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民航背景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徐晓斌 李梦婷

[摘           要]  在数字时代,智慧民航对民航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空中乘务专业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成为适应智慧民航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传统教育体系与智慧民航需求之间的差距,结合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原则,提出相关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增强其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适应智慧民航环境的高素质空中乘务人才,推动空中乘务教育的全面提升。

[关    键   词]  智慧民航;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空中乘务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10-0151-04

智慧民航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民航领域向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不断发展。2023年,民航局发布《关于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 加快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推动民航安全生产、航空服务、绿色发展等多个领域的数字化赋能,强化行业数字技术创新,助力民航行业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空中乘务专业作为民航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双重职能,随着智慧民航的发展,空中乘务的岗位要求日益提升。空中乘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是当前空中乘务人才培养的关键,它要求中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上进行深度整合,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行业需求日益智能化、技术化的工作环境中。鉴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智慧民航背景下空中乘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以推动中高职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改革。

一、智慧民航对空中乘务专业中高职教育的特殊需求

智慧民航作为现代民航产业发展的新型形态,依托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动了航空领域的智能化、自动化与数字化进程[1]。从自动化系统到大数据分析、从智能化机场管理到无人机的应用,智慧民航的出现对空中乘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中高职空中乘务专业作为民航领域人才培养的关键,面对智慧民航所带来的产业变革,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培养具备先进技术应用能力与高素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智慧民航改变了民航行业的技术架构,对空中乘务专业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产生了深刻影响[2]。因此,智慧民航背景下,中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教育必须进行深度革新,以培养能够在智慧民航环境中灵活应变的高层次服务人才。

其需求主要如下:

1.技术基础的深度融合需求。智慧民航的快速发展,要求中高职教育在技术基础上进行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改变了民航业的运作模式,传统的技术培训已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中高职教育体系必须将这些前沿技术纳入空中乘务专业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与智慧民航密切相关的技术基础,为其未来进入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2.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随着民航行业智能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空中乘务员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3]。智慧民航的核心技术不断发展,要求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在掌握现有服务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中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技术探索。

3.跨学科知识融合的需求。智慧民航集成了航空工程、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这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高职空中乘务专业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各类专业之间的知识融合。

4.岗位适应性的培养需求。智慧民航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空中乘务岗位需求的变化,新的技术和工作模式要求乘务员具备更强的岗位适应性[4]。在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设计中,需要特别关注学生与行业岗位之间的契合度,确保他们具备进入行业后能够胜任工作的能力。为此,中高职空中乘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将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到课程内容中,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实际工作中。

二、智慧民航背景下空中乘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一)课程体系整合的基本原则

智慧民航所引领的技术变革要求中高职教育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割裂”模式,采用更加灵活、综合的方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整合。这一整合不仅要求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深入创新,还要求整体教育模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多维度能力培养转变。

1.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在中高职空中乘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为重要。智慧民航的发展推动了行业服务模式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行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变成“知识传授”和“技能演练”在教学中的有机融合。理论课程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帮助其理解行业运作的基本原理[5];实践课程通过模拟训练、智能设备操作和现场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理解行业变化背后的技术逻辑,又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展现出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2.技术与技能并重。智慧民航背景下,空中乘务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在“技术”与“技能”之间保持并重的设计。智慧民航的核心在于技术的智能化、数据化与自动化进程,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空中乘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设计需要同时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与“技能实践”,既要教授学生传统的服务与安全管理技能,又要加强学生对智能设备、信息处理系统等技术的理解与操作能力[6]。技术与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设计要求学生在具备传统空中服务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其在智能化环境中对新兴技术的理解与实际操作能力。

(二)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递进性与层次性设计原则

中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此,在空中乘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递进性与层次性设计至关重要。课程体系的递进性要求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层次性设计则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获得适宜的学习内容与技能。

