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探春的四重命运桎梏

作者: 张胜楠 詹朝阳 梁然

贾探春的四重命运桎梏0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而闻名。贾探春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角色,她的命运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也展现了一个女子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抗争。

贾探春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她的嫡庶身份、性别身份、亲情身份以及家族命运都成了束缚她的枷锁。对于贾探春来说,这些身份的困扰始终如影随形。她虽有才华、有志向,却因庶出的身份而时常感到苦恼。在处理与赵姨娘的关系时,这种矛盾尤为突出。贾探春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时,也不得不面对亲情的纠葛。同时,贾探春作为一个女子,在那个时代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她渴望像男子一样出去闯荡,创立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使得她无法迈出这一步。这种性别身份的桎梏让她深感痛苦,也让她的命运更加坎坷。此外,家族命运的衰落也给贾探春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她虽有能力管理家务,试图为家族挽回颓势,但终究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在家族的困境中,她的努力只是杯水车薪,而她自己也不得不被家族的命运所裹挟。贾探春的四重命运桎梏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她复杂而悲剧的命运。

一、贾探春的嫡庶身份桎梏

(一)嫡庶身份给贾探春带来的困扰

在《红楼梦》所描绘的时代,嫡庶差别有着明显的体现。正如王熙凤所言,庶出女儿在婚嫁上面临着诸多困境。

贾探春被王夫人抚养,在贾母身边长大,颇具大家闺秀气质,但始终摆脱不了庶出身份带来的困扰。她一方面渴望得到家族的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外界的审视。

贾探春的生母赵姨娘偏又是个拎不清的,极爱生事、挑唆。如此,贾探春的处境便又多了几分尴尬。“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论理我不该说他,但忒昏愦的不像了!”贾探春的所言所行一是对当时封建正统观念的维护,对自己尊严体面的维护;二是对赵姨娘卑劣行径的痛恨与无奈。这再次说明贾探春苦于身份桎梏,深矣。在封建社会“嫡贵庶贱”的制度下,贾探春的庶出身份就像一把沉重的枷锁,将她紧紧地束缚着。纵然她有才有志,也需要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主子”的尊严。

(二)贾探春对嫡庶身份的抗争

贾探春深知自己庶出的身份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沉重的枷锁,因此她一直在努力摆脱庶出身份带来的影响。

1.与赵姨娘划清界限

贾探春不认赵姨娘为母,这一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赵姨娘的为人粗俗、阴险、刻薄,又胡搅蛮缠,完全上不得台面。她不仅联合马道婆陷害贾宝玉和王熙凤,还总是用恶毒的话语咒骂亲生儿子贾环,挑唆贾环与贾宝玉的关系。这样的行为让贾探春感到羞耻和无奈。贾探春想要划清的并非血缘上的联系,这种联系也是割舍不断的,她只是不愿意与赵姨娘在世俗事务上有过多牵扯。其次,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妾室的地位低下,庶出子女往往会受到歧视。王熙凤曾说:“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这明确指出了庶出女儿在婚嫁市场上的劣势。

2.树立嫡女风范

贾探春在贾府的言行举止处处体现着她的嫡女气度。她发起诗社,展现出自己的才情和组织能力。在诗社中,她与姐妹们吟诗作对,交流文学艺术,成为大观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不仅让她在姐妹们中树立了威望,也让贾府上下看到了她的才华和气质。在第三十七回中,贾探春提议筹建海棠诗社一事被1987年版《红楼梦》导演搬上了荧幕,为多数红学爱好者津津乐道。

在协理贾府事务时,贾探春展现出了超强的管理决断能力和泼辣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贾探春公正、果断、有担当,让人不敢小觑。在面对抄检大观园时,贾探春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骨气,维护了自己和丫鬟们的尊严,也让贾府上下对她刮目相看。

总之,贾探春通过与赵姨娘划清界限、发起诗社、协理贾府事务和反抗抄检大观园等一系列行为,努力摆脱庶出身份的影响,塑造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的抗争虽然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但也展现了她的坚强和勇敢。在那个封建时代,贾探春的命运虽然被嫡庶身份所桎梏,但她却从未放弃过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二、贾探春的性别身份桎梏

(一)封建社会女性身份的束缚

在封建社会,女性面临着诸多的束缚和限制。这些限制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贾府以及整个封建社会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男性在家庭中拥有主导权,可以继承家业、参与社会事务;而女性则被局限在家庭的小范围内,主要负责家庭内务和生育。在贾府中,男性如贾政、贾琏等可以在外为官、交际,掌握着家族的经济和政治命脉;而女性即使是像贾母这样的长辈,也只能在家庭内部行使有限的权力。

在社会上,女性被要求遵守“三从四德”,不能抛头露面,不能参与政治和经济活动。女性的教育也受到极大的限制,主要以女红、礼仪等为主,目的是培养出贤妻良母。相比之下,男性则可以接受全面的教育,为将来的仕途和家族的发展打下基础。

贾探春对自己的女儿身深感无奈。她曾感慨道:“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贾探春的无奈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命运,更是那个时代众多女性的共同命运。贾探春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残酷压迫,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和自由。

(二)贾探春的抗争与突破

贾探春虽受性别身份桎梏,但她从未停止抗争,努力在有限的空间里突破束缚。

贾探春理家时,面对贾府复杂的经济状况和混乱的管理,她毫不畏惧。首先,她详细询问各项事务的旧例,精准掌握情况后,与李纨商议,作出决策。在处理赵姨娘兄弟赵国基丧银一事上,她不偏不倚,按照惯例支出银子,尽管赵姨娘无理取闹,她仍坚持原则,软硬兼施地解决问题,迅速树立起威信。她还取消了三位少爷的上学月银和姑娘们的脂粉头油费,开源节流,提出管理大观园的新方案,搞起“承包制”,为贾府每月增加了收入。在抄检大观园时,贾探春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她秉烛开门迎接,主动打开箱柜让王保善家的检查。当王保善家的上前拉她衣服嬉皮笑脸时,她毫不留情地给了王保善家的一记耳光,并教训王保善家的一段话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这些事件充分体现了贾探春的果断、勇敢和威严。

