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语言艺术特点分析

作者: 张晓鹏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语言艺术特点分析0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主要描绘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生活,通过展示两位主人公的情感演变以及性格成长,充分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在该小说中,人物对话占据了较大的篇幅,借助对话全方位揭示了各个角色的性格层次、情感发展轨迹等。在文学界,许多评论家认为《傲慢与偏见》展现了非凡的写作技巧,作者通过细腻的对话描写,不仅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好似跟随作者手中的笔感受到了主人公所处乡村的独特之美,同时还激发了读者的深层次思考,将自己代入主人公,思考如果自己是主人公会作出何种选择,是否会如主人公一般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深入研究《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语言艺术特点,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技法,还能让读者深入揣摩和理解不同角色心理动态变化的原因,进而理解文本的主旨内容。本文将深入分析《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帮助读者深切感知该作品的语言艺术美。

一、《傲慢与偏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伊丽莎白—偏见、聪慧、爱憎分明

在简·奥斯丁所著的《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是女主人公,她出身于中产阶级班纳特家族,是家中的次女,与男主人公达西的贵族身份相比,二人在世俗眼中有着巨大的阶级差异,并非良配。但是,二人最终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与伊丽莎白的性格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伊丽莎白与她的家人相比,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理智,她的家庭在当时的英国虽然算不上十分显贵,但是也给了伊丽莎白接受教育的机会。由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伊丽莎白日常生活中思维敏捷、自信非凡。当然,过度自信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缺陷,甚至会演变为自大。在日常处事时,伊丽莎白因为自身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加聪明,并由此对一些事或者是人过早地下判断、作决定,这也是她在待人处世时容易产生偏见的原因所在。比如说,在小说的开篇这种性格特征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伊丽莎白在与姐姐简对话时对宾利进行了评价,这种评价虽然是正面的,却显得十分武断,她说:“宾利先生是一个英俊的男人,一个年轻的男人就该像他那样把自己弄得俊美些。他是个十全十美的男人。”此时,伊丽莎白并没有与宾利深入接触,但是她仅凭自己肉眼所见就下了定论。简之所以使用了诸多词汇赞美宾利,认为宾利具备自己内心所认可的优秀男性青年所具备的一切特征,是因为简与宾利在舞会跳了两支舞,算是有了深入了解,而伊丽莎白仅凭外表就附和简的言论,显然是武断的。当简表示宾利邀请自己跳第二支舞感到十分意外时,伊丽莎白这样回应自己的姐姐说:“你真的没想到吗?我倒是替你想到了。不过,这正是你我之间大不相同的地方。你一受抬举总是受宠若惊,我可不这样。他再次请你跳舞,这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吗?他不会看不出,你比舞厅里哪个女人都漂亮好多倍。他为此向你献殷勤,你犯不着感激他。不过他的确很可爱,我也不反对你喜欢他。但你以前也喜欢过很多蠢货啊。”通过这一段话可以发现伊丽莎白性格中偏执的一面,在她看来就算宾利是优秀的,但是被这种人关注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认为姐姐总是对人容易产生好感而看不到他们的缺点,并且对于姐姐过去所喜欢的许多男性,伊丽莎白因为瞧不起也进行了贬损。实际上不论是宾利或者是其他的男性因为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与伊丽莎白都没有过多的接触,伊丽莎白对于这些他们的看法实际上是极为武断的。另外,通过对话描述还可以发现伊丽莎白虽然对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足够的自信,但是她对于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却是轻视的,姐姐过往所喜欢的男性被她冠以“蠢货”这个带有一定侮辱性质的词语,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伊丽莎白性格上的短板。

伊丽莎白在初遇男主人公达西时,对于达西的印象不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舞会上她偶然间听到达西在评价女性时有贬低的意思,仅凭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伊丽莎白就认为达西是一个十分傲慢且不可接近之人。小说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也就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在评价达西时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她表示:“他虽然骄傲,但他的骄傲却并没有那么让人讨厌,他有那么好的家世,有钱,难怪会认为自己了不起,在我看来,他的骄傲勉强说得过去。”这种对比既说明了二人虽然是好友,但是在品评异性时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伊丽莎白更多是从品评对象本身的角度出发,而夏洛特则更多是从家世背景出发。与此同时,这种评价上的差异也说明伊丽莎白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过于看重第一印象,显得有些固执己见。

