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从认知革新到产业重构的中国方案

作者: 郝杰

新质生产力:从认知革新到产业重构的中国方案0

在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交织的当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正经历从“要素扩张”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理论界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也是中国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前行的关键力量。然而,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何处?其理论边界与实践路径如何界定?中国又该如何培育这一“关键变量”?经济日报出版社推出的《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一书,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场生产力革命的认知之门。

该书以“新认识、新要素、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五大维度为框架,汇集15位顶尖学者的前沿研究成果,系统回答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形成机制与实现路径,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贡献了一份关于生产力变革的“中国方案”。

理论突破:从要素驱动到创新主导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生产关系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也成为我国经济理论和发展实践需要深入研究与探索的重大问题。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一书首先从“新认识”“新要素”两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度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国家一级教授刘伟在本书开篇文章《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指出,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要发展,强调新质生产力“质”的变革核心是要素禀赋变革及相应的全要素生产力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新”实际上是新的生产力逐渐改造和替代“旧”的生产力的迭代式升级过程。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标志。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增速路径何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在书中提出,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投资,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此基础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在书中撰文提出,需处理好新机制与旧机制、整体与局部、政府与市场、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实践路径:产业跃迁

与模式创新的协同进化

新质生产力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一书的第三章至第五章,依次从“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3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总结。

在“新产业”方面,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等专家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一话题,指出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对如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等进行了深入解读。在“新动能”方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等专家就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强调基础研究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科技平台企业是创新生态的枢纽。在“新模式”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等专家围绕数据存储产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等领域,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的探索思考,展现了从“传统业态”到“绿色+品牌”的价值重塑。

未来启示:新质生产力的“中国范式”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一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更在于它勾勒出中国经济转型的独特路径。

《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一书以严谨的学术逻辑和鲜活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规律,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书中关于制度创新、要素配置的建议具有战略参考价值;对于企业界而言,书中关于产业升级、品牌建设的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对于学术界而言,书中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拓展了研究边界。因此,无论是政府制定政策,还是企业探索发展方向,抑或是学者深入研究、大众了解经济趋势,这本书都能助力我们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脉络,为我们提供观察中国经济变革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