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爱派”当代传承的思考

作者: 王琦

作为评剧艺术的重要流派,“爱派”在爱莲君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成形。20世纪初期的社会变革为戏曲创新提供了特殊土壤,爱莲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将原本刚健质朴的评剧唱腔注入了柔美细腻的特质—这种看似矛盾的美学融合,意外催生出兼具婉约与力量感的“爱派”风格,进而发展成为评剧体系中的核心流派。

但值得关注的是,当数字技术重构艺术传播生态的今天,包括“爱派”在内的传统戏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演出市场的萎缩、传承群体的断层、审美趣味的迁移,这些交织的困境暴露出一个根本性问题:植根农业文明的传统艺术形态如何在信息社会的文化土壤中重新扎根?本文试图突破单纯的艺术形态分析,从文化生态视角重新审视“爱派”的传承谱系。

一、“爱派”创始人的艺术之路

(一)从艺经历及其时代背景

评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分支,其发展既承载了民间文化的韵味,又折射出社会变革浪潮中的创新精神。出生于清末民初这一剧变时代,爱莲君的一生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的碰撞。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想交替之际,无论是在社会制度还是在文化领域,都经历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在这一急速更迭的大环境下,爱莲君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然而,她并未满足于单纯延续已有技艺,而是敏锐地意识到,仅仅停留在模仿和重复,已无法满足新时代观众日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少年时期,爱莲君主动学习京剧、昆曲等其他戏曲形式,并尝试将这些精华融入自己的表演之中。20世纪30年代成为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戏曲领域百花齐放的一段黄金时期。在那个男性话语权占据主导地位的舞台上,她以一己之力开辟了一片属于女性题材作品的新天地。

(二)创立“爱派”的契机与核心理念

在1935年前后,爱莲君通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她毅然将自身对女性角色心理刻画和生活化表演方式的深入探索融入戏曲创作,由此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爱派”。这种风格犹如一股清新之风,为传统评剧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通过歌声与肢体动作,爱莲君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凭借独特的唱腔设计,将婉转缠绵与真挚情感完美融合,使观众仿佛触及角色灵魂深处最柔软的一隅。

爱莲君认为,成功的角色塑造离不开对人物内心世界复杂性的精准还原。在她看来,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唱词,都应服务于角色情感线索的发展,而非单纯追求炫技或形式美感。为此,她常深入研究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行为逻辑,从细节入手,通过歌声与肢体动作呈现人物最真实的一面。例如,在代表作《于公案》中,她饰演的女主角在得知夫君蒙冤后,将悲愤与隐忍交织的矛盾心理,通过眼神闪烁与手指颤抖等细腻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表演方式突破了传统戏曲中“程式化优先”的限制,使舞台形象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爱派”艺术特色

(一)唱腔风格:柔美婉转中的力量感展现

谈及“爱派”唱腔,“疙瘩腔”是讨论最多的。多数评论家常用“柔美”和“婉转”来形容它。然而,这样的评价并不意味着它缺乏张力或冲击力。相反,“爱派”的独特之处正是在温婉抒情中蕴含磅礴的力量。其以“柔中带刚、静而不弱”的气质感染听众,将细腻的旋律与深沉的情感完美融合。

从旋律线条来看,“柔美”和“婉转”尤为体现在拖腔的小幅颤音设计和尾音收束时隐约留白的处理上。这种微妙的演绎不仅赋予音乐更多层次,还营造出一种若即若离的情绪氛围。此外,与同时期其他流派相比,“爱派”唱词更趋向口语化。这种贴近生活的语言风格使曲目不仅具有抒情色彩,还兼具叙事功能,从而让戏曲内容更加易懂,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二)表演特征:细腻写实与情感表达并重

