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理课堂创新性导思,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作者: 张彦霞摘要:濮阳市全面推行课堂6+1模式,结合我校多年探索实行的“疑、探、展、评、练”教学模式,我校制定出了适合我校的“导、思、探、展、评、练”的新教学模式,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导思这两个环节,尤其是导思的创新性直接影响学生一节课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物理课堂 创新性导思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课堂导思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或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的过程。导思的核心在于“引导”和“思考”,即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和成长。
物理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容易感到枯燥。通过创新性导思,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学会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在探索中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在具体的物理课堂上可以实施以下创新性导思:
一、问题导向学习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案例1:能量守恒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个节能的过山车轨道?”学生需要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过山车在不同高度的动能和势能转化,设计出既安全又节能的轨道。
案例2:电路设计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个节能的楼道照明系统?”学生需要运用电路知识,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设计出能够根据光线自动调节亮度的照明系统。
二、实验探究法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得出结论。
案例1:探究摩擦力。教师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等变量,观察摩擦力的变化,并总结规律。
案例2:探究光的折射。教师提出问题:“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并尝试解释折射定律。
三、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和决策的教学方法。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案例1:太空探索任务。教师设计一个“太空探索任务”,学生扮演宇航员,需要解决在太空中遇到的物理问题,例如如何利用动量守恒定律、离心运动以及近心运动调整飞船的轨道。
案例2:自然灾害救援。 教师设计一个“地震救援任务”,学生扮演救援队员,需要运用力学知识设计救援工具,例如如何利用杠杆原理撬开倒塌的建筑物。
四、跨学科整合
物理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跨学科整合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物理现象,并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物理与艺术的结合。教师设计一个“光影艺术”项目,学生需要运用光学知识设计一个光影装置,并结合艺术元素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案例2:物理与工程的结合。教师设计一个“桥梁设计”项目,学生需要运用力学知识设计一座桥梁,并考虑材料的强度、结构的稳定性等因素。
五、反思与反馈
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案例1:实验反思。在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案例2:项目反馈。在完成跨学科项目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互评,学生通过反馈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习他人的经验。
实施中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许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缺乏创新性教学经验;物理课堂时间有限,难以深入展开创新性活动;传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知识掌握,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所以教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和实验开始,逐步引导学生适应主动思考的学习方式;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创新性导思的策略;合理安排时间,教师可以将创新性活动与常规教学相结合,例如在实验课或项目课中开展创新性导思;完善评价体系,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纳入评价范围。
物理课堂创新性导思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问题导向学习、实验探究法、情境模拟、跨学科整合和反思反馈等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合理的策略和持续的努力,教师可以逐步克服这些困难,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学习环境。
在未来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将创新性导思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更培养出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