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的乡村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学业质量研究
作者: 向文兴 王寿念摘 要:依据2014年发布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强调新《课标》和学业质量标准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制定,并提出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至各学科教学活动之中。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再次强调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课程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性,同时将语文学科的学业质量单独列为一个模块,以强化义务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乡村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对乡村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学业质量展开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第三学段 学业质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32
新《课标》明确了学业质量的含义,进一步深入解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涉及语言能力的塑造与运用、思维能力的加强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创作,以及文化传承与认知四个主要方面。语文学业质量在本质上就是对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评价,以便为后续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可见,全面贯彻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不仅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缺点,还可使学生学会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全面素养,其包含了语言能力的塑造与运用、思维能力的加强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创作,以及文化传承与认知四个主要方面,共同构成了对语言知识掌握的全方位覆盖。在语言建构和运用方面,学生需要通过积极参与语言活动,逐步掌握母语特征及其运用规律;思维发展和提高着眼于学生思维深度和思维品质的增强;审美鉴赏和创造旨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其审美能力;文化传承和理解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形成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二)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所展现出的成就。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成就为依据进行制定的,并与该科目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对该科目的学习成就进行综合描述。学业质量在新《课标》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反映了学生在经过学习后的学业成就,体现了学生在学习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在课程实际开展中,学业质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其对教育质量的根本含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充实和扩展,从以往单一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向学生的核心能力、必备素质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发展。第二,学业质量使得教师能够更加精确地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确保评价与教学过程能够体现人才培养的标准。
(三)第三学段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主要由四个级别构成: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前教育特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的幼儿园教育;初等教育则是指招收标准为6至7岁儿童的全日制小学教育,其学制通常为五年或六年;中等教育涵盖全日制初中和高中阶段,以及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全日制初中和小学,共同组成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高职院校、研究生院所等。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学制普遍采用六年制,并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包括一、二年级,为低年级学生;第二学段则是三、四年级,为中年级学生;而第三学段主要是五、六年级,为高年级学生。此阶段的学生相较第一、二学段的学生而言,具备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其在思维、认知、兴趣等各个方面,均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可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已经实现了显著变革,其摆脱了早期只重视分数、内容单一、手段落后的局面。在这种转型中,其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展示出了卓越价值。基于新《课标》关于学业质量的含义来看,其包括日常学习表现、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跨学科知识融合等多个语言应用场景,同时也覆盖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通过全面考量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完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提升学业质量评价的精确性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学业质量评价中,评价重心往往放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作业完成的准确率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业质量评价。为确保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确保评价体系与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一致。首先,教师可利用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堂观察、综合交流等方法判断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加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业状况,并为学生制定针对性学习辅导计划,旨在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攀登。其次,新课程标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可依据这些标准,不断拓展评价的深度与广度,从而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乡村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学业质量评价设计
(一)关注学业质量的整合性与实践性
掌握学业质量的组织结构特点,是重建学业质量测评工具的必要前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应具备明显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所谓综合性,旨在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日常行为统一考量,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具体来说,语文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紧紧抓住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全方位展现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具体表现。换言之,语文学业质量的描述注重整体性,并非单纯依靠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或六个级别进行简单组合。应用性则体现在对学业质量构成要素的把握上,将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与语文学业质量的实际内容相结合,显而易见,各学段都在“实际语言运用场景”下,全面反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
以乡村小学第三学段为例,“能够主动参与跨学科学习活动,能够通过各种信息获取途径收集资料,通过实际调研、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记录下真实生活”,重点说明在跨学科研究时,学生怎样对语言文学材料进行搜集、探究、表述、互动。“独自阅读不同文学体裁的文章,如散文、长篇小说、抒情诗等,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掌握核心观点,运用朗诵、回顾等个人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对文本内涵的见解。重点展现学生在特定语境中品鉴各类文学作品时,如何完成个性化感悟阐述及思想交流。”
