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籍画家罗敏华的艺术之路

广西籍画家罗敏华的艺术之路0

罗敏华,1932年12月出生于广西上林县塘红乡那君村那畔庄。上林县历史悠久,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源头和广西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发祥地,是明代“游圣”徐霞客出游广西深深眷恋的地方。

童年的耳濡目染

罗敏华,出生于上林县一个只有30多户壮族农家的小村庄,那里高山丘陵连绵起伏。家里共有7个孩子,他排行第六,上有2个哥哥和3个姐姐,下有1个弟弟,是一个孩子众多的大家庭。他的父母对子女有着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强烈期望,在贫困中仍坚持送孩子去学堂念书,期待他们能走出山村,光宗耀祖。

罗敏华7岁时读私塾,不久父亲将他送到村小就读,这里学生多,课程比私塾丰富。夏天放学时,罗敏华随同学到小溪嬉水、摸小虾捉小鱼。活蹦乱跳的小鱼很是好玩,让罗敏华从小就喜爱玩小鱼,这成了他后来喜欢画鱼的原因之一。

让罗敏华对绘画结缘的启蒙人是他的二哥罗鼎华。罗鼎华当时在桂林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读书,后成为岭南画派的重要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画家,师从现代著名书画篆刻家马万里。在高小的假期里,罗敏华最期盼的就是二哥假期归家,因为只要他回家,堂兄弟们晚饭后就会聚集在一起演奏玩乐,拉二胡、吹竹哨、打洋琴,热闹非凡。白天,罗敏华常常待在一旁,满怀着好奇观看二哥灵动地绘画,几笔下去,白纸上便出现花草树木、山川河流,还有活灵活现的小动物。耳濡目染,罗敏华渐生绘画之兴趣,尤其是偷偷临摹二哥卧室摆挂着的徐悲鸿的《奔马图》,第一次临摹画风虽然粗糙,但当父亲看到临摹画时,笑着表扬道:“画得蛮好嘛,头上再加两支角不就是一头壮牛吗?牛比马好耕田呀!”父亲的夸奖让罗敏华对绘画更起了劲儿。后来,二哥送给他一本《芥子园画谱》,它成为罗敏华描摹绘画的入门老师。日久熟能生巧,罗敏华从中掌握了一些绘画的技巧,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出大山学艺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罗敏华考上了县立上林中学。上学期间,他的绘画才华得到充分发挥,美化学校教室、板报插图等成为他专属的课外活动工作。光阴如箭,1948年毕业前夕,罗敏华和同班同样爱好绘画的宣均一起创首例——在校举办小型画展,他的画作《下山虎》得到同学们的好评,一夜之间誉满全校。初中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决定去南宁报考艺术学校。

炎热的初夏,罗敏华背上行装,胸前挂着两双单鞋,单枪匹马上南宁。从家乡到南宁,需徒步100多公里路程,途经昆仑关。昆仑关位于南宁东北方59公里处,昆仑山东侧,是邕柳(南宁—柳州)、邕梧(南宁—梧州)公路必经的隘口。昆仑山为大明山余脉,巍峨峻险,谷深坡陡,地势险要,是南宁东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险”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民国十五年(1926年)开辟的南柳公路经山下绕关而出,顺坡直下,昆仑关成为桂越国际交通线上控制宾邕公路的重要关隘。据史载,宾阳昆仑关曾发生过数次大规模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宋狄青与侬智高之战和1939年中日昆仑关之战。

1939年12月18日,中日双方在这里展开大战:日方主力是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坂垣旧部,称号“钢军”的第五师团;中方主力是当时装备最精良的、由杜聿明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中国军队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血战10余天,终于收复了宾阳昆仑关,这是继平型关、台儿庄作战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战后,人们在山下修建了一座三门四柱石碑坊,山顶上建有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碑亭。

途径昆仑关的罗敏华面对满山遍野的抗日将士墓地,心灵震动,垂首哀悼,默默发誓:将来一定用手中的画笔,记录这场反法西斯战役的胜利,记录那些为国英勇献身的抗日英雄。

1948年,罗敏华考入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今广西艺术学院),正式开启他的艺术之路。

投笔从戎获机遇

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西全境,正在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读书的罗敏华和广大民众一样满怀喜悦迎接新生活。没过多久,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开始,广大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1951年初,罗敏华被批准休学入伍。因为是艺校学生,罗敏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文工团。部队没有安排去朝鲜战场,而是受命开赴湖南沙市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大会战。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官兵们整天浸泡在半腰深泥水里,战天斗地的乐观精神让罗敏华深受感动。经过多方采访,罗敏华创作出一套连环画,塑造了一个昔日战斗英雄、今日劳动模范的典型人物。投稿到《解放军报》,很快就被采用。这是罗敏华一生最开心的一天,因为是他的处女画作发表的日子,领导的表扬、战友的祝贺纷至沓来。连环画的发表引起了各方面对罗敏华的关注。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文工团的指导员江明把罗敏华悄悄拉到帐篷外,满面笑容地小声说道:“祝贺你呀,你太幸运了,这是全兵团万里挑一啊,你要上北京啦!赶紧准备,明天早上就出发!”突如其来的喜事,让罗敏华的心情难以平静,一夜都没有睡踏实。

