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守初心耕杏坛,“情志”花开香满园
作者: 罗雪芳
【名师档案】 罗雪芳,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名师培养对象。在《班主任之友》《基础教育参考》等杂志发表50多篇文章,出版专著《奔跑的魅力》《摆渡的魅力》。教育理念:“情志教育”。
2023年6月高考放榜,查到高三(1)班被屏蔽13人,学生给我发信息:罗老师,您的教育理念成功了!
我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他们总结:多元发展、雷厉风行的教学风格,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育人之道。
记者采访我,问高考取得多项全省第一的诀窍是什么?最骄傲的又是什么?我说:在我看来,学生得高分不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最值得骄傲的是他们拥有“三高”:高情商、高行动力、高逆商。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心理出问题。他们能辩证思考问题,有很强的利他品质和抗挫折能力,有很强的执行能力,脸上随时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1993年7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同年8月参加工作。回望30多年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教书育人的历程,我教过的学生有五六岁的孩童,有懵懂的少年,也有自以为万事皆懂却迷茫困惑的青年。那我贯穿始终的教育主张是什么呢?
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只有“情志”最恰当。
情志缘起
对教育真情投入,对学生立志教育,是我三十多年来育人的两个关键词。合二为一,是为“情志教育”。
刘勰的《文心雕龙》总结了文艺创作中“志”和“情”不可分离的关系,使情志说成为我国古代美学中阐明文艺的思想与感情、情与理统一规律的重要理论。刘勰“为情造文”“述志为本”的情志说理论,投射至教育领域,有很强的参考性、应用性。据此,我提出了“情志语文”的教学理念。
“情志”教育,由“情”和“志”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组成,即“情感熏陶、志气生成”。情,即情感,包括教师的情感、文本蕴含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志:思想、志向。教育即成长,就是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要使学生成人、成才,就要帮助学生立志、成志。情是志的基础,志是情的指引,情与志相辅相成、融通共生,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真情熏陶
教师自身是有情感的,这种情感是对生活和工作的热诚、对未来的期望、对过往的感恩。对教育和学生,我以多情暖心,用真情熏陶。
第一是长情。长情是长久坚持、独一无二的情感。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挫折。如果对工作、对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一遇困难挫折就松懈,甚至放弃,是无法搞好教育的。我们必须对教育教学保持长久的坚持,哪怕路遇险滩或难越的关山,也要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我工作的第一所学校,是临沧市凤庆县三岔河乡的明龙小学。在那里的三年,一年带五年级,两年带毕业班。现在回想,真佩服自己当时的工作干劲,不仅教自己班级的所有科目,而且包揽了全校一至六年级的音乐、体育、美术课。每天要上多门课,批改很多作业。上午考试,中午改试卷,下午就讲评。孩子们认识了简单的乐谱,知道了什么是简笔画,学会了广播操,能和我一起打乒乓球、羽毛球……我慢慢把知识、艺术的种子播种到孩子们的心中。
1996年我调到本乡的涌金小学,在那里主要的挑战不是工作,而是生活环境。到校第一天,教室外挤满了披蓑戴笠的村民,让我很吃惊。一问才知,这里很少有女教师来,他们来看稀奇。吓得我一夜不敢合眼。第二天,带学生打扫卫生,一个独眼醉汉闯到我面前发酒疯。虽然害怕,但为了保护学生,我迅速镇定下来,抡起扫帚正气凛然地震慑住了捣乱的醉汉。没有女伴,我只能与学生相依为命。我得自己生火做饭,要翻山越岭爬山路到几十里外的小镇买米,要到山下深谷去挑水,周末要到大山深处去砍柴。学校唯一一个“厕所”是用树枝搭的窝棚,旁边就是村民们外出之路。我白天几乎不敢上厕所,只能忍到晚上,时间长了就落下很多毛病。后来,我硬是与3位同事用土坯和石块建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厕所。
我顽强不屈的性格对孩子们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感动了村民。两年后我调走时,许多村民前来拦阻,不愿我离开,其中就有那个独眼醉汉。
1998年我到了华勤小学,在那里学会了复式班教学,能耐着性子手把手教学生写字,掰着手指教学生数数。
在小学任教七年,我不仅将知识、艺术、美和爱的种子播撒在高山孩子的心田里,也奠定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根基。在困境、迷茫中寻找出口,不断夯实内功,教书育人水平不断提升。一边工作一边抓个人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的习惯,一直伴随着我。通过成人自学考试,我先后取得了专科、本科学历。
正是对学生、对教育的长情,让我在后来的初、高中教育教学中,虽然面临困难,但依然坚持育人初心不改。
第二是真情。真情,即真实、真诚的感情。我曾问学生,最喜欢我什么?他们都提到一点:真诚。我能正视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关心也是发自内心的,是无私的。
1993年,多个学生因交不上书费而辍学。我逐一找回,并为6名贫困生交了500多元书杂费,那时我的月工资仅100多元。父亲早逝,母亲多病,当时我的工资是家里唯一经济来源,还要供弟弟读大学。此后,我花了大量课余时间做贫困学生的资料,与爱心人士联系,争取资助。如今,当初受资助的学生,很多已成为我现在班上困难学生的资助人。
第三是全情。倾注全部感情,对学生全情付出,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对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根据其个性、特点,全情投入,给予分别指导。
睡在学生宿舍,学生一有动静就起来,奔跑是常态。身兼数职,每天不仅管学生学习,还要送饭、倒水、量体温、倒垃圾、买生活必需品。随时向家长报告学生的身心状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发着高烧一步步爬上五楼,去照顾同样生病的学生……这是50岁的我,疫情防控期间带学生的日常。正是这样的全情付出,让我赢得了学生的爱和家长的尊敬。
第四是热情。热情是人们参与活动或对待别人时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死气沉沉、冷冰冰的教师,是让课堂了无生气的罪魁。我对学生和家长、对课堂始终都保持热情和赤诚。课堂教学是以情激情的艺术,我的课堂教学是激情四溢、活力满满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是全神贯注的。