三、贾探春的亲情身份桎梏

(一)赵姨娘的拖累

赵姨娘粗俗、狭隘、自私,常常为了一点儿蝇头小利而不顾体面。赵姨娘的行为无疑给贾探春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赵国基去世一事上,赵姨娘大闹议事厅,指责贾探春不顾亲情。这种行为让贾探春在众人面前陷入尴尬,也让她好不容易赢得的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面临危机。

赵姨娘还时常与下人们争吵打闹,被人挑唆却不自知,毫无贵族女主人的气派和规矩。这让贾探春努力塑造的大家闺秀形象被生母一次次破坏。

此外,赵姨娘对贾探春的指责和抱怨,也让贾探春内心痛苦。赵姨娘不理解女儿的难处,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用亲情绑架女儿。这让贾探春在努力维护自尊自重的同时,还要承受亲情的压力。

(二)对贾环的态度

贾探春对贾环的态度既有保护也有无奈。作为一母同胞的姐弟,贾探春内心深处对贾环并非毫无感情。

贾探春代管家事时,会尽量让贾环和贾宝玉享受一样的待遇。然而,贾环深受赵姨娘的影响,形貌猥琐,举止粗俗,没有男儿应有的志气。他与莺儿玩掷骰子输了钱却耍赖,让丫鬟都看不起;他嫉妒贾宝玉受宠,暗中算计贾宝玉,用蜡油烫贾宝玉的脸;他在贾政面前卖弄唇舌害贾宝玉惨遭痛打。这些行为让贾探春对他又气又恨,却又无可奈何。

贾探春深知贾环的问题所在,她也明白自己目前的处境无法完全改变贾环,她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教导贾环,希望他能明辨善恶是非,自尊自爱;但贾环不能理解她的苦心,这让她感到无比失望。

总之,贾探春在亲情身份上的桎梏,源于赵姨娘的拖累和对贾环的复杂情感。她渴望得到亲情的温暖,却又被亲情所束缚,在矛盾与无奈中苦苦挣扎。

四、贾探春的家族命运桎梏

(一)贾府衰败对贾探春的影响

1.理家困境

贾探春理家之时,正值贾府走向衰败之际。贾府上下,安富尊荣者居多,运筹谋划者无一,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入不敷出的状况日益严重。

贾探春虽有改革之心,却面临重重困境。贾探春对家族“大厦将倾”的局面具有清醒认知,其所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天”之举。贾探春被认为是“行将没落的侯门闺秀中的一个改革者”(红学家王昆仑语)。

在经济方面,贾府的宿弊主要在于生活奢靡,导致了入不敷出。贾探春的改革方向是开源节流,先从自己开始,从小事开始,推己及人,由小及大。她蠲免了贾宝玉、贾环、贾兰三人每年学堂里八两银子的点心钱,又蠲免了大观园内的脂粉买办,还在大观园内实施了“承包制”,将园中各处交给婆子们打理。然而,这些措施所节省下来的钱对于庞大的贾府开支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单就贾府中的一顿螃蟹宴,就堪堪花费二十多两银子。节省下来的这四百两银子,都不足贾府中个人花费的九牛之一毛。

2.对未来的担忧

贾探春对家族命运充满忧虑,她深知贾府的未来很渺茫,家里的爷们儿没有一个可以担当大任的,贾府的未来堪忧。然而这些管家的老爷、太太、少爷、奶奶们却一无所知,依然忙着内斗。正如她在抄检大观园时所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贾探春痛心疾首地说完这些话,不觉流下了眼泪。她仿佛看到了贾府落败的景象。

(二)贾探春的努力与无奈

贾探春深知贾府的颓势,她勇敢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她首先从经济方面入手,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接着,她借鉴赖大家花园的管理模式,在大观园内推行“承包制”。这一改革措施充分调动了婆子们的积极性,不仅节省了管理费用,还增加了贾府的收入。

此外,贾探春还在管理方面进行了改革。她加强了对奴仆的管理,注重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处理事务,赢得了众人的尊重。然而,贾探春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且,“探春再有才,再有志,再肯干,再能干,也只是在王熙凤病倒的极其特殊、偶然的条件下,给李纨做副手。因为一个以诗书礼乐自诩的百年望族,是不可能把执政管家的大权交给一个庶出的女儿的。她不在其位,难谋其政”(王颖卓《“清醒者”的悲歌—秦可卿与贾探春“预见”之比较》)。此外,贾探春管家是在贾府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不得不的选择,“精明强干者难觅,推出新人必然涉及各种复杂的矛盾也是棘手事。可是摆脱繁杂事务已成当务之急,王夫人在无奈中让李纨、探春与宝钗共同治家,既可使各种矛盾得到平衡,这三人又可相互制约,自己的主导权也可得到保证”(《红楼梦学刊》2019年第4辑)。

尽管贾探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她最终还是无法改变家族命运的无奈结局。贾探春不得不被家族的命运所裹挟,走向未知的未来。“贾探春的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朱姗《“蕉下客”考论》)

对贾探春四重命运桎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作品,也能让我们对如何在困境中抗争多几分思考。除贾探春之外,《红楼梦》中其他人物也面临着不同的命运桎梏,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对于这些人物,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他们各自的命运桎梏以及这些桎梏所反映出的封建社会的问题。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也为我们理解这部经典作品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