在表演艺术中,“细腻写实”和“强烈情感渗透”不仅是声音处理的重要原则,也是动作语言背后的核心理念。这些要素共同构成舞台呈现整体美感的关键部分。无论是服饰设计、肢体动作还是眼神交流,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艺术家对表演内涵的精准掌控。例如,在经典作品《蜜蜂记》中,演员通过层次丰富的小动作、面部表情和语气变化,不仅真实还原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还将这些行为进行艺术化处理,使舞台呈现既富有真实感,又充满戏剧张力。这种“从生活到舞台”的转译能力来源于演员对生活素材长期且深入的观察。“爱派”演员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体验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如亲身接触农民、工人或家庭主妇等社会群体,以便准确地捕捉特定场景中展现的微表情、身体姿态及语言习惯。

(三)第二代传承人莲小君与金倩的发展贡献

1.莲小君对唱腔技艺继承和创新探索

被誉为“一代宗师之后最具潜力的新秀”,莲小君肩负着延续“爱派”传统唱腔技艺的使命,并以开拓性的视野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她始终坚持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以维护经典韵味为核心。然而,她并未止步于守成,而是大胆迈向创新之路。例如,她尝试将交响乐元素融入传统旋律,丰富了音乐层次,还赋予其兼容古典与现代的新鲜质感。

2.金倩在表演形式上的丰富和传播推广

“爱派”唱腔以婉转悠扬、情感浓郁而著称。金倩不仅对原有唱段进行了精细化处理,还大胆融入了新的旋律元素,使音调更加富有层次感。例如,在经典剧目《三赶樊梨花》中,她通过声线层次的变化与音区的调整,将樊梨花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创新既未偏离传统风格,又在其基础上实现了深化,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

身段是评剧舞台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而金倩则通过融合戏曲程式化动作与生活化肢体语言,成功地塑造出更加饱满的人物形象。例如,她适度收敛传统评剧中略显夸张的动作,同时加入更多符合生活逻辑的小动作细节。这种处理方式在《庚娘传》中尤为突出,通过自然流畅且不失戏曲韵味的身段表现,生动地展现了庚娘从懦弱到坚强蜕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挣扎,其表演扣人心弦。此外,金倩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发布幕后花絮视频、直播排练片段等方式,与年轻一代建立更加紧密的互动联系。这种新颖的传播方式,使“爱派”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三、新时代下评剧“爱派”的传承路径

(一)当代社会环境对传统戏曲发展的影响

当代社会环境正在深刻重塑传统戏曲的发展格局。互联网技术引发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同时无形中改变了观众的审美习惯和艺术消费倾向。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主力,更偏好节奏明快、形式创新且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然而,这种审美变化使传统戏曲,尤其是评剧“爱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以其碎片化特征吸引了大量用户注意力,对传统戏曲形成双重影响。一方面,这些平台上的娱乐化内容容易使严肃而完整的舞台表演被忽视;另一方面,新媒体也为评剧“爱派”提供了重要机遇—它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更多潜在受众能够接触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当代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特点。这种开放格局既为传统艺术带来了跨界合作与国际交流的新可能,也加速了西方流行文化对本土民间艺术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中,“爱派”不仅需要技艺上的继承与创新,更需重新定义自身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价值。

(二)如何实现“双向互动式”创新传承

1.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经典唱段

在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简洁明快的视频形式抓住用户注意力,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趋势。“爱派”的经典唱段可以被剪辑成几分钟的小视频,通过配以精美字幕解析歌词意境,并辅以简练注释诠释人物情感。这样可以将传统戏曲中复杂深邃的艺术表现转化为更加直观、生动的呈现方式,让年轻观众更轻松地进入角色世界。此外,还可以联合知名博主或KOL(关键意见领袖)参与创作。这种广泛覆盖的“粉丝”群体,既可以有效地提升传播效率,也可以通过评论区互动拉近观众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距离。

2.融合现代舞台设计或影视手法扩大受众面

在舞台设计方面,可以尝试运用投影技术打造动态布景,通过大屏幕背景与灯光特效相结合,共同营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这种从静态欣赏到场景参与的转变,无疑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而在影视领域,则可将“爱派”的核心故事拍摄成兼具艺术性与商业价值的电影或纪录片。这不仅能够保留评剧本身纯粹优雅的一面,还能通过镜头语言融入更多当代叙事元素,使其焕发出亲切而新颖的魅力。此外,与音乐剧团队合作开发原创舞台作品,也是值得探索的一条新路径。

