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探讨
作者: 刘相迎摘 要:文章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笔者通过分析当前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结合文本分析、体验性阅读以及表达性写作的具体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激发其情感共鸣,并进行相应的写作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实现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阅读理解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31
一、深度文本理解与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的有效策略之一。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体验文字的情感与思想内涵,同时将这些体验转化为写作灵感与表达素材。尤其是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对写作技巧的掌握。以下将从深度文本解读、课堂应用实例以及读写结合的写作实践等方面详细探讨这一策略的运用。
(一)深度文本解读:读写结合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文本解读是读写结合的起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1.分析关键句段,探究情感内涵
在《北京的春节》等描写传统节日的课文中,关键句段的分析能让学生理解节日文化的情感。比如,在阅读“团聚”“放鞭炮”等场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家庭亲情和节日气氛。这一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逐步体会到文本中的情感,从而为后续写作中的情感表达打下基础。
2.关注情节结构,感知叙述技巧
情节的梳理与理解是深度文本解读的重要步骤。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故事的关键情节,探究主人公如何在困境中成长。通过分析情节发展,学生能看到角色性格的变化和成长,同时感受到作品对冒险精神的赞颂。这样的情节理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故事结构,也让他们在写作中尝试运用类似的情节描写来丰富表达形式。
3.挖掘文本主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是深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例如,在阅读《为人民服务》时,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文中“无私奉献”的主题,让他们感受到这一主题的重要价值。这种对主题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中进一步深化主题表达,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
(二)课堂应用实例:深度解读与情感体验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文本解读,并鼓励他们将情感体验付诸文字,从而实现读写结合。
1.角色扮演,代入情境体验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好地代入文本情境,增强对人物情感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扮演文中的角色,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对话。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革命战士的牺牲精神,进而在后续写作中尝试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再现类似的情感。
2.图示化理解,理清内容层次
通过绘制情节图或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清文本结构,并将内容层次化。例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故事情节的时间线,并在每个关键点添加人物情绪的注释。这样的可视化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成长轨迹,并为写作中的情节构建与人物描写提供帮助。
3.设问探讨,启发多角度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从而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例如,在《腊八粥》中,教师可以提出“腊八粥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在文中,腊八粥代表了什么样的情感?”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家庭、亲情、节日传统等不同角度去理解这一节日食物的象征意义。多角度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理解,也帮助他们在写作时进行了多维度的表达。
(三)写作实践: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写作灵感
深度文本解读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将阅读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从而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以下是几种具体的写作实践方式:
1.短文创作:用自己的话复述情感体验
在《北京的春节》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一篇以“我家的春节”为题的小短文。在这篇短文中,学生可以通过描述自己家庭的中春节习俗和场景,将《北京的春节》中体会到的“团圆”和“温馨”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文字。这样的短文创作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方式更为自然,也增强了他们的写作自信。
2.延伸创作:改写或续写故事
对于《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故事节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情节延伸或故事改写。例如,让学生设想如果鲁滨逊遇到新的困难,他会怎样应对,并撰写一篇续写的小故事。通过这样的延伸创作,学生在情节构建和人物刻画上得到了实践机会,同时,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培养了对细节描写的关注能力。
3.主题作文:深度理解主题并表达自我看法
在学习《为人民服务》后,教师可以以“什么是奉献精神”为题,让学生写一篇主题作文,分享他们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和个人经历。这样的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将课文主题与自身经验结合,使他们在表达自我看法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题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体验性阅读的情感共鸣
体验性阅读强调在阅读中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更深刻地体会作品内涵。体验性阅读是一种在阅读过程中强调情感参与的阅读方法,通过让学生在阅读中代入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验性阅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和人物形象,并为他们的写作提供真实情感的支持。以下将从情感体验的引导方式、课堂实践方法面深入探讨体验性阅读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现情感共鸣。
(一)体验性阅读的情感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
体验性阅读的核心在于情感引导,即让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代入到文本中,通过角色共情和情境想象,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帮助学生融入文本情感:
1.角色扮演:带领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角色情感
在《北京的春节》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春节中的角色,例如父母、孩子等,通过模仿拜年、吃团圆饭等场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春节带来的温暖与欢愉。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理解家庭团聚的意义与情感,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2.朗读和分角色朗读:深入文本语言的情感表达
朗读是体验性阅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细致地体会人物的语气和情感变化。以《金色的鱼钩》为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不同人物的台词,让他们在读中揣摩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例如,学生在朗读到艰难的行军情节时会不自觉地代入革命战士的顽强精神与不屈意志,这一过程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深度。