在后期的交往中,伊丽莎白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达西作为贵族与中产阶级的伊丽莎白在家世地位上有着巨大的鸿沟,由于第一印象的影响,伊丽莎白始终认为达西是一个空有钱财和身份却自视甚高、对他人缺乏尊重的人,尤其是在听到威克姆对达西的家庭关系进行评说时,伊丽莎白甚至没有进行任何求证就选择相信威克姆的话,这种偏听偏信实际上也是伊丽莎白性格特点的一种表现。达西的朋友宾利与伊丽莎白的姐姐简相爱了,但是达西认为简并非宾利的良配,在达西的劝说之下最终宾利离开了简。伊丽莎白并不知达西阻拦的缘由,出于对亲人的关心,伊丽莎白在尚不知真实情况时就贸然使用尖锐的言辞回应了达西,这也是伊丽莎白在为人处世时容易带有偏见看待他人的重要原因。当然,达西爱慕着伊丽莎白,为了消除误会,达西数度写信给伊丽莎白,在信中对之前几次二人之间产生的种种误会做了解释说明。看到达西诚挚的信件后伊丽莎白开始反思,逐渐消除了自己对于达西的偏见。伊丽莎白的自省不仅表现在她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而且她在后来的行为及语言中也变得更加谨慎理性,最终她从一个固执己见的人逐渐转变为能够理性客观看待问题、接受自己错误的人。伊丽莎白的这种转变也使得达西的目光被她所吸引,二人的感情也更进了一步。

(二)达西—傲慢、善良、正直

达西是《傲慢与偏见》中的男主人公,是彭伯利庄园的主人,是一个身份显贵且富足的绅士,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贵的做派。达西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社交场合中不会轻易与自己身份不匹配的人交往,这也是他在舞会上与伊丽莎白初遇时虽然认为她是特别的,却拒绝与她跳舞的原因。伊丽莎白的家庭虽然算不得十分贫穷,并非无名小卒,而且伊丽莎白本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谈吐不凡,但是在达西看来伊丽莎白家庭的社会地位与自己并不匹配,并不值得自己与之共舞。

在与伊丽莎白初见时,达西冷冷地评价道:“她还过得去,但是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眼下,我可没有兴致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落的小姐。你最好回到你的舞伴身边,去欣赏她的笑脸,别把时光浪费在我身上。”达西的话让人感到冷漠且无礼。达西的种种表现既是因为他对于无意义的社交毫无兴趣可言,也是因为他所处的阶层与伊丽莎白等人是不同的。当然,达西的傲慢也与他过往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两位主人公所处的时代中,人们择偶时更加看重的是金钱以及社会地位。富有、社会地位高且英俊的达西在许多未婚女性看来是妥妥的“金龟婿”,想必在与伊丽莎白相识之前的舞会活动上邀请他共舞的女性数不胜数,在他的内心看来“她们对我不甚了解,但又趋之若鹜”。对于伊丽莎白家族的诸多行为,达西也表示不满,他尤其不喜班纳特太太,认为她的行为举止十分粗俗,不愿意与之过多交往。

当然,达西虽然在舞会上拒绝了伊丽莎白,但是伊丽莎白在他的心中依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相处中,二人误会频生。随着相处的深入,达西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便伊丽莎白对他十分冷淡,但是他始终维持着一个绅士所应当具备的本色。在二人的关系出现巨大裂痕时,达西也没有放弃,而是留下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表明了自己对于伊丽莎白的心仪之情,坦诚如果自己的傲慢让伊丽莎白感到不快,希望她能够宽容自己。

