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

作者: 龙德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写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每个人,活到一把年纪时回头一望,就会发现自己人生所走过的那条路,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你的兴趣爱好、思维模式和认知格局,决定你在各个场景下会做出的选择,这些选择往往决定你的人生——认知和性格决定选择,无数个选择叠加形成命运。退一步看,一个人如果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搞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存在,势必就会要么过分自卑,要么过于自大,就是难以自洽,至于自持和自强,更是奢望。

可是,“自知”又谈何容易——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说:“认识你自己。”但这又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是处理好自己与周边关系的必答课题,也是一个东西方亘古未绝的课题。为此,我们就试着从下面三个维度来看看吧:我是谁,我和你,我和我。

我是谁?当头来到的这个问题,连皇帝都困惑。清朝第三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在《顺治归山诗》中写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过,有人来回答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在他1922年首次出版的代表作《悉达多》中写道:“你眼中的你不是真正的你,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真正的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真正的你。”

一天,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一起相对默默坐禅。一会儿工夫,苏东坡睁开眼问佛印:“请问禅师,你看我此时禅坐的样子像什么?”佛印看了看,点头称赞:“依我的慧眼观之,居士好比一尊清无染的佛啊!”佛印反问道:“苏大学士,那你看我的样子像什么?”东坡轻慢地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微微一笑,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苏小妹知道后,对苏东坡正色道:“禅师心中有佛,他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牛粪,你看禅师才像牛粪!”如此看来,面对的是一尊佛,还是一堆牛粪,关键可能不只在对方,更在我们自己,在于我们映射的是什么——你是什么东西,别人对你的反馈,往往就是答案。

所以,木心说:“人啊,自有了镜子,才慢慢像样子起来。”

我和你,都是关系中相对独立且性相难易的个体。你的婚姻为什么痛苦?因为你的伴侣认知水平低,还性格强势,脑子不好使,你还得听他(她)的;因为你当初择偶,过多看重其外表、经济条件、学历家境,却没有用心考察其认知、性格与人品。这也难怪,人与人相处,大多都只有判断、选择和适应,却鲜有实质性改变,无论同事、朋友,还是伴侣,几乎概莫能外。因为人都不愿意改变,哪有什么脱胎换骨,最多也就来个改头换面。

1984年9月,我从宣威师范考入云南师范大学就读。大约一个月后,我就根据短暂的相处,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给我们宿舍的其他7位同学做了白描式画像,想以后验证我的观察是否准确。4年学习结束,如果要介绍他们,用我之前的记录似乎完全可以,言行举止没多少变化。甚至直到今天,回头看看,一个个大都还是当年那副德性。所以才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甚至扯到基因决定。诚然,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塑的,但不可期望太高。所谓教书育人,能围住人性恶的边界和底线,则善莫大焉。如此,王小波才感叹:“有无数为人师表的先生们,在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塑造别人,真是可惜。”

“旧人不知我近况,新人不知我过往。近况不该旧人知,过往不与新人讲。纵你遇人何其多,再无一人恰似我。”张爱玲在明示,不再指望别人懂你,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任何人,今天的一切都得自作自受,我和我也要友好相处,相信自己,也放过自己——感觉别人看轻你了,其实是你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同时,高估自己是人类的通病,明白这一点,也许可以治愈你的轻度抑郁,姑且相信洪应明老爷子所言:“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之中,但又难免孤独和困惑,只有开解,才能解开。保山市智源小学辉春梅校长就发微信说:“想不通,换个思路试试;路不通,换条路走走;心里苦闷,转个念头想想——学会转弯,一切都会苦尽甘来。”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共游杭州中天竺法净禅寺,看到千手观音菩萨手持念珠,东坡问道:“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那串念珠呢?”佛印说:“她像凡夫一样,也在祈祷啊!”东坡不解:“她向谁祷告呢?”佛印笑答:“她向观音菩萨祷告呀!求人不如求己嘛!”

蒙田也曾引用一位古代水手的话说:“哦,上帝,你要救我就救我,你要毁灭我就毁灭我,但我时时刻刻把持住我的舵。”78岁再次当选美国总统的特朗普说:“如果你爱我,我也爱你。支持我,我也支持你。如果你讨厌我,我不在乎。无论有没有你,生活都会继续。”所以,不要对自己失望,也不要对别人苛刻,你能管的只有你自己,能帮助你的也只有你自己。

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和状态,只有最好的眼界和心态——“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我们争不过岁月,也跑不过时间,唯愿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