次日,天刚蒙蒙亮,罗敏华就背上军包,乘坐组织派来的吉普车到长江岸边,乘船至汉口码头,再乘坐火车,辗转踏上北上征途。

第二天中午,火车到达首都北京。当天下午,罗敏华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委政治部报到。在电影摄影培训班,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罗敏华顺利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做摄影助理。当年秋天,罗敏华奉命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全军运动会”纪录片的拍摄工作,所在拍摄组主要负责拍摄莅临运动会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的活动情况。近距离接触这些伟人,让罗敏华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家乡的亲人和文工团的战友。

1953年春,罗敏华被组织安排到大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俄文专科学校工作。在校期间,罗敏华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这是他作为军人履历光荣的一页。

落户滨城结缘绘画

1958年,罗敏华从部队转业,经组织分配到大连铁道学院(今大连交通大学)宣传部工作。此后,罗敏华有幸学习到各种绘画技法和理论知识,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受益匪浅,为日后绘画创作夯实了基础。

1985年,由国家民委主办,罗敏华的二哥罗鼎华一家三代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人民日报》开文报道:罗鼎华的鱼被誉为“湘西白石虾,八桂鼎华鱼”。

随后,他的二哥来到大连度假,住在罗敏华家中,开始《百鲤图》的创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为《百鲤图》画作题词:“民族瑰宝。”在二哥近一年的创作期间,罗敏华耳濡目染,对画鱼渐生兴趣,开始专研画鱼的各种技法。那时,亲友们知道他有画鱼长技,登门求画成为常事,罗敏华也有求必应,他的鱼画作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开始进入社会和画廊。

进京作画崭露头角

1990年初,热衷艺术追求的罗敏华,毅然决定提前退休,进京探寻艺术生活和梦想。他通过朋友关系结识在国家民委工作的严冬,两人一见如故。在严冬和他夫人的帮助下,罗敏华寻得一隅静地,专心作画。一次买红鲤池养未果,愤怒杀鱼后红鲤入梦与他对话的经历,让罗敏华结下与鲤鱼的不解之缘。不久,罗敏华将自己精心创作的一幅《跃鲤奋进》图捐赠给北京亚运会组委会。该画被从数千幅作品中筛选出,与楚图南、启功等9名大师的作品一起发表在《中国书画报》上,这是罗敏华的“鱼”首次亮相。

首战告捷后,罗敏华用半年多时间创作完成一幅规格为4米长、1米高的鲤鱼长卷。书法大家沈鹏先生为画题字时说,能画好这么多鱼的画太少了,当即挥笔题上“百鲤迎晖”4个字。这是沈鹏先生破例为画题字。

广西籍画家罗敏华的艺术之路1

后来,《百鲤迎晖》画作参加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全国百位市长和百位画家迎香港回归”笔会书画展。此次画展,罗敏华结识了北京德胜门广化寺擅画唐卡的释泽法师,后受邀到广化寺赴约。在与释泽法师交往交流过程中,罗敏华更为深入地了解到佛教唐卡艺术文化,深感敬畏。释泽法师直言罗敏华有佛缘气质,为他提供了100多个中外佛像的资料,让罗敏华合成一幅长卷以传世,将功德无量,并当即给罗敏华起法号“悟道”。

经过3个多月的摹画,罗敏华终于完成了15米长、1米高的佛像长卷画作,百余位大师形态各异,在烟火蒙蒙中静坐念佛诵经。这幅长卷后由法师传送到五台山收藏。这是罗敏华首次画人物,收获不菲,颇有心得。后来,他又复画第二幅佛像长卷,可惜莫名丢失,至今下落不明。

宋庆龄基金会在宋庆龄的北京故居举办首届“北京名家书展”时,罗敏华的画作《神龙腾飞》入选参展。徐悲鸿大师的夫人廖静文驻足细看此画作良久,在与罗敏华亲切交谈时问道:“这是中华龙吧,神韵非凡……”这是罗敏华画龙第一次当面聆听名人的评价。

西北采风和迎“奥”泼墨

1998年夏,罗敏华应邀到大西北采风,让罗敏华感悟最深的是站在黄河天下第一桥桥头,在黄河壶口岸边上,遥望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泻千里奔向大海不复回的壮观雄伟场景,令人心潮澎湃。此情此景,罗敏华创作出画作《黄河颂》和《鱼水情深》。《鱼水情深》画作中,罗敏华用56尾形态不同、奋勇向前的鲤鱼象征祖国56个生机勃勃的民族,图中的鲤鱼逆水奋进、百折不挠的气魄,正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发奋图强不断推动历史进程的精神。该画作为特邀作品,参加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的首届“全国新闻界书画展”,获得广大观众的赞誉。2007年2月12日,该画作被联合国国际生态委员会评定为国际艺术A级珍藏品收藏,并予高度评价:“这幅画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

