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
作者: 李学国 钟芙蓉 沈应兰[摘 要] 运用调研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教师数字化能力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找出其间差异,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内教师数字化能力虽有所提升,但仍存在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政策制定与执行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强化教师数字化意识、加强数字化技能培训、搭建数字化实践平台、培育教师数字化社会责任意识、为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等举措,以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化能力。
[关 键 词] 数字化能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实践平台;数字化社会责任;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10-0046-04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022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1]。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对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国内外教师数字化能力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并提出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国内外教师的数字化能力现状
(一)国外教师数字化能力现状
1.平台应用较广泛
国外的在线教育学习平台起步较早,如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使用包括K12、Curriki、Free等在内的在线教育平台[2],这些在线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2012年,几乎所有美国顶尖大学都建立了在线培训学习平台,供学习者免费使用。2012年12月,由英国12所大学联合发起Future Learn网络学习平台[3]。国外教师在技术应用方面水平较高,他们不仅能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能力以及数字化分析能力,还能灵活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如在线测试、在线分析学生能力达成度等。同时,教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资源开展教学。此外,国外教师还注重将数字化技术与学科内容相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较重视政策制定与执行
国外政府和教育机构高度重视教师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2017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并出台ISTE标准,明确提出包括学习者在内的七个维度的一级指标;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三版)》,明确了六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其中包括对教育政策中信息通信技术的理解[4];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5]。这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为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3.教师专业发展有基本标准
许多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和框架来指导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发展。例如,美国教育部通过教育技术办公室和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颁布ISTE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全面的路线图,助力他们在数字时代提升教学和领导能力[6]。为加强教师数字化能力,国外普遍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拓展训练。例如,加拿大成立加拿大数字和媒介素养中心,发布数字和媒介素养基础标准,全面阐释了公民应具备的数字素养和能力[7]。
(二)国内教师数字化能力现状
1.国家搭建平台但应用覆盖需提升
近年来,国内师资队伍在技术应用方面有了一定提升。截至2023年底,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亿,浏览量超过367亿次,访问人数超过25亿人次,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总量达到8.8万条,近8万个优质微课实现开放和共享[8]。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教学平台等数字化工具进行教学。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师资力量在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技术掌握不够熟练,缺乏将数字化技术与学科内容融合的能力。此外,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2.重视政策制定但执行地区不平衡
国家教育部门十分重视教师数字化能力的提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全面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和技能,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促进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逐渐成为常态。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政策措施对实施计划和考核标准规定不够具体,导致执行不到位。此外,部分地区和学校由于资金和资源限制,无法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培训和支持。
3.教师积极提升能力但发展不充分
国内教师非常注重专业发展,教育行政部门也非常重视教师数字化能力的提升,通过搭建精品微课、课堂革命案例等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数据字化能力的提升。但相较于国外,其专业发展能力仍有待提升。一方面,国内教师参与培训和交流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经常性与同行交流和专家指导分享的机制;另一方面,国内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指导,致使其发展速度较慢。
二、国内外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教师数字化能力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三项教师数字化素养标准分别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欧盟发布的“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框架”和美国发布的“教育工作者数字化素养标准”[6]。“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分为知识获取、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三个发展层次,每个层次对应六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欧洲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框架”旨在提供一个兼具科学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通用模型,便于各国使用者在同一框架内进行交流与合作。“教育工作者数字化素养标准”主要由理解、准备和实施三个部分构成。其中,理解部分阐释教师角色的定位,准备部分介绍如何使用该标准,实施部分则是对标准实施的一系列具体保障措施的说明。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朝着更加注重技术集成和创新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数字化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等方面不断探索。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型数字化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体验。同时,国外政府和教育机构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教师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制定更为具体、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二)国内师资队伍数字化能力发展趋势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数字化的推进进行了战略规划。教育数字化战略对教师队伍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以数字化方式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教师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备受关注。近年来,国家扩大优质资源和服务有效供给,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教师资格管理信息系统、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构成“一平台两系统”的建设架构,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全国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常态化应用与建设的基本要求已被多地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8],国家平台应用积极性持续高涨。在向国家平台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各试点单位也大力加强特色资源开发,在资源建设方面越来越主动地进行供给。
随着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国内教师数字化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会掌握数字化教学技术和方法,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同时,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更加丰富多样,为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教学支持。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将继续加强政策推动和落实,推动教师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例如,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以及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国内教师更加注重专业发展与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持续提升个人的数字化技能。同时,他们还将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与同行交流分享,共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
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能力影响因素
(一)数字化意识与态度
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是影响其数字化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数字化意识是指教师对数字技术应用价值及其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认知[9]。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意识与态度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数字化意识薄弱,难以改变传统教育习惯,在学习和应用数字化技术方面积极性不高,这阻碍了他们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二是一些教师对数字技术缺乏积极接纳的态度,认为现有教学方式足以满足需求,因而不愿转变教学理念和角色定位,依旧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三是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对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存在抵触情绪,担心应用新技术会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四是部分教师对数字技术引领教育变革的作用和价值认识有限,不熟悉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与模式。
(二)数字化知识与技能
教师的数字化知识与技能是影响其数字化能力的关键要素。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需具备基本的数字化知识与能力。数字化知识是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教师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必备知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知识与技能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部分教师计算机经验和科学技术知识储备不足,在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时感到力不从心。二是一些教师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欠缺,在数字化资源准备、数字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实施等方面能力不足。三是部分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管理能力不足,包括课前数字化任务布置、课中数字化任务实施以及课后数字化能力评价等环节。四是部分职业院校开展数字化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有待提高,如数字化实验任务布置、实验过程检查和实验任务评价等。总之,数字化资源准备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数字化管理能力和数字化评价能力是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且核心的能力。
(三)学校的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机制是影响教师数字化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调研发现,学校管理机制对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一些新成立的职业院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投入较少,校园网络设施,尤其是无线网络未能实现全覆盖,导致学生数字化学习体验不佳,教师数字化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二是制度机制。近半数职业院校未出台数字化教学相关制度,采用数字化教学的教师多凭个人兴趣,且大部分职业院校虽鼓励数字化教学,但未建立相应考核机制。三是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质量考核模式,对学生数字化学习过程缺乏严格考核,使得学生在利用数字资源学习时不够认真。四是数字化平台及资源建设。部分职业院校因费用问题没有自建平台,对国家智慧平台的利用也不足,教师运用国家智慧平台优质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五是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学校对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不足,导致教师在掌握先进数字化教学方法、新数据技术、教育思想以及适应新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能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