3.利用多感官体验:增强情境代入感
多感官体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情境代入感。例如,在教学《腊八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腊八粥的成分,甚至制作腊八粥,通过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腊八粥所承载的节日文化和家庭温情。在这种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下,学生会对文本产生更深刻的情感共鸣,也能将这种情感延伸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课堂实践:体验性阅读的情感共鸣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体验性阅读的实施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来进行,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阅读中的情感代入,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1.场景模拟:营造代入式阅读体验
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环境布置一个荒岛情境,让学生假想自己也身处荒岛,设想如何独立求生。这样的情境模拟能够帮助学生从鲁滨逊的角度感受其孤独与坚韧,并在感同身受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场景模拟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主人公的处境,也能激发他们对写作情境的思考。
2.情景对话:让学生进行角色互动
在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扮演汤姆与伙伴之间的对话,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人物之间的友谊、冒险精神和童年趣味。通过这种角色互动,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层次,使阅读体验更加深刻,进而能够在后续写作中再现人物互动的生动情感。
3.心情日志:记录情感体验
在体验性阅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心情日志”,即在阅读过程中定期记录自己的情感变化。例如,在学习《匆匆》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阅读后对时间流逝的感悟。通过“心情日志”,学生可以将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保留下来,为日后的写作提供真实、丰富的情感素材。心情日志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情感,还让他们在写作时有据可循,更加自然地表达出真实的情感。
三、表达性写作的创作实践
在完成文本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表达性写作练习,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性写作是一种基于阅读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写作方式,旨在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创意表达和语言重构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小学语文教学中,表达性写作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增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使读写结合形成完整的学习链条。以下将结合教学细节探讨表达性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教育价值。
(一)表达性写作的形式:改编、续写与情境创作
在表达性写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写作形式,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与创作热情。这些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让他们在创作中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1.改编故事情节:创造新的情节发展
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改编故事情节,例如,为小蝌蚪设计一次新的“找妈妈”之旅,遇到不同的生物,甚至设想一种更加曲折的情节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故事内容,还能够发挥想象力,为故事增添新意,从而在思维上有所创新。
2.续写文章结尾:想象角色的未来
续写是表达性写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继续展开故事情节。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鲁滨逊离开荒岛之后的生活,例如,他是否会再次冒险,或是如何重新回到人群中。通过续写练习,学生不仅在阅读中获得了丰富的情节信息,还在写作中将这些信息融会贯通,进一步形成了对角色与故事的理解。
3.情境创作:以文本为基础的情感表达
情境创作要求学生在文本情境基础上,创作与角色、主题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情境写一封“写给母亲的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情境创作让学生在情感的延续中获得表达的动力,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写作自信心,还能让他们在表达中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二)课堂实施策略:引导与反馈
表达性写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细致引导和有效反馈,以帮助学生在创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表达方式,同时提升语言组织与创新思维能力。
1.提供明确的写作引导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写作经验有所缺乏,因此,教师在布置表达性写作任务时,需要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范例。例如,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引导问题:“如果你是小木偶,你还会想让魔法师赋予什么能力?”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心理需求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帮助他们在创作时不至于迷茫。
2.采用分步指导的教学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分步指导表达性写作,例如,让学生先以口头叙述的方式复述故事,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进行故事的改编或续写。以《白雪公主》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口述如何改变小矮人和白雪公主之间的对话,然后引导他们将这些变化写成一段新的故事情节。分步指导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还帮助他们更清晰地梳理写作思路,提升写作的流畅度。
3.及时反馈,鼓励个性化表达
表达性写作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创作过程,因此,教师的反馈应注重对学生个性化表达的鼓励。例如,对于一个选择让鲁滨逊在荒岛上为未来的旅者留下提示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这种“善意”的表达,肯定其对故事人物的独特理解。通过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反馈,学生会更有信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独立的写作风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能有效推动学生在理解文本、体验情感和表达创作等方面的多维度发展。通过深度文本解读、体验性阅读和表达性写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从阅读到写作实现有效衔接,提升其阅读理解力与表达能力。这一策略为语文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了语言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晓芳《读中学写读写共生——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名师在线》2024年第31期。
[2] 徐园园《基于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教学实践》,《语文世界》2024年第33期。
[3] 李婧榕《读写一体,构建高效课堂——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9期。
[4] 庞声梅《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究——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白鹭〉的教学为例》,《小学教学参考》2024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