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探析

作者: 张剑文 许长青

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探析0

同素逆序同义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也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然而,目前对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研究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的探讨。本文将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等语料资源,对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进行研究,从界定、结构、语义、语用及动态发展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

同素逆序词是指构词语素相同,语素序位互逆的双音节复合词。与英语等表音文字相比,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形、音、义的结合更为紧密,这为同素逆序词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素逆序同义词作为同素逆序词的特殊类型,因其同义或近义的关系,在语言表达中更加灵活多变,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精确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界定及范围

(一)同素逆序同义词的概念

同素逆序同义词作为同素逆序词的特殊类型,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同素、逆序、词、同义词。当前,学界关于同素逆序同义词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但整体来说,均在以下方面达成一致:构词语素相同,语素位置互逆,词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双音节合成词。

第一,同素指的是构成词语的语素相同。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相同,即要求兼顾语音形式与语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当语素的语音形式发生轻声或儿化等语流音变时,仍然视为同素。第二,逆序指的是语素顺序完全互逆,不包括部分互逆的情况。第三,词指的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结合“同素”和“逆序”的条件限制,我们研究的同素逆序同义词均为双音节词。第四,同义词指的是同素逆序词在词义上相同或相近。

(二)界定范围

在界定同素逆序同义词的过程中,我们还需排除一些特殊情况,如双音节单纯词的逆序情况、因误用或偶然形成的逆序词等。这些不属于真正的同素逆序同义词范畴。因此,我们认为同素逆序同义词指的是构词语素相同,语素顺序完全相反,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词性相同的一组双音节复合词。

二、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结构、语义、语用分析

(一)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结构分析

1.结构类型

按照结构类型的相同或相异,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可以分为同构和异构两大关系类型。

同构关系指的是两个同素逆序同义词在结构上保持一致,只是语素的顺序发生了颠倒。同构关系在同素逆序同义词中占主导地位。根据语素间的语法关系,同构关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联合式同构、偏正式同构和动宾式同构。

第一,联合式同构。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语素以不同顺序组合而成的词,如“喜欢-欢喜”“痛苦-苦痛”“离别-别离”“代替-替代”“斗争-争斗”等。这类词在语义上往往没有明显的区别,且大多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语素构成,语素顺序的颠倒不影响词义。

第二,偏正式同构。由一个修饰语素和一个中心语素组成,但修饰语素和中心语素的位置可以颠倒的词,如“棒冰-冰棒”“物证-证物”“流水-水流”“熊猫-猫熊”“比拼-拼比”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偏正式复合词都能形成同素逆序同义词,这取决于语素的意义和组合方式。

第三,动宾式同构。由动词性语素和宾语性语素组成,语素顺序的颠倒也能形成同义或近义关系,但这类词相对较少,如“如何-何如”“出外-外出”等。这类词在结构上较为特殊,通常需要通过语境来判断其词义是否相同。

异构关系指的是两个同素逆序同义词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即语素间的语法关系不同。异构关系相对较少,但类型多样。异构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偏正式-联合式,如“爱情-情爱”;主谓式-联合式,如“体形-形体”;补充式-联合式,如“修整-整修”;偏正式-主谓式,如“少年-年少”;偏正式-动宾式,如“高攀-攀高”;偏正式-补充式,如“入侵-侵入”;主谓式-动宾式,如“心烦-烦心”等。

2.结构特点

同素逆序同义词在结构上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同构关系居多,二是联合式同构占优势。第一,同构关系居多。这主要与双音词的发展和词汇结构本身的限制有关。双音词在形成过程中,往往遵循一定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因此同构关系较为普遍。第二,联合式同构占优势。联合式同构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语素构成,这种结构在语义上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因此容易形成同素逆序同义词。

(二)同素逆序同义词的语义分析

1.词义对应情况

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在义项数量上的对应存在三种情况:单义词-单义词、单义词-多义词、多义词-多义词。

单义词-单义词,如“样式-式样”“直率-率直”等。这类词在词义上完全相同,且只有一个义项。单义词-多义词,如“找寻-寻找”(“找寻”在某些语境下可能具有更强烈的寻找意图,但整体上与“寻找”词义相近)。这类词在词义上相近,但其中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多义词-多义词,如“计算-算计”(“计算”通常指数学上的运算或筹划,“算计”则可能含有贬义,指暗中谋划损害他人)。这类词在词义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且都具有多个义项。

2.词义内容分析

从词义内容上看,同素逆序同义词可以分为完全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

完全等义词指的是在词义上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替换,如“痛苦-苦痛”“离别-别离”等。完全等义词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多,但它们是同素逆序同义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义词指的是在词义上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能存在意义轻重、搭配对象、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如“挣扎-扎挣”(“挣扎”表示用力支撑,“扎挣”表示勉强支撑,语义较轻)和“计算-算计”(“计算”通常指数学上的运算或筹划,“算计”则可能含有贬义,指暗中谋划损害他人)等。

3.词性类型与色彩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同素逆序同义词大多为动、名、形等具有实在意义的词,副词和介词较少。从色彩意义上看,同素逆序同义词主要存在语体色彩和地域色彩两方面的差异。