2007年,罗敏华和北京书画院院长、书法家张惠臣先生在大连现代博物馆(今大连博物馆)举办题为“迎奥运书画全国巡回展”活动。在展品中,罗敏华合作创作的《华夏魂》长卷(局部展示)深受观众的喜爱。展览结束后,罗敏华的画作《黄河颂》赠送大连现代博物馆收藏。

2008年,为祝贺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罗敏华与鸣苑先生合作,三次易稿,先后搬换5个工作地点,历经两年多时间,完成60米长、2米高的《华夏魂》的创作。该画作是由2008尾鲤鱼组成的巨幅长卷画,在“全国迎奥运书画大展”中荣获金奖。这是罗敏华艺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

2009年初,罗敏华创作《回归图》,参加了在澳门举办的回归10周年书画展,展后赠送澳门博物馆收藏。

回乡办展处处是深情

退休后,罗敏华多次回家乡采风创作,其中去的次数最多、待的时间最久的是昆仑关。2000年,他完成了以昆仑关战役为题材的巨幅国画《中华民族抗日英雄名垂千秋》的创作,了却了多年的一份心愿。公展当天,罗敏华前往墓园祭拜烈士英魂。公展后,罗敏华将该画作捐献给昆仑关抗日战役纪念地。

2011年初,上林县文化局邀请罗敏华和他二哥罗鼎华回乡参加书画作品展,兄弟二人欣然接受邀请。画展结束后,罗敏华将创作的《东方一条龙》画作,赠送给上林县人民政府收藏。他们的这次故乡之行,受到当地新闻媒体的关注。回乡办画展,家乡人民涌聚一堂观画、与亲朋好友在家把酒言欢等各种感人画面,让罗敏华深受触动,乡音难改,乡情久久萦绕心头。

同年7月,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罗敏华的艺术世界》。2012年秋,罗敏华在南宁市荣荣大酒店举行汇报展览,出展精心创作的《中华雄风》图。该图画面为一尾3米多长的金黄色大鲤鱼呈势不可当之势跃出水面。画作从酒店的三楼直挂到二楼,为目前画史上最大的鲤鱼,被媒体和观众誉为“鲤鱼王”。

罗敏华以亲昵的两只老虎为主题创作的《亲情》图,2018年被广西南宁选送参加巴黎国际画展中国选区,荣获金奖。

“中华画龙人”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的核心为团结和谐的文化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开始,罗敏华产生了以书画的形式系统地将华夏图腾创作出来,让国人能够了解龙文化的来龙去脉的想法。说干就干,罗敏华立即投入大量时间专注有关龙的历史资料的搜集,关于龙的艺术作品留存下来的很少,如何通过绘画艺术作品弘扬龙文化的精神是一个末知的课题。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罗敏华决定以“书画同源”的形式来弘扬龙文化的精神。书法是国粹,理应大力发扬,首先要定格书法内容,其次以绘画艺术技法来表现龙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姿态和各种形象,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悟性和专业艺术技巧来创作,这成为罗敏华艺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忙碌了两年多,罗敏华终于在创作的几百幅龙作品中挑选出近百幅作为《中华龙》画集的素材,画集得到全国各地书法名家的支持和给予题词,这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大运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个人之力能够实现的。罗氏家族的兄弟、广西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罗殿龙是一位业余书法家,由他和罗敏华的学生陈艺等人组成《罗敏华·中华龙》画集组委会,负责筹划有关画展及画集等工作。同时,画集出展、出版工作获得新华社沈鹏先生、中国书协原主席欧阳中石等人的大力支持,协助推进。覃以彬为画册出版工作奔走沟通,沈鹏、欧阳中石等不吝墨宝,对每一幅作品作点睛评论,黄昭歌先生为《中华龙》画集题写了序言。

201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华龙——罗敏华画龙书法名家题词作品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好评如潮。罗敏华被多家媒体誉为“中华画龙人”。有专家评论:“罗敏华老先生几十年对画龙艺术的孜孜追求,感悟大千世界自然之美,在继承祖国南北二宗传统艺术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以工笔写意的技法和西画相结合。以精确的写实技巧和丰富的彩墨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与时俱进的永恒灵魂,形成了自己的画龙风格。”

结语

罗敏华非常喜欢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许多亲朋好友劝他:年纪大了,不要整天东奔西跑地忙乎,好好颐养天年。罗敏华却直言答复道:“我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绘画到老。像一名战士那样,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