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作者: 李晶晶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智力因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地位与积极效能。通过剖析非智力因素涵盖范畴,阐述其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以及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并结合详实的初中数学教学实例,论证培养非智力因素如何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为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创新思路与有益参考,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实现全面发展。

一、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教师们往往将教学重点聚焦于知识传授与智力开发,然而,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表明,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非智力因素,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等,虽不直接参与知识认知加工,却如同 “幕后推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效。

二、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剖析

(一)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积极趋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它犹如一把钥匙,能够开启学生主动求知的大门。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展现出更高的热情与好奇心,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驱使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源泉。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源自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热爱、对自我成长的追求;外部动机则常与奖励、荣誉、升学压力等外在因素挂钩。适度且正向的学习动机能够为学生持续学习提供持久支撑。

(三)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表现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数学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复杂的几何证明、抽象的函数概念常常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 “绊脚石”,此时,坚定的学习意志便成为学生跨越障碍、砥砺前行的有力保障。

(四)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涵盖课前预习、课堂专注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以及定期总结归纳等一系列学习行为规范。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条不紊,提升学习效率,减少知识漏洞。

三、非智力因素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

(一)激发学习热情,提升课堂参与度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初中数学 “图形的旋转” 章节为例,教师在课堂伊始展示生活中大量旋转现象的精彩视频,如摩天轮的旋转、风车的转动等,瞬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探究兴趣。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提问、踊跃参与小组讨论,主动上台展示自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课堂氛围热烈,参与度相较于传统授课模式大幅提升。

(二)强化学习动力,助力知识深度掌握

当学生怀揣强烈的学习动机,无论是出于对数学奥秘的渴望,还是为了争取优异成绩获得认可,都会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全力以赴。在学习 “一元二次方程” 时,教师引入实际生活案例激发学生想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外部动机,他们深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仅熟练掌握公式法、配方法等解题技巧,还能深刻理解方程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意义。

(三)磨炼学习意志,攻克学习难关

数学学习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如复杂的立体几何证明题,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想象力与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面对此类难题,学习意志坚定的学生不会轻易言弃。在学习 “正方体展开图” 相关知识时,部分学生起初难以想象正方体展开后的各种形态,屡屡出错,但凭借顽强的意志,他们反复画图、剪纸折叠进行实践操作,主动查阅资料、向老师同学请教,直至攻克难题,这种在困境中磨炼出的意志不仅助力他们解决当下问题,更为后续学习积累宝贵经验。

(四)养成良好习惯,保障学习持续性

课前预习习惯让学生提前了解新课重难点,带着问题听课,如预习 “函数图象” 章节,学生提前熟悉各类函数图象的大致形状,课堂上便能更专注于图象性质的探究;课后及时复习巩固,针对课堂上似懂非懂的函数平移规律,通过做练习题、回顾笔记加深理解;认真完成作业促使学生将知识落地应用,定期总结归纳则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融会贯通,为长期学习筑牢根基。

四、初中数学课堂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点燃学习兴趣之火

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数学史资料等创设情境。在讲解 “勾股定理” 时,讲述古代中国数学家赵爽利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的故事,展示弦图精妙构造,引发学生对定理证明的好奇,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兴趣。

(二)引导目标设定,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协助学生制定短期与长期学习目标。短期如本周掌握 “因式分解” 三种方法,完成相应难度习题准确率达 80%;长期目标可为学期末数学成绩提升 10 分,争取在数学竞赛中获奖等。目标明确后,学生学习有方向,每当达成阶段性目标,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强化学习动力。

(三)设置挑战任务,砥砺学习意志品质

在教学进程中有意识地布置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任务。从基础巩固到拓展提升,如学习 “三角形全等证明”,先让学生完成简单两角一边对应相等的证明题,夯实基础后,进阶到复杂图形多条件证明,最后挑战动态几何中全等证明,让学生在逐步攻克难题过程中磨炼意志。

(四)规范学习流程,培育良好学习习惯

从初一入学起,教师便引导学生养成规范学习习惯。课前发放预习导学案,指导预习方法;课堂上强调专注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布置复习作业,要求整理错题集,定期检查督促;同时,开展学习方法分享会,让学生交流习惯养成心得,共同进步。

五、实例见证成效

在我校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级开展教学实验,一班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二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一学期后,一班课堂活跃度显著高于二班,主动发言人次平均每节课多 8 次;作业完成质量上,一班优秀率从 30% 提升至 45%,错题订正及时率达 90%;期末考试成绩,一班平均分比二班高出 10 分,且在难题得分率上优势明显,尤其在最后一道几何综合探究题,一班得分率为 35%,二班仅 15%。这些数据有力证明非智力因素培养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巨大提升作用。

六、结论

非智力因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犹如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学生学习之路。通过精心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磨炼学习意志以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初中数学课堂将实现质的飞跃,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不仅能收获知识硕果,更能在数学学习旅程中锤炼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