纪末的俄国社会,有着不同于莎士比亚的更具时代性的艺术特色。

(二)独特的象征手法

契诃夫的《海鸥》中运用了独特的象征手法,赋予了作品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首先,“海鸥”本身是剧中最重要的象征意象之一。它象征着特里波列夫的艺术追求和梦想。特里波列夫在剧中创作了一部关于海鸥的剧本,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但最终遭到了失败和挫折,这正如海鸥在暴风雨中被猎人射杀一样,象征着美好梦想的破灭。同时,海鸥也象征着人生无常与命运的捉弄,它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与剧中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挣扎却难以摆脱困境的境遇相呼应。

其次,剧中的一些道具也具有象征意义。比如猎枪,它象征着死亡和绝望。特里波列夫在剧中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不仅体现了他面对理想破灭时的绝望和无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此外,剧中的人物也具有象征性。特里波列夫象征着那些怀揣梦想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艺术家,他的悲剧命运引发了人们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妮娜则象征着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希望、勇敢前行的人,她在经历了爱情的背叛和生活的打击后,依然选择坚强地活下去,这展现了人类在苦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契诃夫通过这些独特的象征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使《海鸥》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悲剧,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社会剧。

(三)复调性与多面性

复调性在《海鸥》里体现为多个独立且平等的声音共存。以特里波列夫和特里果林为例,两人分别代表着新旧两种艺术理念。特里波列夫渴望打破传统,创造新的戏剧形式,他的台词和行动都在为新艺术发声,充满激情与反叛。而特里果林作为成名作家,遵循传统创作道路,其观点反映出传统艺术的价值与地位。这两种声音相互交织碰撞,没有一方能完全压制另一方,形成了复调结构。观众能同时听到不同艺术理念的争辩,感受到艺术发展中不同方向的拉扯。

多面性则贯穿于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中。从人物来看,妮娜是极具代表性的角色。她最初怀揣着对艺术的浪漫幻想,勇敢追求表演梦想,此时的她充满朝气与纯真。经历与特里果林的感情纠葛以及演艺事业的挫折后,她的性格变得坚韧又沧桑。观众看到的不再是单一的追梦少女,而是一个被现实打磨,在痛苦中成长,对生活与艺术有了复杂认知的女性。在情节方面,故事的发展并非直线型,起初围绕年轻人对艺术的追求展开,充满希望与活力。但随着剧情推进,情感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断涌现。比如特里波列夫的新剧首演失败,他与母亲、妮娜的关系破裂,情节走向变得复杂曲折。这种多面性让《海鸥》跳出简单叙事框架,展现出生活与人性的复杂本质,引导观众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剧中人物的命运、艺术的真谛以及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