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魏乃文的故事
作者: 陈谊军2024年7月,经过修缮改造的魏乃文故居以纪念馆的形式向世人开馆展示,馆内运用图文展示他爱国报国的科技生涯。魏乃文故居成为广西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贵港市廉政教育基地等地理坐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小小故居,蕴藏着大故事。作为修缮改造其故居以传承魏乃文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我回想建设之路,感触万千,往事历历在目。
发掘流传魏乃文事迹
魏乃文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前副总工程师、潜地弹道式导弹水下发射装置总工程师、广西大学杰出校友。他被誉为“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是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总设计师。1999年9月18日,他受邀参加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魏乃文作为对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样一位才德与声望俱佳的科学家,却长期湮没在时间的河流里。之前,我曾经多次经过魏乃文住过的祖屋,但从来没有想过那座墙体驳落的老房子竟与一位在岗默默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关。直到2021年国庆前,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魏乃文的家属听说我经常写文章,便向我发出诚挚的邀请,希望我能写一写魏乃文的故事。
当时,恰逢全国上下大力宣传“光荣在党50年”的党员先进事迹,我在魏乃文家属的讲述以及他们在网上发布的相关材料中,梳理魏乃文的故事脉络,然后用大约1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深入采访,经精研细磨,撰写了《光荣在党50年|魏乃文:隐姓埋名奉献,一生淡泊名利》一文,文章在魏老的家乡桂平市引发热烈反响。桂平市融媒体以视频等形式跟进报道,让魏乃文的故事进入大众视野,瞬时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一举把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推进老百姓的心坎。
当时,我是中共桂平历史教育基地的专家组成员之一,在组织布设该基地时,相关领导向我了解魏乃文的故事,我大力推荐,并协助做好材料收集等工作。中共桂平历史教育基地特设一个专栏,讲述魏乃文爱国奉献的光辉事迹。
隐姓埋名为国铸剑
在魏乃文生前留下的各类照片中,有两张他与406号核潜艇(长征6号核潜艇,以下简称“406号艇”)的合影引人注目。据有关资料显示,作为中国海军第一代核潜艇,406号艇是那个“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年代的产物,是魏乃文等老一辈科学家精忠报国的见证。
魏乃文,出生于广西桂平市西山镇城西街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先后任桂平县城小学教员、校长,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1940年考取梧州高中,在梧州高中读书3年,其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卓绝之时。侵华日军利用空中的军事装备优势,在中国各地对中国军队及居民点进行疯狂轰炸,激起了中国人民对侵华日军的满腔仇恨。在学校,许多学生立志走科技报国、科技强国之路,成绩优异的魏乃文亦有这样的理想抱负。1943年,魏乃文因毕业会考成绩优异获广西大学会计银行系保送生名额,后他通过高考考取了广西大学机械工程系。魏乃文说,之所以选择机械工程系是因为“头顶上的日本飞机”太嚣张,科技落后就处处被欺负,“学机械工程可以自己造飞机、造军舰保卫国家!”
在战乱中,魏乃文经历了停学、逃难、复学的艰难求学之路。在实习期,学校分派魏乃文到上海中国农业总公司技术部工作,毕业后便在该公司留任。1949年5月,上海解放,魏乃文进入重新组建的船舶建造局工作。作为单位的技术骨干,魏乃文以巨大的热情投身科技强国建设,先后担任船舶产品设计所第四产品室甲板机械科副科长、船舶产品设计院第七研究室武备科科长等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导弹研究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属绝密科研。1958年,魏乃文接到上级调令,到新设立的舰载导弹发射装置研究岗位就职,专攻舰载导弹发射装置技术研究。1963年,魏乃文进入国家重点国防科研院所第七一三研究所工作,同年被任命为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新武器发射装置研究室副主任兼副总工程师。

1958年后,魏乃文在长达几十年时间里,像人间蒸发一样神秘消失,连亲人都无从获取他的信息。殊不知,几十年如一日,一个瘦小的身影与广大科技专家、工作人员在实验室里,在山洞里,在海岛上,一起战风沙、斗盐碱、吃粗粮,甚至数月镇守在冰天雪地的深山野外,克服简陋的试验条件,一次次总结实验失利原因,夜以继日地分析数据,再模拟、再实践。魏乃文和同事们对气温、风向、风力、浪向、浪级、流向、流速、海水密度等科研数据和情况了然于胸,他们光膀子、穿短裤,下水弯腰合力操作实验机器,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魏乃文等一众科技专家、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严守纪律,无私付出,为早日实现铸成核潜艇护国威,为祖国的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自古忠孝两难全。魏乃文深刻明白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孝的道理,怀着对父母的愧疚,把小家之情深埋于心,将滚烫的报国赤诚化为不屈的动力。
直到1988年9月28日,《光明日报》刊发一篇新华社的新闻公报,向全国人民通报重大消息: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随刊的还有一篇署名为刘敬智的记者撰写的新闻通讯《核潜艇攻关记》。通过这篇新闻通讯,家乡的亲人、朋友才了解到关于魏乃文工作的一些侧影,他们深感自豪和骄傲。
《核潜艇攻关记》全文1581字,介绍魏乃文工作情况部分为“从汽油桶上得到启示”专节,共515字。文中写道:“上海船厂的工程师魏乃文担负起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系统的重担……他们又在用钢板焊接的水池中成功地实现了仅缩小几倍的模拟试验,将整个研制工程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经过几年的努力,第一批高性能的火药生产出来了,效果极佳。正是这高性能火药,使得我国的核潜艇水下发射装置,从一开始就跨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文末对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由衷盛赞:“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魏乃文一生有“三不争”,即不争职务,不争职称,不争物质享受,他始终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家乡亲人曾到河南省郑州市探望魏乃文,发现他仍住老式楼梯房,家中陈设简单,没有一件贵重的家电及家具,一日三餐清淡节俭,对他的品节更为钦佩。

