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策略探究
作者: 刘书旭摘 要: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操作、鼓励探究性学习及促进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然而,实践中存在项目设计与学生主体性脱节、实践操作与阅读内容融合不足、探究性学习缺乏深度引导及合作学习角色分配不均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强化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融合实践操作与阅读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优化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分配,能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07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其主体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特点,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深入探究和合作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策略,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指导与借鉴,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项目式学习的特点
1.主体性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其主体性特征,它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而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与主动性。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而是成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与创造者。他们依据个人的兴趣与需求,自主选择项目主题,这一过程本身就提高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随后,学生还需自主设计并实施项目计划,这不仅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能够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从而实现学习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2.实践性
项目式学习注重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它强调学生必须亲身参与到项目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来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他们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实践操作也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技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性特点,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探究性
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特点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在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学生都需要主动面对各种挑战与问题,他们不仅要学会分析问题,更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断质疑与反思,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项目式学习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让他们能够跳出传统框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审视和解读知识,这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此类能力对于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合作性
项目式学习通常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这一特点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沟通、共同协商,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他们必须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达成共识。同时,合作也要求学生们能够明确分工,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共同为项目的成功努力。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内的互动与合作,学生们能够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他人的不足,从而共同成长和进步。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项目设计与学生主体性脱节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项目式设计有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可能过度介入项目的选择和设计过程,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突出,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在项目执行时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创造力,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违背了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还严重阻碍了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学生本应是项目的积极探索者和创造者,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却变成了被动执行者,这无疑削弱了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和意义,如何确保项目设计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践操作与阅读内容融合不足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项目式学习虽然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常常出现与阅读内容融合不足的问题,学生在参与项目时,往往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操作流程,而忽视了阅读内容的深入探究与分析,这种表层的操作方式,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于肤浅,无法真正把握文章的精髓和深层含义。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语文素养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本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但由于实践操作与阅读内容的脱节,使得这一优势未能充分显现,影响了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3.探究性学习缺乏深度引导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旨在通过探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引导深度不足的问题,教师有时未能有效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导致阅读仅停留在文本表面,难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与价值。这种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也使得探究性学习未能真正达到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要求,学生缺乏深度引导,容易陷入被动接受的境地,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如何深化探究性学习的引导,成为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4.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分配不均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项目式学习中,小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实践中常常遭遇角色分配不均的难题,部分学生因承担过多任务而疲惫不堪,另一部分学生则因参与度低而失去合作热情。这种不均衡的分工,不仅影响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还阻碍了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形成,更为严重的是,它限制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与项目式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初衷背道而驰,角色分配的不均,使得合作过程难以顺畅进行,合作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强化学生主体性,激发阅读兴趣
项目式学习本身便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而非被动接受,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框架下,这一理念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背影》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将项目式学习与学生的阅读兴趣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而项目式学习则要求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设计一个与《背影》主题相呼应的项目,如“家庭中的温情瞬间”,这一项目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还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学生被赋予极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搜集关于父爱的短文、散文或诗歌,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对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提升,学生需要在海量的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与项目主题紧密相关的内容,这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项目的实施阶段同样充满挑战与乐趣,学生可以将所选的阅读材料进行分享与讨论,这一环节不仅是对阅读成果的展示,更是对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在讨论中,学生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在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他们不仅需要理解课文内容,还需要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个性特色的项目成果,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融合实践操作与阅读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以《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为例,通过设计一个名为“走进鲁迅的世界”的项目,教师可以将实践操作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同时,也能进行一系列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走进鲁迅的世界”这一项目中,学生首先会阅读《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这是项目的基础,然而,阅读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文字的浏览,而是需要学生深入文本,去理解鲁迅先生的情感世界、思想历程以及他与藤野先生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深入阅读,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鲁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阅读之后,实践操作环节随即展开。学生可以动手制作鲁迅生平年表,这一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还能够锻炼他们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在制作年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研读鲁迅的相关资料,挑选出重要的事件和时间节点,这一过程无疑加深了他们对鲁迅的理解。除了制作年表,编写鲁迅作品读后感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选择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这一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鲁迅作品的主题、风格、语言特点,这些思考会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文学世界。通过制作鲁迅生平年表和编写读后感等实践活动,学生与鲁迅的作品和生平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理解,还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得项目式学习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深化探究性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
以《社戏》这篇课文为例,通过设计一个名为“探寻乡土文化”的项目,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乡土元素,进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探寻乡土文化”项目中,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社戏》文本的表层阅读,而是被鼓励去深入挖掘文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乡土文化信息,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提到的民俗、风情、方言等乡土元素,这些元素不仅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学生与文本情感的桥梁,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学生能够逐渐揭开这些乡土元素的神秘面纱,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然而,仅仅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访谈、调研等实践方式去收集相关资料,例如,学生可以走访当地的老人或文化工作者,了解他们眼中的乡土文化,可以查阅地方志书或相关文献资料,探寻乡土文化的历史渊源。还可以亲自体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观看地方戏曲、参与民间节庆等,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4.优化合作学习角色分配,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式学习倡导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旨在通过团队协作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角色分配不均往往成为影响合作效果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可以设计一个名为“月下漫步,共赏美景”的项目,通过精心策划的角色扮演和任务分配,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首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文本内容,感受苏轼与张怀民在月夜下的闲适与哲思,随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名学生扮演苏轼,另一名学生扮演张怀民,其余学生则根据兴趣和能力分配不同角色和任务。为确保角色分配的均衡性,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任务完成情况,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和任务,使他们在不同的角色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通过明确的角色分工和任务分配,每位学生都能在项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在团队合作中,他们需要相互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种经历对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至关重要。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实践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项目设计与选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应注重实践操作与阅读内容的深度融合,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还需加强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深度引导,鼓励他们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应确保角色分配均衡,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 江苏蕊《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小说月刊》2024年第2期。
[2] 张丽娟《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甘肃教育》2022年第7期。
[3] 陈平《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