就语体色彩而言,有些同素逆序同义词适用于口语,带有通俗的语体色彩;有些则适用于书面语,带有庄重的风格色彩。例如,在“健康-康健”中,“健康”多用于口语,“康健”多用于书面语。

就地域色彩而言,有些同素逆序同义词在不同方言区有不同的使用习惯。例如,在“省俭-俭省”中,“省俭”是北方方言,“俭省”是普通话用法。

(三)同素逆序同义词的语用分析

1.语用频度差异

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在语义上的相似度很高,但在言语运用中的使用频率却极为不平衡。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两个同义词语用频度相差较大的情况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说明,在同素逆序同义词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使用其中一个词,而另一个词则相对较少使用。

2.语用选择的影响因素

同素逆序同义词的语用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语音、语义、结构等方面。在语音因素方面,语音的韵律、节奏等因素可能影响人们对同素逆序同义词的选择,如“响亮-亮响”中,“响亮”更符合汉语的韵律习惯。在语义因素方面,语义的细微差别可能导致人们对同素逆序同义词的选择有所偏好,如“计算-算计”中,“计算”通常指中性意义的筹划或运算,“算计”则可能带有贬义色彩。在结构因素方面,词语的结构类型也可能影响人们的语用选择,如联合式同构词在语义上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因此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使用。

三、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动态发展情况

(一)动态发展类型

同素逆序同义词现象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中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有自身的动态变化与发展。通过对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中同素逆序同义词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其大致存在五种发展情况:

第一,稳定存在于现代汉语中。这类词在词义、词性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如“喜欢-欢喜”。“喜欢”和“欢喜”都是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有好感的动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且意义相近,属于稳定存在的同素逆序同义词。

第二,原先只有一种形式后来两种形式均有。这类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形式,且两种形式在词义、词性和结构上都比较接近,如“样式-式样”。在早期的汉语中,“样式”一词较为常见,用于描述事物的形状、样式或风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式样”也逐渐被接受并使用,且两者在词义、词性和结构上都非常接近。现在,“样式”和“式样”都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外观或风格,属于原先只有一种形式后来两种形式均有的同素逆序同义词。

第三,最初两种形式都存在,后来一种被淘汰。这类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淘汰了其中一种形式,只保留了另一种形式,如“质朴-朴质”。在早期的汉语中,“质朴”和“朴质”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事物的风格朴实无华。然而,在演变过程中,“质朴”一词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更常用的表达方式。而“朴质”虽然仍然存在于某些文献或方言中,但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已经大大降低,属于最初两种形式都存在,后来一种被淘汰的同素逆序同义词。

第四,两种形式最后均被淘汰。这类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被其他词语所替代,最终退出了汉语词汇系统,如“荷负”与“负荷”。“荷负”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可能用于形容承载或负担重物的状态。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已经极低,甚至可以说已经被淘汰。“负荷”在现代汉语中用于形容电器、机械等所承受的功率或重量,也用于形容人、组织等所承担的工作或责任,如“这台机器的负荷太大了,需要停机检修”,或者“他的工作负荷很重,每天都很忙碌”。同样地,在演变过程中,“负荷”因其语义明确、使用广泛而逐渐被大众接受。然而,在实际应用时,这个词也逐渐被其他更常用的词语所替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两个词正在逐渐退出汉语词汇系统。

第五,个别特殊现象。除了上述四种情况外,还存在一些个别特殊现象,如某些同素逆序同义词在某些方言中仍然保留使用等,如“坍塌-塌坍”。“坍塌”和“塌坍”在普通话中通常被视为同义词,都用来形容建筑物或山体等因失去支撑而倒塌。然而,在某些方言中(如吴语、粤语等),“塌坍”一词可能仍然保留使用,且在某些语境下与“坍塌”有所区别。这种个别特殊现象反映了汉语词汇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发展并非完全遵循统一的规律,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动态发展特点

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动态发展呈现出稳中有增、部分淘汰的特点。一方面,一些稳定存在的同素逆序同义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一些逐渐淘汰或演变的同素逆序同义词也反映了汉语词汇系统的动态性和灵活性。此外,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动态发展还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鉴于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动态发展特点,我们有必要对其规范化处理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思考。同素逆序同义词的规范化问题主要涉及词语的选用和排序等方面。因此,在词语选用上,我们应遵循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选择使用频率高、词义明确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词语;在词语排序上,我们可根据词语的使用频率、词义轻重、搭配习惯等因素进行排序,以方便读者查阅和使用。

同素逆序同义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具有独特的结构、语义、语用及其动态发展特点。通过对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和特点,为汉语词汇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未来可进一步拓展同素逆序同义词的领域与深度,如探讨其在不同语体、文体中的使用,研究汉语教学和学习中的难点与对策;同时,也可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等,对其使用频率、搭配习惯、语义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等。总之,同素逆序同义词作为汉语词汇的特殊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我们期待更多学者加入,共同推动汉语词汇学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