学生的喜怒哀乐始终牵动着我的心。当电话那边传来小筱说她被中国传媒大学主持播音系录取的消息时,我跟她一样激动!虽然我仅带过她一个学期,但被录取时,她第一个告知的人是我。当年我带她时,她很迷茫,我倾注所有热情,费尽了脑筋,不厌其烦地疏导和鼓励,终于帮助她艰难走出叛逆期,才有了后面的发展。
第五是深情。深情即深厚的感情,我对学生、教育是充满深厚感情的,我喜欢学生、享受课堂。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不同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茁壮成长。
读初中的小斌患了怪病,落下残疾,想不开,甚至要自杀。我天天陪他谈心,谈人生、谈希望,使他重新找回自信。每当他想放弃时,想到我给他的留言:“在大海中航行,没有不受伤的船;在生命中旅行,没有不受伤的心。一定要坚强”,他就会把所有烦恼和消沉抛诸脑后,重新振作起来。
第六是温情。温情即温柔深情。对学生,我始终充满温情。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我的学生是被关注的,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是被看见、被呵护的。无数个晚自习,虽然已精疲力竭,但面对向我求助的学生,我依然对他们温情开导,让他们有力量挺过黑夜。在《真相扑朔迷离》一文中,我讲述了挽救班级一个偷窃学生的始末。我用三周的时间,用温情和爱心将这个差点误入歧途的学生拉回正轨。学生毕业后来信:“我顿悟,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育人。老师不一定教会我多少知识,但那笑容真的一次次融化了我冰冻的心,我也学着去写好‘人’的一撇一捺。”
第七是常情。常情是平常心态。我的学生心态好,这与我能辩证看待得失、成败有关。教师的心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心态。我常告诉学生,过程中应尽最大的努力,对未来要做最美好的预设,接受最坏的结果。如此,学生才能直面人生的挫折而不气馁。
立德成志
“志”,即理想、志向。教育的本质,是用人格影响人格、用心灵充盈心灵、用生命化育生命的事业,是认识人、尊重人、发展人、成全人的过程,是立志、成志的过程。指导学生立大志、长志,明大德、成大才,是我的教育核心。
第一,立大志、长志。育有理想、有担当、有才学的人,是我的育人目标。每带一个班,我都重视宏大家国理想的熏陶,都会开展由“人”引出的关于人生意义、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思政课,让学生明白,“人”字一撇一捺寓意丰富,要人品、才学兼具,胸怀天下、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方能立足于大地。当学生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内驱力自然会被激发。
第二,明大德。道德是社会的底色,是时代的命脉,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富民强的精神坐标。我会在语文课、思政课中渗透这样的教育:要有国家责任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胸怀,要做有道德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第三,成大才。我通过《开发无限丰富的自己》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使他们及早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明确自己要实现的目标、需练就的能力、锻造的人品、克服的人性缺点有哪些。以“动车式”管理模式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育堪当重任之才。
第四,担大任。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我之责任”意识,使其成为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人。我采取班级事务人人负责制,同时在每一次班级团体活动中,责任到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
情志语文
情志语文,是情志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也是立德树人理念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成果。它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
宏观层面:情志教育(此内容前文已有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中观层面:学科育人。它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核心,以文本为载体和桥梁,以文本情感为基础。在老师有感情地引导下,以情激情、以情养情,培养阅读、写作两种能力,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向互动,让学生在情志语文熏陶中逐渐立志成志,达到立德树人之目的。
中观层面的“情志语文”大致有七层含义:
第一,“情志语文”是情感熏陶的语文。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文章,没有文章也就没有语文。教师、学生和文本三大教学主体皆是有情之物,语文教学离不开感情。教学只有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发挥巨大的魅力。
第二,“情志语文”是立志成志的语文。教育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成人成才。情志语文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志向教育,在读写中培养学生的宏大志向,育德才兼备的大写的人。
第三,“情志语文”是读写互动的语文。它是以素养为导向,用主题统摄,以任务驱动,通过设计序列化读写任务,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互动的教学。在反复实践中,构建了“读、思、议、写、改、评”读写互动六步教学模型。
第四,“情志语文”是素养生成的语文。它通过系列的读写活动、课堂教学,最终要生成学生四个维度的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人文素养的和谐的人。
第五,“情志语文”是深度阅读的语文。它通过整本书阅读、万字时文阅读、任务群教学、单篇精读共同完成,以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线性阅读和对比阅读的能力。
第六,“情志语文”是情理兼具的语文。它在重视教学中三大主客体的情感熏陶的同时,注重文本中的理性因素,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深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成为情理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
第七,“情志语文”是多元评价的语文。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理论,情志语文既注重过程评价,也看重结果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有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既有定性评价,也有定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