二、《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的语言艺术

(一)反讽

反讽是《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常用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法,借助看似平常的语言,揭示了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最终达到讽刺的效果,小说的趣味性也因此增强。比如说,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句话,既交代了故事的内容也颇具讽刺意味,“但凡是富有的单身汉,肯定要娶一个老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作者笔下的时代,婚娶是社会的主流,而作者这句话中,对于婚娶中男性的身份做了限定,即富有的,但是对于女性的身份却并没有任何要求,进一步深入解读就能够发现这句话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它暗示了当时社会上的女性在婚娶时过分注重男性的金钱地位,过分依赖男性,除了物质其他因素全无考虑。小说中的班纳特太太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她的言行也充满了反讽。她热衷于带领自己的女儿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借由社交活动寻找各种有钱的单身汉,认为婚姻就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对她夸张的言辞、虚荣的举止的描写,揭示并讽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再比如说,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夫人也是一个典型的反讽例子,她自视甚高,一心想要促成自己女儿与达西的婚事,认为伊丽莎白的出身配不上达西,阻止二人结合,但殊不知正是她的阻拦使得原本因为傲慢与偏见渐行渐远的一对恋人重归于好。作者借由伊丽莎白对凯瑟琳夫人的评价“真是帮了大忙”,戏谑地说明了凯瑟琳夫人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讽刺可笑。

作者在描写时不仅对配角的刻画应用了反讽,这种反讽在主角身上也有所体现。比如说,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虽然聪明伶俐、富有教养,但是在初登场时看人却容易带有偏见,因为偏见对男主人公达西产生了诸多误解。她对达西做了诸多讽刺性的评价,如“他实在太高傲了,竟没有多少人能受到了他”,实际上伊丽莎白在说出这话时,她就已经被达西所吸引了,内心情感开始萌芽。作者运用的反讽手法,不仅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活现状。对于女性来说,她们生存不易,社会地位低下,婚姻是她们改变人生的唯一希望。

(二)幽默

幽默是英美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语言艺术之一,在《傲慢与偏见》这一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幽默的语言手法应用不仅可以拉近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还可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使得作品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此外,幽默也是作者内心思考的展示,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社会以及职业等多个领域的观察和体会,作品的魅力得以不断延伸。《傲慢与偏见》中幽默的表达可谓是层出不穷。比如,小说中的柯林斯是一位牧师,他自视甚高,对权势极为看重。在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的自大与荒诞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表示:“从我踏进这屋子,便选择了你作为我的伴侣。”伊丽莎白拒绝了他,但是他认为这是伊丽莎白故作矜持的表现。最终,伊丽莎白的拒绝让他觉得自尊受损,为了找回受辱的自尊,他选择迅速与夏洛特结婚。柯林斯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了他轻率、浮躁的性格特点。小说通过大量幽默语言的描写,使得读者得以感受到柯林斯这一人物的性格特质。再如,小说中的另一个配角凯瑟琳夫人,她坚决反对伊丽莎白与达西结合,认为自己的女儿与达西才是良配,她的种种做法的目的是拉远达西与伊丽莎白之间的距离,却使得达西对于伊丽莎白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加深切的感知,使得达西认识到伊丽莎白并非徒有美貌,她还有着其他女性所没有的精神特质。简·奥斯丁通过巧妙的幽默描写,不仅使得凯瑟琳夫人的人物特征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了个人行为背后的愚昧自私。此外,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达西的形象也通过幽默表达了出来,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伊丽莎白时,他求婚却被拒绝,他说:“我真荣幸,竟然得到这样的回答!”当时达西正倚着壁炉架,两眼直瞪瞪地盯着伊丽莎白,听了她拒绝的一番话,心里又惊奇又气愤。他明明气得脸色铁青,整个神态处处显现了内心的烦扰和不安,但是他竭力装出镇定自若的样子。这种表达不仅幽默,而且还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重要代表作,该作品中的对话和语言描写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既使故事情节得以进一步推进发展,也使作品的逻辑性、连贯性得以保障。通过对该小说人物的语言艺术进行剖析,读者可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特色,感受人物特质,获得更加独特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