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域文化对当代东北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

作者: 王璐

东北地域文化对当代东北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0

东北地域,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摇篮,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东北地域文化在民族交融与文化碰撞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今天人们所见的多元、包容的文化格局。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念,不仅构成东北人民日常生活的精神底蕴,也为文学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当代东北文学,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受东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东北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以及人物性格等地域文化元素得到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刻画,不仅展现了东北地域的独特魅力,也传承和弘扬了东北地域文化的精髓。

一、东北地域文化概述

(一)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

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东北地域文化不断吸收和融合各民族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从辽金时期的繁荣到清代满族文化的兴起,再到近现代移民文化的涌入,东北地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今天人们所见的多元、包容的文化格局。

历史因素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塑造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如漫长的冬季、肥沃的黑土地等,孕育了东北人坚韧不拔、豪爽大方的性格特征,也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和饮食习惯。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文化碰撞,使得东北地域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满族的萨满文化、朝鲜族的农耕文化、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等,都在东北地域文化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共同塑造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东北地域文化的核心特征

东北地域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念而著称。在民俗风情方面,东北的二人转、大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展现东北人的幽默风趣和乐观精神。在语言习惯上,东北方言以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而广为人知,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价值观念上,东北人注重亲情、友情和乡情,讲究义气和诚信,在东北地域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

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其多元融合、豪爽大方和幽默风趣。多元融合使得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精华。豪爽大方则是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在地域文化中的体现,使得东北人在待人接物上显得热情奔放、不拘小节。幽默风趣则是东北地域文化的另一大特色,使得东北人在面对生活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面貌。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使得东北地域文化在众多地域文化中脱颖而出。

(三)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关联

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地域文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加生动地反映当地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地域文化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风格和语言特色,使得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在东北地域文化中,东北的民俗风情、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地域文化元素,在东北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体现。

东北地域文化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东北地域文化为东北文学创作提供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环境,使得东北文学作品能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例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就以其对东北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展现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东北文学作品也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传承和弘扬了东北地域文化,使得东北地域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传播。

二、当代东北文学创作的地域文化印记

(一)地域景观在文学创作中的描绘

在当代东北文学作品中,东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被细腻而生动地描绘出来,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背景和元素。这些文字,将东北广袤的黑土地、茂密的森林、蜿蜒的河流以及独特的四季变换等自然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额尔古纳河为背景,描绘河畔部落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东北的人文环境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北的村落、小镇、城市,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等,展现了东北地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例如,在孙惠芬的《上塘书》中,上塘村作为一个典型的东北乡村,其独特的村落布局、民居建筑,以及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都被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东北乡村的魅力和韵味。

(二)地域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性格刻画

在当代东北文学作品中,地域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了多样化和鲜明化的特色,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深刻反映了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风貌。根据作品的表现内容和人物特质,可以将地域人物形象大致分为几类:第一类是坚韧不拔的劳动者形象,通常生活在东北的乡村或小镇,以勤劳、朴实、坚韧为特点。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挑战时,他们总能以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如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尼都萨满,不仅是部落的精神领袖,更是一位勤劳的猎人,其生活态度和坚韧精神是东北人性格的生动写照。更典型的如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子,虽身处困境,却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精神正是东北人坚韧性格的体现。第二类是豪爽大方的东北汉子形象。这类人物性格豁达、热情奔放,讲究义气和诚信,是东北地域文化中“豪爽”精神的代表。在迟子建的其他作品中,如《伪满洲国》就有许多这样的东北汉子形象,在家园重建、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豪迈与担当,以行动诠释了东北人的义气与诚信的品质。第三类是聪明伶俐的东北女性形象。东北女性以其聪明、能干、独立而著称,在当代东北文学作品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孙惠芬在《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中创造的女性角色,在家务劳动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了东北女性的独特魅力和力量。

(三)地域语言与方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东北方言在当代东北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在当代东北文学创作中,东北方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性与丰富性为文学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鲜活的生命力。东北方言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是东北人民日常生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东北方言是塑造东北地域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东北方言的语调、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例如,在萧红《呼兰河传》中,作者运用大量的东北方言词汇和句式,如“介个”(这个)、“一刀菜”(一份菜)、“觉景”(心里有所察觉和警惕)等,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东北人的独特气质。

东北方言是展现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东北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如东北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通过方言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展现。在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运用大量的鄂温克族方言和东北方言的融合表达,生动地展现鄂温克族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此外,东北方言还为文学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并增强了表现力。东北方言的独特语调和韵律,使得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在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中,作者运用大量的东北方言词汇和句式,如“毛嗑”(瓜子)、“叨咕”(小声嘀咕)等,使得作品的语言更加贴近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地域语言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地域色彩与表现力

地域语言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地域色彩和表现力,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独特性和感染力。地域语言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地域色彩。运用地域语言,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特定地域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东北谚语,如“走黑路怕啥的,没有愧心事,不怕鬼叫门”“乌鸦乌鸦你打场,给你二斗粮”等,还有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名,如“虾沟子”“东二道街”等,使得作品中的乡村景象更加生动、真实,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东北乡村的独特魅力。地域语言具有独特的语调和韵律,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通过运用地域语言,作家能够更加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表达人物的情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东北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主题与风格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主题的选择与拓展

东北地域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历史积淀和自然景观,对当代东北文学的主题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对东北地域特色的直接描绘上,更在于其深层次地塑造了作家的创作观念和审美取向。东北地域的广袤黑土地、漫长的冬季、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在当代东北文学中,这些元素被频繁地运用到作品中,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主题群。例如,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的生活为背景,展现东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生存状态,这一主题的选择深受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响。作品中对于自然环境的描绘和民族习俗的刻画,都透露出浓厚的东北地域色彩。

地域文化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为作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与灵感。在东北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当代东北作家们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地域特色融入作品之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真实。东北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自然风光等都成为作家们创作的宝贵素材。例如,孙惠芬的《歇马山庄》就巧妙地运用东北乡村的民间故事和风俗习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二)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与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底蕴,对当代东北文学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语言表达、情感色彩上,更在于其塑造了作家们的审美观念和创作理念,使得东北文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东北地域文化的粗犷、豪放与热情,直接塑造了当代东北文学的创作风格。在作品中,这种风格表现为语言的质朴、直率,情感的热烈、奔放。例如,迟子建的《烟火漫卷》,其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充分地展现了东北人民的豪爽与热情。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东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直率、坦诚的性格特点,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东北地域文化的多元融合性也对当代东北文学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东北文学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特点。例如,孙惠芬的作品中,常常融入萨满文化、祭祀文化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使得作品在风格上更加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东北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使得当代东北文学作品在主题选择、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地域景观的描绘上,当代东北文学作品将东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在地域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当代东北文学作品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东北人的坚韧不拔、豪爽大方和聪明伶俐等性格特质,深刻地反映了东北地域文化的独特风貌。在地域语言的运用上,东北方言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为当代东北文学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鲜活的生命力,使得作品更加贴近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东北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主题与风格的影响,不仅塑造了作家的创作观念和审美取向,还使得当代东北文学作品在主题选择上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在创作风格上更加粗犷、豪放与热情。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色彩上,还深入到作品的创作手法和叙事方式中,使得当代东北文学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本文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般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2ZWB2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