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案例
作者: 宋丽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意义远大,影响深远。“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所以,当下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劳动志向、劳动感情、劳动习惯、劳动知识、劳动纪律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一、主题班会引领,树立爱劳动观念。
(1)诵劳动之歌,晓劳动意义。劳动如多彩的光是那么明媚,劳动创造出千般快活,劳动使机器在飞速地动,劳动使万物承载世界,我要为劳动者唱赞歌。无论坚守在什么岗位,无论岗位是多么平凡,都是劳动创造
新的生活。劳动是事业的根本,劳动才能获取新的生活。劳动是人类永久的旋律,劳动是勤劳者心灵之歌。
琅琅上口的歌谣,生动风趣,同学们轻声朗诵或齐朗诵,从朗诵中感悟到劳动的伟大,一股热爱劳动的热情油然而生。
(2)讲劳动故事,学劳动模范。师生各自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讲叙自己的劳动故事,从中体会劳动的意义,争做劳动模范。
劳动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他们无一不都是用自我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自我的一切。
(3)说劳动经历,讲劳动趣事。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说自己以前在家里或在学校里的劳动经历,并讲一讲其中发生的有趣事。
学生从自己的一次次劳动经历中,感受到劳动的不易,决定今后要尊重劳动,并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在家里,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验劳动的意义。在学校里,当好值日,为美丽的校园尽一份力,让校园因有我而纯洁美丽。
二、校内劳动渗透,学做爱劳动小能手
(1)校园劳动值日,激发爱劳动兴趣。校园劳动教育从打扫卫生做起,除了各班级每天值日由学生完成外,学校还将公共区域进行划分,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划分了卫生区和班级花坛。每天早晨和中午,值日生在老师的安排下带好清扫工具,开始仔细地打扫,清理花坛杂草,给花坛植物浇水。卫生清洁活动成为了培养学生劳动的一块阵地,让每一个学生爱校如家。
(2)搭建劳动区域,培养爱劳动习惯。学校因地制宜栽植多种类的花草、树木,开辟专门区域种植农作物,开展适宜的养殖活动,打造“劳动园”试验田,分班种植各种蔬菜,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承担养护、种植和养植等劳动任务,学习相关劳动技能和动植物知识。
三、家务劳动操练,争做爱劳动小帮手
(1)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树立爱劳动观念。每一次放假,学校都会为学生专门布置家务劳动作业,包括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整理生活物品等,让学生学会照顾自己,养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依赖别人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热爱家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积极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2)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培养爱劳动信念。与传统文化、节日相融合。学包水饺、制作花式面点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审美能力,感受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另一方面探寻水饺、月饼等面点背后的故事,激励学生探寻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树立身为华夏子孙的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四、社会实践劳动,体验爱劳动的价值
(1)走进实践基地,参与探究性劳动中。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学校每学期会组织研学活动,例如 “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等多个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对于农业劳作、加工制造、服务体验、创新实验的系统化劳动实践需求,将劳动教育与红色教育、高新科技、非遗文化、现代农业等相结合,打造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实践课程。
(2)踏进公益岗位,参与服务性劳动中。联合社区、街道及各类公益场所,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校团组织的作用,做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教育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加强劳动,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学校组建“阳光志愿小分队”,搭建活动平台,带领学生深入村庄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另外,学校每年寒假都会组织“清洁家园献爱心”亲子活动,通过清理村庄垃圾死角、小广告、帮助老人清洁个人卫生、整理衣物、剪指甲、表演节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劳动实践是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劳动技术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逸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雷锋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经过百炼,难以成某某。”在劳动过程中磨练坚强意志,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和发展创造思维,在劳动实践中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让同学们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将来成为一个德、技双全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