1.基础阶段。在中职阶段的课程设计中,重点在于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其充分掌握基础理论和常规服务技能。在这一阶段,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航空服务意识、职业素养、服务规范、客户沟通技巧等基础技能。课程内容既要包括与“空中乘务员岗位职责”相关的知识,又要涵盖智慧民航对服务流程、信息管理和客户体验的要求。具体来说,课程应当涵盖基础的“航空法规与安全操作”“空中乘务员职业素养”“客户服务技能”等模块,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中级阶段。在高职阶段的课程设计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在智慧民航背景下对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与服务技能[7]。这一阶段的课程设计必须涵盖航空服务流程中对新兴技术的整合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智能化机舱管理、无人机应用、数据处理等方面掌握核心技能。课程内容应包括智能座舱系统的操作、航空数据管理技能的学习,结合智能设备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灵活应对高技术背景下的航空服务工作。针对空中乘务员日常服务的复杂性,课程设计还应注重“优化服务细节”和“提升客户体验”技能的培养,做到“技术+服务”的融合。

3.高级阶段。在高级阶段的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能够将前两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应用。在这一阶段,课程应关注智慧民航技术的深度应用,重点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8]。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强化技术操作能力,涵盖智能化航空服务系统的维护、航空服务质量提升、跨领域的团队合作等方面,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的智慧民航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课程应有明确的层次划分,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在更高的职业层次上发挥技术与服务的结合能力,实现从“技术使用者”向“技术创新者”的转变。

三、智慧民航背景下空中乘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中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对接机制,强化学科间协同发展

建立中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对接机制是实现智慧民航背景下空中乘务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9]。通过明确对接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强化协同工作,确保中高职教育体系内的课程无缝衔接,有效应对行业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1.确保课程体系中各阶段的目标和内容对接精准,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课程框架。在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必须明确区分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并依据不同学段的教育特点合理规划课程内容。中职阶段侧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高职阶段则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化和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避免知识重复和内容空缺。为了实现课程对接的平滑过渡,教学大纲需从宏观上对不同阶段的核心课程进行统筹,确保每个学段的内容既能独立传授,又能有效衔接。

2.加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科间协同,确保各学科的教学资源、知识点能够相互融合。空中乘务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航空安全、乘务服务、智能化技术、应急管理等,这些学科的协同发展对于课程对接至关重要。学科协同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横向整合,还需要教研团队的跨学科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建立跨学科的教学小组协同制定课程方案,确保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能够从专业基础到实际操作之间进行平稳过渡。学科间的协同工作应注重实际教学中的跨学科任务设计,通过共同课题的形式,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性与协调性。协同机制的实现,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智慧民航时代对人才的多维度要求。

(二)依托智慧民航的发展,推动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技术性深化

随着智慧民航的发展,民航产业在智能化应用方面日新月异,要求空中乘务专业的中高职课程内容不断提升技术性和前瞻性。中高职教育应紧密结合行业变化,推动课程体系的技术性深化,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智能化、高科技民航环境中的实际需求,以适应智慧民航对人才技术素养的高标准要求。

1.完善技术课程内容,融入前沿技术应用。中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加强对现代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构建与智慧民航需求相符的技术教育框架。在此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完善不只是在传统基础上增加新的技术元素,更要通过知识架构的调整,使技术内容与空中乘务服务的核心能力高度契合[10]。具体而言,课程体系需要全面考虑无人机监控、智能化安检、人工智能客服等技术对乘务员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设计。在基础课程阶段引入数据分析、智能设备操作等基础性技术,进阶课程中加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更高层次技术的学习,最终通过课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智能乘务”能力。

2.持续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动态更新课程内容。随着智慧民航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技术内容已难以满足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中高职教育必须具备动态更新机制,以适应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部门应建立行业合作机制,定期与航空公司、智能技术企业、民航管理机构等进行沟通,了解行业最新的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教育机构需建立技术评估小组,定期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与智慧民航中的新技术保持一致。

为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行业企业的参与,定期邀请航空公司、技术提供商等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实时反映最新的行业技术发展。二是构建课程动态更新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课程内容的审查和修改工作,设立技术评审委员会,对课程体系进行年度评估与更新,确保学生所学内容始终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三是推动技术内容与实际工作场景的结合,增加与新兴技术相关的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