魏乃文的母校广西大学在《桃李风华》一书中收录报道他的长篇通讯《魏乃文: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该通讯报道在遵循严守保密工作要求的基础上,较为详尽地介绍了魏乃文的科技报国、科技强国之路。魏乃文复印了《桃李风华》一书中收录报道他的长篇通讯赠予亲人,并在此文首页天头处写下诫言:“……我复印此文是让你们知道我的工作简况,不是宣扬业绩的。因此不希望你们将文中所述情况对旁人宣扬。”
科学家精神闪耀八桂大地
2022年4月15日,魏乃文逝世,享年101岁,《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用“巨星殒落”表达追悼之情。其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共同发布的缅怀文章《送别!又一巨星陨落……》,突破了10万次的阅读量,微博上的点击率更是突破亿次大关。
“所有取得的成就都不是我个人的功绩,而是集体的、国家的、人民的成就。”魏乃文曾这样自评,他的这些话语体现的强烈爱国之情,永远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2023年4月15日是魏乃文逝世1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我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大国安全铸剑者,巨浪腾空助推手》一文,表达对魏乃文的深切缅怀之情。
鲜有人知,中国第一型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从艰难起步到尘埃落定,从历经数次失败到最终发射成功,再到完善升级,走过了17个年头的漫长科研探索岁月。“巨浪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自行研制潜地导弹、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为了“巨浪一号”的成功发射,无数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魏乃文就是其中之一。
魏乃文是从八桂大地走出去的杰出科学家,是“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他是广西人民的骄傲。传承红色基因,尊崇科学家精神,便是传承魏乃文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意义所在。
魏乃文故居建于清末民初,建筑平面呈“L”字形,占地面积为118.5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盖小青瓦。我作为除魏乃文家属外,最早接触与最多了解魏乃文故事的人,与一些热心人士一起,致力将魏乃文故居打造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洁示范教育基地、海军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及科学家事迹纪念馆等具有多元主题的学习教育基地。为此,我写下《桂平市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助力乡村振兴——以科技专家魏乃文故居为例》等调研文章,参与讨论《桂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魏乃文同志旧居的保护方案》等工作,助力“魏乃文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申报工作;曾制作《魏乃文,海底下的破天剑》等课件,在青年团员培训班、中小学爱国教育课堂等进行宣讲,自觉当起传承魏乃文科学家精神的宣讲者。

2022年,为推动魏乃文故居纪念馆建设,我与一些热心人士一起对故居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群策群力,先后通过撰写事迹报道、调研报告、拍摄专题片、申报科学家教育基地、建微信群紧密推进工作成效等举措,助推故居纪念馆建设,为擦亮广西科学家精神名片贡献力量。
在各方的努力下,魏乃文故居纳入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入选2023年度广西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为生动诠释“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载体。
2024年7月1日,魏乃文故居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馆内共分“乡梓之情,矢志报国”“筚路蓝缕,呕心铸剑”“先生风华,功勋永存”等板块,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参观者能够全面了解魏乃文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有朋友说,魏乃文是“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而我是魏乃文先进事迹的“助推手”,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认可与赞誉。我曾写下两首小诗,向魏乃文丰功伟绩的一生致敬。
(一)
破天巨浪忆功臣,铁血长歌倍苦辛。
砺剑深蓝一世事,青松翠柏永为邻。
(二)
隐名卅载显担当,许党报国功业藏。
深海丰碑浩然气,忠诚信仰耀光芒。
歌曲《祖国不会忘记》这样唱道: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当人们深情地唱起这首歌时,不由自主地对那些为民族崛起、为国家强盛付出一生精力的英雄肃然起敬。这首歌缅怀英雄、景仰英雄、纪念英雄,在新时代唱响,献给像魏乃文一样隐姓埋名、铸造大国利剑的功勋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