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从教育桃李 淳厚家风薪火传

作者: 何州毅

三代从教育桃李 淳厚家风薪火传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我觉得好的家风家教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这样能够给后辈创造一个阳光、快乐、幸福的成长环境。我生活在一个农耕文化和书香文化交织的大家庭,长幼互亲、天伦共享,妯娌和睦、兄弟相敬。从我爷爷到我这辈,我们家先后出过十名教师,赓续教育家精神血脉。

我的爷爷是一名“教书匠”,躬身乡土,执教四十余载。奶奶能屈能伸,和爷爷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辛苦抚养大我父亲他们七兄妹。爷爷一生节俭朴素、谦逊低调,一辈子奔波劳碌,辗转各地乡村小学,孜孜不倦,甘作人梯。在爷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的三个叔叔、我和妹妹也先后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就像爷爷当年那样,义无反顾地承载起教书育人的梦想。

我庆幸,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爷爷最大的愿望和快乐,就是看到教育事业后继有人。《家诫》《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爷爷重视孙辈童蒙礼仪教育,时常给我们孙辈讲这些家风典范。我家老屋正堂里悬挂着他摘抄的《弟子规》《增广贤文》《孝经》中“称尊长,勿呼名”“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在爷爷生命倒计时的那几年,每次大家庭聚会,几位叔叔婶婶和我两姊妹回到老家,爷爷必定会询问教学工作情况,只要听到孩子们进步了、成才了,他脸上一定会绽放出开心的笑容。爷爷总是一再嘱咐:低头的谷子,昂头的稗子,要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教好书、育好人就是最大的功德。

爷爷恪守“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生存道理,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朴素思维,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要养活七个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孩子们的欢笑声,又是那个时代最美的乐章。为了生存,爷爷就得学校、家里两头跑,不论是烈日炙烤或狂风暴雨,每天来回步行40多里地,到很远的大山上拔山草、捆草把、打草鞋,每公斤能卖三到五分钱,以贴补家用。父亲曾对我说,谁也说不清楚,山草到底滋养了他们多少代人的生命。每次讲起爷爷的故事,父亲眼里满是眷念,他自言自语地说:“怎么会有人寒冬腊月又累又饿舍不得吃碗面条而只买一碗面汤暖身?怎么会有人每日奔波却舍不得换下脚上补了又补破洞连连的布鞋,只为给子女们省出一本作业本钱啊?”父亲是20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也曾拿起教鞭教书育人。家教的训诫、环境的熏陶内化为思想意识,成为父亲一生谨遵的信条和理念,并以身作则影响子孙。因为众所周知的那段历史,他又回到老家“面朝黄土背朝天”承担起兄长责任,毅然扛住生活重压,供弟弟妹妹们读书。我常常扪心自问,我是否能在比现在要小的年纪里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思索后苦涩地摇摇头:我,不如父亲。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能够影响少年儿童的品德、言行及精神风貌。这个周末,教儿子背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给他讲解古诗大意,讲起小时候爷爷对我的教诲,思绪再次飞回到儿时的土掌房,回到了那蒹葭苍苍、秋水茫茫的白露节令。家里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收获时节,板栗、玉米、红薯、花生、稻谷陆续成熟,“九黄十收”,父母亲起早贪黑抢收成,每天收工回来吃饭都很晚。我和妹妹饿急了,狼吞虎咽往嘴里塞,饭粒哗啦哗啦掉在饭桌上、粘在嘴角边,免不得被爷爷训斥。爷爷吃完饭,总是认真地检查碗里是否有剩下的饭粒,哪怕粘在碗边的一小粒也要把它吃了,才小心地把碗放下。爸爸妈妈、叔叔姑姑们的碗也是干干净净的。农忙再忙,对待粮食,家里的长辈也绝不会有丝毫的亵渎。

庚午年春节,万家灯火其乐融融,大家庭团团圆圆欢聚一堂,堂屋里青松毛上摆满年夜饭。母亲端上来一年都没吃到过的鱼,我又是特别喜欢吃鱼,看着炸得金黄金黄还散发着香味的大鲤鱼,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大块鱼肉放到了自己的碗里,大快朵颐起来。奶奶也不停地夹菜给我,还再三叮嘱:“多吃点,吃慢点。”碗里的菜实在太多了,再怎么努力也消灭不完了,我瞪着眼睛摸着肚子,准备端起碗就要倒进泔水桶。爷爷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红儿,把你的饭端来我吃,一米一粟来之不易,我们家的人都要记住勤俭、节约、不浪费,千万千万不能浪费粮食,还记得老爹经常讲的要勤俭节约,教你背诵的《悯农》吗?”我红着脸低下了头,默默不敢作声。爷爷对我们五六个孙辈语重心长地说:“宋朝朱熹讲过,‘礼仪不可一日而不修’,吃饭要等全家人到齐才能开吃,长辈先动筷小辈才能动筷;食不言寝不语,吃饭不能讲话;不能在盘子里来回挑菜,嘴巴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筷子必须清理干净才能夹菜……”饭后一家人围在红红的火塘边拉家常,爷爷还讲道:“在长辈面前不能跷二郎腿,衣服要整洁、穿戴要得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如今,爷爷已经去世16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隐忍恬淡的性格,至今仍清晰地铭刻在我的灵魂深处。在美好的时光里,我总还会记得那个笑容可掬、目光深邃的爷爷,总还会忆起那个与书相约、静心读书的爷爷,脑海中也总还会浮现出那个佝偻着身子、童心未泯的爷爷。他的坚毅、执着、平和,是父辈们步入杏坛坚实的铁甲戎衣和温暖的避风港,也让良好的家教、家风在这个家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