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电教媒体在体育室内课的应用探究
作者: 沈明霞一、电教媒体与现代教育的联系
一般来说,多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电教媒体。电教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媒体对于所显示的教学信息形式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前者是以视频、图像等方式形象直观教授教学内容,后者是用语言方式讲解教学内容,基于视频、图像等方式比语言讲解更直观,更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电教媒体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1)提高运动能力、突破动作难点。动作的标准规范,优美程度可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动作往往可以给人一种欣赏美的感受,使人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动作示范的清晰程度与教师自身水平与动作难易复杂程度都有关联。比如教师对于排球垫球技术不清楚,则无法给学生做正确示范;前滚翻、背越式跳高、跨栏等动作过程快,让人看不清如何发力。
(2)保持身心健康、培养抗挫能力。电教媒体技术在体育室内课的应用,能更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心理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采用电教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视听结合,形式多样,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锻炼,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增进其心理健康,可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
(3)完善体育品德、培养兴趣爱好。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小学阶段的兴趣和动机多数来源于身边熟知的体育明星、自己对喜爱运动项目的欣赏或者来源于外界新鲜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可以化抽象动作为形象,如当孩子们不能理解篮球运动,对篮球很陌生时,可以通过电教媒体播放孩子们熟悉的体育明星。
三、电教媒体实际应用中的弊端
(1)失去与教材的联系。教师过分夸大电教媒体地位,认为教学手段改革了,应用了计算机新技术辅助教学,就是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是实现了教学改革的现代化,严重忽视了本该教授的教学内容、本该应用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仅仅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生硬实现手段的“现代化”。比如仅仅从淘宝上购买一些具有很高观赏价值、动画表现很好的课件,但是这些课件与本节课教学内容、讲授方法并没有什么太多紧密的联系。
(2)失去与学生的联系。课堂中教师过分依赖计算机辅助教学,忽视了孩子们自身对学习内容的主观推理、判断过程。现在大部分教师会产生以多媒体“演课”代替自己的“讲课”,教师由原先的课堂的主导者角色演变成了多媒体的操作者,使整个课堂被一屏幕的文字、图像演示、视频播放所覆盖,缺少了学生对动作的思考过程。
(3)失去与实际情况的联系。教师利用电教媒体教学的过程就像看电影一样,一闪即过,没有重点突出体育课教授技术的重点内容。教师凭借电影式的播放课件,按部就班的讲解来进行教学。一般上课过程中教师板书书写的过程是与学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但这单纯放电影式教学没有学生思想形成过程,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虽然电教媒体的使用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导演的一出精彩的教的画面,知识之间环环相扣。
四、电教媒体应用的改进与完善
(1)熟悉教材、改进教法。认真解读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学校应该加强对全体教师多媒体制作方面的培训,大力提倡上课教师积极主动开发课件。因为上课教师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思维独特,且熟悉教学内容,对教材的知识背景、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等都非常了解,设计出的课件在编排上基本符合本学校的教学规律,有利于本校教师对教学对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因材施教。
(2)以生为本,启发诱导。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时,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提问、探究、合作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来。比如说在讲授新动作时,不要急于用多媒体播放演示动作过程,而是通过复习相关动作,引出新旧关系,启发学生去、去想、去发现知识的因果关系,让学生的思维超前于媒体演示之前,从而使其真正理解新动作,这时候再开始学新动作,学生兴趣自然就高涨了,对动作的理解,掌握能力也会相继增强。
(3)紧贴实际,注重思想。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研究表明,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运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能释放学生的压力。在电教媒体应用到体育室内课教学时,应当分析学情,因材施教。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全面锻炼原则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环境条件出发,确定锻炼目的,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运动时间。
总而言之,电教媒体使我们的体育室内课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孩子变得更加热爱体育课,可以很好的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使用电媒体教学时,教师应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遵循一切教学手段是为了将体育课堂内容以更好的方式,方法教会,教懂学生。另外,体育教师们都应积极学习并且掌握现代多媒体制作技能,来补足传统教育上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