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最好的成长礼物
作者: 陈光斌
初识《云南教育》,是永胜县第一中学的子炳贤老师推荐的,“如果想在教学和专业成长上有所提高,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还得多读专业期刊,《云南教育》是首选”。就这样,我和《云南教育》开始了一段解不开的情缘。
我从子老师处借得一本《云南教育》,便在教学之余翻看起来,“太深奥了,看不懂”,这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2003年9月,初次接触高中语文教学,难免忐忑,想到学养深厚的子老师的告诫,我耐着性子慢慢琢磨《云南教育》,蓦然发现老师们的文本解读是那么深刻,教学设计是那么灵动,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更是极具深度,心中陡生敬佩。当时,网络在我们边远地区还是新生品,教学资源也极为稀缺,老师们的教学凭借多为教师用书,订阅教育教学类杂志便是老师们的常态,《云南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成了办公室里的常客。初次接触高中课程的我,翻开语文教材竟觉得是那么陌生,如何开展教学成了我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幸而《云南教育》开设了“课堂实践”“教学方圆”专栏,专栏里老师们对课文与课堂的精准把握给了我极大触动。我索性从子老师处借来《云南教育》2003年上半年全部期刊认真学习起来,同时补订了下半年的期刊,自此,订阅《云南教育》就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期待每期新刊也是每个月最幸福最焦渴的。
在学习老师们的教学成果后,我发现教学备课不能想当然地凭自己的理解进行,更不能做教学参考书的搬运工,如果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认识是很难发现文本的精义所在的,浮于文本却想要在课堂上架构起文本的篇章体系更是不可能。老师们的教学设计立足文章的篇性特征,以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发展为核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击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能有此发现还得感谢《云南教育》,她像一位导师,在我最为困惑时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在陌生的高中语文教学前变得沉着从容。
当我把视线转向其他版块时,我发现高深的《云南教育》只要沉静地去学习,慢慢地去啃,又会把我带进另一片别样的天地。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专业性和指导性较强的论文,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的独到发现以及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让我渐渐触及语文课堂到底该如何有效地去引导学生实现从文本到思维到能力的渐变提升,继而感悟语文的张力和生命力。
当心底泛起“我是否也可以写一点”的冲动时,我开始慢慢研究《云南教育》栏目设置的特点以及老师们的写稿角度。以课程标准为依托,立足课堂教学,对文本能有独到的理解,这是我不成熟的发现。然而,当我把自鸣得意的文章投稿后,结局却是石沉大海。投稿失败,继续写,继续失败,继续写……在失望中贸然给编辑部打电话了解稿件情况,让我没想到的是,编辑老师竟然记得有一个丽江的老师曾多次投稿,稿件内容还算贴近教学实际,当得知是我后,编辑老师腾挪出宝贵的时间和我讲起了写教学论文该规避的一些现象,“不能沿袭老师们已有的见解,也不能模式化地照搬照抄,文章应该有自己的发现……”这是我至今不忘的。最后编辑老师鼓励道:“《云南教育》投稿众多,精品众多,可以见刊的均属精品中的精品,当然,《云南教育》的大门会一直为你敞开,希望你能写出优质的稿件……”开放、包容,注重对新人的引导和培养,这是《云南教育》给我留下的另一印象。在迷茫中得到指点,我写稿的信心再次被点燃,我开始新一轮的订刊阅刊,《云南教育》《中学语文》《语文月刊》……在不断的学习中,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教学成绩悄然提高,论文写作也渐渐有了头绪,为数不多的教学论文也逐渐见刊。
从无知无畏向《云南教育》投稿到上稿《云南教育》,我放下了刻意的论文发表追求,而是将教学中的发现和反思记录下来,平静的教学生活因未停止对教学的思考而充实,收获自然是满满的。《云南教育》是引路人,带着我踏上教学钻研的旅途,慢慢走,慢慢欣赏沿途的风景;《云南教育》是摆渡者,将我摆渡到语文研究的口岸,带我泛舟浩瀚的语文世界。
年轻教师问我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成长,“爱思考,爱学习,在反思总结中成长;订阅前沿的教学期刊,研学名师课例,在实践中提升”,这是我不成熟的答案。是啊,与其匆匆忙忙,急于求成,何不安静地阅读,安静地教学,安静地教研,带着思考向语文教学漫溯。
教学路上遇见你们,让我收获一树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