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根孕万象 刀锋刻乾坤

作者: 张蕾 贺建军

皖南竹木根雕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竹木根为材料,经冲洗、去皮、修整、雕琢、修光、打磨、上油、打蜡等步骤制作而成,融合了自然美和艺术美,是民间智慧和创造力的典型体现。

安徽省广德市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盛产竹木,其竹根、木根资源相当丰富。这些在普通人眼里无用的枯木断根,在根雕大师靳朝晖的眼中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靳朝晖是广德市本地人,自幼爱好美术,常常照着小人书上的连环画描描画画,小学二年级时被一位从上海下放到宣城的美术老师收为徒弟,专攻工笔画,一直到小学毕业。上初中后,靳朝晖开始系统地学习素描,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画画,放学一到家就拿出铅笔找地方画,废纸上、纸盒子上,甚至家里的地上、墙上,都被他画上了画。

高中毕业后,靳朝晖如愿当上了海军潜艇兵。潜艇兵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需要在全封闭的潜艇中长时间作业,无法区分昼夜,人体的生物钟会紊乱,这磨炼了靳朝晖的意志,为他后来能够专注于根雕艺术奠定了基础。

靳朝晖的绘画才能很受部队领导重视。他成为文艺骨干,常常和来潜艇慰问的高校师生们进行艺术交流,从而开阔了眼界。

凭着对根雕艺术的感悟和自身的天赋,以及锲而不舍的追求,靳朝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刻技巧和手法。

因材施艺,挖掘传统文化

竹木根独一无二的天然形态、纹理结构,要求创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宽广的知识面和高雅的生活情趣。靳朝晖根据竹木根的自然形态顺势而为,因材施艺。在他的刻刀下,花鸟鱼虫、梅兰竹菊、飞禽走兽无不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尽显自然之美。

时下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正火爆全球,我们不由得提一提靳朝晖创作《山海经》系列木雕作品的事。

先秦古籍《山海经》充满神秘色彩,记载了众多奇异的神兽和神话故事。早在七八年前,靳朝晖就对《山海经》情有独钟,他希望通过竹木根雕将书中神兽呈现出来,让更多人感受《山海经》的魅力。在靳朝晖工作的案头,摆放着一摞摞与《山海经》相关的书,他手不释卷,夜以继日地看着、想着,通过不断提炼,最终定下了100个神兽题材。

为创作出满意的《山海经》系列根雕,靳朝晖花重金买下280吨大树根,用加长的大卡车足足运了10车。

在创作过程中,靳朝晖常常夜不能寐,思绪飘飞,有时半夜里披衣而起,打开灯,对着作品凝视良久,仔细审视每一个细节,一旦发现瑕疵,就立即雕琢修改。

创作《比翼鸟》时,靳朝晖从堆成小山的树根中细细找寻、悉心琢磨,最终选定一个4米多高的香樟木树根。靳朝晖利用香樟树根系的自然形态,巧妙地融入神兽的特征,使作品既保留了自然美感,又增添了艺术韵味。每落下一刀,靳朝晖都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并控制好力度,以确保作品的精细和生动,无论是神兽的形态还是纹理,他都力求做到极致。

作品《比翼鸟》既呈现了比翼鸟,又呈现了连理枝,而且,在两只比翼齐飞的比翼鸟之间,靳朝晖还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象征爱情的爱心,赋予了作品时代气息。

除了《比翼鸟》,靳朝晖目前已创作出《凤栖梧桐》《水云间》《重明》《大蟹》等50余件《山海经》系列根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古老神话的现代解读,也传递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有观众看过他的作品后留言:“这工艺不仅仅是手艺,唯有设计才体现出大师情怀。”

再斩“百鹤”,

传统与创新并重

靳朝晖说,唯有专业知识的长期积淀、图像与造型的实践性积累和多领域见识的融合升华,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这一创作哲学的本质,是将技艺修炼(专业)、素材沉淀(积累)与生命体验(见识)三者熔铸为艺术直觉。而且,在创作中,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才能突破常规的审美局限,让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在新作《海的旋律》中,靳朝晖用竹根雕刻出五个大小不一的水母,展现了水母的灵动之美,更传递出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信息。

水母是群居的海洋生物,相互间从无争斗,被誉为“海洋之花”。这种古老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保持自我的同时还能够随波逐浪、顺势而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飘逸、洒脱。靳朝晖斟酌再三,决定用竹根表现水母的灵动之美。为此,他采购了几十斤竹根,从中找到了最适合雕刻水母的竹根。

为了雕刻水母的触须,靳朝晖采用烧、烤、煮等方式给竹根加温,反复试验,不断探索,终于试验出合适的方法。竹子的纤维沿着茎干纵向分布,赋予了竹子极高的强度和硬度,其造型是可以塑造的,具有可弯曲性,靳朝晖通过烘烤、加热,完成了这神奇的“竹根变形记”。

作品《海的旋律》刀法老辣简洁、契合自然纹理,制作精良、气韵生动,于2024年第四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中荣获“百鹤奖”。这是他继作品《盛世乐》,第二次荣获该奖。

三“馆”齐放,

搭建弘扬根雕的窗口

好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能够走进人的心灵。在根雕生涯中,靳朝晖不乏这样的作品,他也因此收获颇丰。2010年,作品《禅》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金奖;2013年,作品《犀牛望月》荣获文化部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2016年,作品《降龙》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作品《穿山登甲》被中国木雕博物馆收藏,受到工艺美术界专家、教授和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为了弘扬竹木根雕,为艺人搭建展示平台,为公众提供了解根雕艺术的窗口,靳朝晖萌发了成立根雕艺术博物馆的念头。2014年,皖南朝晖竹木雕刻文化园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园内设有皖南特色竹木工艺美术品展示艺术馆、皖南竹木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竹木根雕刻大师工作室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集皖南竹木根雕历史文化、精粹作品展示和学习、交流、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这座民营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30多万人次,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靳朝晖于2018年创作的《广德名人系列》木雕精品,再现了广德历代名人形象,展现了他们的精神品格。该作品于2021年入驻广德市文化中心,也因此诞生了靳朝晖的第二个展览馆——广德历史名人根雕艺术馆。该展览馆的建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对广德历史文化的宣传和展示。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根雕艺术的魅力,还能够激励和启迪广大青少年见贤思齐、勇攀高峰。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皖南竹木根雕,靳朝晖还与第五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极洞风景区深入合作,利用皖南竹木根雕特有的地域文化优势,建成占地600余亩的五色谷文创博览园。该园由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花海竹艺、文创街区等几部分组成,规模庞大的《山海经》系列作品便陈列于此。

从一名潜艇战士到享誉国内外的根雕大师,靳朝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匠心”,什么是“情怀”。靳朝晖的军旅情结与他的根雕技艺研习相辅相成,军旅生涯的纪律性塑造了根雕创作的“形”,艺术情怀则升华了军人精神的“神”,这种双向赋能成就了他个人的艺术高度,并通过非遗传承将“坚守与创新”的价值观传递给社会,印证了“一日为军人,终身铸匠心”的生命哲学。未来,靳朝晖将继续在根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为传承和发展皖南竹木根雕这一古老技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