基于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并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试卷的设计应当将主题和情境设置为贯穿全文的明显脉络。设置若干个测验问题。从设计思想上看,该试卷结构是以“核心素养”的内容为起点,其突出了以实际和复杂的学习主题、学习情境为基础,以各种语言素材进行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实践。从具体实施角度分析,试卷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展现语文学业质量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点,试卷设计应设置多样化测试单元,每个单元都要有清晰的主题和情境,同时根据主题和情境的需要,挑选不同风格、主题和类型的语言素材,以此为基础,围绕核心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考题。
以第三学段学生为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经验等关联因素,教师可以布置如下几种考核项目:“观察并记录你的日常语文体验”“解读华夏民俗,探索千年文明的精髓”“观赏革命英烈的壮举,体会国家情怀与爱国情怀”。第一个问题着重于指导学生收集和观察现代汉语标准用法,进行深度剖析与探讨,第二个问题则是在学生已掌握的教材内容之上,通过阅读《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全书,深挖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智慧,以及其与日常生活的现实联系。
(二)提炼“核心且具代表性”的学业表现
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学习后,理应达到的成就表现被称为学业质量。此外,新《课标》也有对于学业质量的规定,学业质量应当基于学生真实的学业表现,在结合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等多维期望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评估。若从这一视角审视,学业质量所体现的并非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展示,而是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内涵等多重要素融合后,所呈现的“核心且具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以第三学段为例,学生学业质量的“核心且具代表性”的学习表现大体上可以归纳为:1.深入剖析汉字的读音、结构和含义,探索其中的深层次联系;2.借助上下文线索、参考书籍及个人学习积累,有效推断未知汉字的读音或意义;3.对已阅读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梳理,借此增强自身的言语表达技巧。对此,在构建此时单元时,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质量与日常学习状况之间的关联,将学业质量视为评价的关键依据,细心规划评价的关键模块。一方面,要转变过去以语言素材为重心的构建模式,转而以学生呈现的“核心且具代表性”的学习表现为评价的核心。测试单元的根本宗旨在于激发学生呈现出其真实的学习状况,以便对其表现进行准确划分或能力评估。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于实际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钻研与探讨。换句话说,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深入学习,本质上是对“核心问题”的持续深入探讨与钻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须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核心问题”为中心,并且,每一项活动的完成,都可为接下来的任务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因而,教师在考虑话题、具体情境以及语言材料特性时,应首先确定一到两个核心问题,随后针对这些问题构思出针对性的测试题目。如学生在学习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等课文之后,在教学评价的某一环节,教师可安排以“继承先贤遗志,回顾革命豪情”为题的作业,其核心要求是“吟诵红色经典作品,策划并举办主题展览,深刻体验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与宏伟精神”。以这一核心为中心,配合筛选的文本资料,教师能够为特定的语文实践活动量身定制评价题目,或者设计包含“阅读赏析”“表达互动”“归纳探究”等环节的复合型测试。
(三)充分理解学业质量的综合性与进阶性
对测试结果的深度解读与分析,对于保障学业质量评价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学业质量的导向作用主要展现为两个层面:首先,制定衡量学生核心素养增进程度的具体准则;其次,构建评估学生能力级别的多维度体系。学业质量所呈现的是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结束时,应达到的核心素养标准。另外,语文学业质量理念融入了学习阶段逐步提升观点,明确了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具体差异。以“识别与书写”教学环节为例,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提高识字效率,并对汉字意义形成初步了解;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而言,重点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与能力,探究汉字之间的差异;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而言,则着重于提高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可见,学业质量标准可为测试结果的等级划分提供一定参考。如测试题目为:朗读《七律·长征》,并谈一谈感想。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学生A:通过朗读《七律·长征》一诗,我发现本诗展现了革命军队在泸定桥战役中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千山万水”“云崖”映射了长征途中的艰险,间接彰显了战士们坚毅的品质。在朗诵时,应充满激情,提高音量,做到抑扬顿挫,以此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使听者感同身受,引发共鸣。
学生B:这首七言律诗,首句彰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卓越风范;次句回顾了长征起始阶段的往事;第三句则活灵活现地描绘了红军跨越了大渡桥和金沙江的雄伟风光。朗读时应语气高亢、气势磅礴,以彰显长征的宏伟壮阔。
学生C:《七律·长征》描绘了红军智取金沙江、强行攻克泸定桥所遭遇的重重难关,以及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斗志。朗诵时,应需情感真挚,仿佛置身诗境之中,对特定词汇要加重语气。
在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强调学生应具备“独立分析散文、短篇小说、诗歌等文学创作,有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提炼出文本中心思想,并能通过口头朗读、叙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够依托文本和辅助资料,结合作品的重要表述来审视故事的主要线索与角色塑造,表述自己的看法或立场”。这两项是在阅读与鉴赏领域中必备的基础技能。
依据学业质量的衡量标准,三个学生的回答可判定为三个等级:学生A在表述对诗句感悟时,能将零星词汇融合进整体理解,但在提出朗读指导时表述笼统而缺乏具体细节;学生B能够针对具体诗句进行深入解读,阐述对诗歌的感悟,同时也能基于诗歌的深层含义提出具体的朗读指导;而学生C对于诗歌的理解有所偏颇,使其在提出朗读建议时的表达不够明确。
综合分析,只有学生A和学生B达到了学业质量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制定评分准则或评价尺度时,教师应以学业质量作为关键参考,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等级评定。
综上所述,学业质量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反映,其对于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本文在梳理相关概念后,进一步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的价值,并最终归纳出设计策略,包括重视学业质量的整合性和实践性、提取“关键而典型”的学业表现、深刻认识学业质量的综合性和递进性,旨在推动乡村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学业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振玲《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天津教育》2024年第16期。
[2] 谢嘉琪《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学业质量评价特点与途径》,《教育观察》2023年第17期。
[3] 李倩《基于学业质量的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设计——以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为例》,《语文建设》2022年第14期。
(本文系2024年黔南州“揭榜挂帅”教科研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乡村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学业质量现状与提升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B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