3.开展高校社团活动吸引青年群体关注

首先,可以邀请第二代或第三代评剧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亲耳聆听大师们分享个人艺术经历的机会,还能让他们现场观摩经典唱段的专业示范。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避免了单纯理论讲解的枯燥,还将“爱派”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呈现出来。

其次,开设评剧体验工作坊是一种高度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从听觉、视觉乃至触觉等多维角度接触评剧文化。例如,通过亲手绘制脸谱、试穿传统服饰以及学习简单唱段,学生能够深入舞台背后。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缩短了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也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个性化表达的新途径。

最后,高校可以组织创意比赛,如将现代主题融入小型评剧改编中,以激发学生对“爱派”的兴趣与创造力。例如,将当代社会热点融入剧情或角色设置,在保留传统戏曲特色的同时赋予其现代意义。

4.“活态化保护”:从静态保存到动态发展模式转变

在新时代背景下,“爱派”评剧逐渐迈向一种以动态发展为核心的保护模式,即“活态化保护”。不同于单纯记录和保存历史资料,这一模式更加注重通过实践延续传统技艺,同时赋予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生命力。

培养后备力量是传承工作的关键起点。“爱派”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基地,打造覆盖广泛人群的平台。在线上,通过推出唱腔技巧入门等基础课程,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接触评剧艺术;在线下,由资深传承人亲自授课的小型培训班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此外,公开排练环节对普通观众开放,不仅使他们能够近距离感受艺术创作过程,还激发了他们对评剧的兴趣。

与此同时,科技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虚拟现实技术(VR)作为一种创新工具,通过3D建模还原经典场景,使参观者戴上设备即可身临早年辉煌演出的舞台,与虚拟角色互动。这不仅提升了体验馆的吸引力,还帮助年轻一代以全新方式理解并接受传统之美。更重要的是,“爱派”正在努力将评剧融入社区生活。在河北省的一些乡镇,每周定期组织由村民自编自导的小型节目,让居民成为表演主体。

5.“口述史+数字存档”:未来可供参考的新型保护方式

近年来,“口述史”研究法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条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温度的全新路径。对于评剧“爱派”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艺术底蕴的传统艺术而言,引入“口述史+数字存档”的方法,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一种赋予文化生命力的实践探索。

具体而言,这一保护策略可从以下方面开展:首先,可组织专业团队对第二代、第三代代表性人物进行系统访谈,通过他们的叙述追溯个人经历、“师徒制”传承模式以及那些鲜为人知却饱含情感张力的背后故事。这些内容不仅是宝贵的数据资源,也承载着独特的人类情感记忆。同时,将访谈录音转录为文本并上传至开放数据库,为学术共享提供便利。其次,多媒体展示是该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据库基础上,可制作包括音频、视频片段及相关图片资料的多维展示页面,使历史不再冰冷,而是化作可以听见、看见乃至触摸到的一部分。通过这种呈现形式,即使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大众也能直观感受到评剧之美。“爱派”极富张力且韵味独特的唱腔,借助数字技术得以被无限放大;舞台之下师徒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小故事,则通过视频或音频形式娓娓道来,进一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总而言之,新时代为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多样且复杂的挑战。在评剧“爱派”的传承与发扬过程中,与其固守传统模式,不如积极拥抱变革,以守正为根基,在创新中寻求突破,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播渠道,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语境相融合,使更多年轻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这份文化瑰宝。同时,“活态化保护”不仅局限于静态记录,更注重在动态实践中延续戏曲的生命力。此外,采用沉浸式演出形式再现经典片段,并结合社交媒体互动以激发公众热情,为评剧探索出更多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河北非遗‘爱派’评剧传承暨口述史研究”(课题编号:HB23-YB09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