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作者: 董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致力于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党中央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要求金融系统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强大的金融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之义
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一个高效的金融体系可以通过履行创造信用、配置资金、分散风险等功能,为实体经济当中的企业家提供实施创新活动所需的各类要素,在推动创新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握发展阶段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推动我国实现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工作的战略目标,说到底是因为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金融系统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为了推动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第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量长期资金,离不开绿色金融的保障和支持。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绿色产业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碳金融。
第三,发展普惠金融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和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要积极满足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合理金融需求,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信贷投放和保险保障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第四,发展养老金融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需要包括养老金融在内的多元化资金供给机制的有力支撑。应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养老金融产品,拓宽金融支持养老服务渠道。
第五,当今世界,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用好数据要素,发展数字金融,推动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数字金融治理水平是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效的根本途径。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就是要把握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努力发挥好金融的资源配置媒介作用,使得金融发展更好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前提下,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助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提升资金配置效率来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增强发展的永续性、普惠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加快实现经济金融体系的数字化转型,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确保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科技金融促进“科—产—金”良性循环
在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中,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和金融服务三类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对于一国经济的创新发展进程而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工具是源头活水,产业创新带来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是主要路径,金融服务提供的资金和信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彼此环环相扣,交互作用。反过来看,倘若三者当中的任何一方出现瓶颈制约或堵点断点,都可能打断创新发展进程,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畅通循环,不利于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科技金融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推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从科技与产业的关系看,良性循环意味着“从科技到市场再到产业化”的创新过程畅通无阻地推进。从金融对科技与产业的支撑角度看,良性循环意味着金融体系富有韧性和活力,从而能够有效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来为创新发展服务,确保从科技到产业的转化过程畅通无阻。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具体地看,发展科技金融,一是要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二是要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三是要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便利。四是要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此外,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也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发展的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推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实现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绿色金融助力绿色生产力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以支持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绿色金融,助力全社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可以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提供的金融服务。新时代以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以绿色信贷为代表的资金业态持续发展,绿色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涌现,绿色金融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作用正在显现。
未来的绿色金融发展要乘势而上、先立后破,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线,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要健全绿色金融发展体制机制,包括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完善财政和税收支持体系,加大对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税收优惠和信用担保力度,健全强制性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基于环境权益的新型融资模式等。二是要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培育金融中介和第三方机构参与二级碳市场交易,鼓励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市场交易和创新产品工具。三是推进转型金融建设,将转型战略、技术路径、不同范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等指标逐步纳入评价体系,以鼓励传统产业主体制定科学可行的转型计划,确保在整体层面上实现降碳减排。
普惠金融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特性。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既持续增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包容性,又有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普惠金融,既强调家庭和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较广泛的金融服务,又要以金融机构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还强调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和创新性,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选择,包含“普”“惠”和“商业可持续”三大特征。
普惠金融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内在矛盾对金融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全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模式很难满足需要,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寻找新的着力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是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由于金融机构一般情况下很难依靠自身在满足“普”和“惠”的同时实现“商业可持续”,政府以适当的方式介入普惠金融发展就十分必要,以此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为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提供政策支持,包括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差异化监管政策等,提高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激励;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改革消除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
二是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首先,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对普惠金融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实现审批、风控、运营、客户管理等业务流程的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大幅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其次,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对普惠金融群体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对事中风险进行管控,将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
养老金融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基于现收现付的公共养老金体系收支压力不断加大,养老越来越依赖金融部门的支持。所以,养老金融可以定义为围绕社会成员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金融活动的综合。开展此类金融活动必须以“养老需求”作为出发点,把握好两个着力点。
一是养老需求方的财富储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可使用能够在老年阶段使用的财富储备来衡量。这方面的金融活动既包括养老金金融产品,也包括未纳入养老金制度的养老财富储备产品。后者的范围很广,包括没有纳入“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个人养老金产品、老年人消费金融产品、各类健康保险产品等。要明确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三大支柱的边界,构建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体系,设计合理的筹资机制和投资策略,以确保养老金的安全和增值。
二是可满足养老需求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产品和服务是由养老产业中的各类经营主体来提供的,与其他产业一样,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土地、物质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够增加和使用这些要素来支持养老产业的金融活动,可称为养老产业金融,包括金融支持养老设施、金融支持老年护理、金融支持养老人才培养等。要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有针对性地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
数字金融推动金融体系数字化转型
发展数字金融的重大意义在于,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数字金融可以通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增进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增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必须紧紧围绕提质增效和防控风险的目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加强数字技术原始创新,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金融科技的发展就像是一棵树的成长。培育大树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也需要适宜的阳光雨露。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就是要在“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的金融文化之下,探索兼顾政策目标、科技伦理、社会责任和商业可持续性的中国特色数字金融发展新路径。具体地说,要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监督机制设计,推动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监管部门、中介机构、消费者、金融基础设施、司法机关等各类数字金融参与主体协同配合,合作共赢,推动金融与数字技术、产业发展更加紧密地融合,使得中国数字金融这株大树百年长青。政府在其中要发挥纽带作用,要完善开放合作生态与创新链条,促使各类金融机构、技术企业、科研机构更好地开展互补融合,引导跨部门、跨区域、全链条的新技术健康发展与迭代。
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