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九江:庐山旅游新看点

作者: 丁欣雨

云雾庐山,诗画九江。

在赣北,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相互交融,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而江西省九江市,作为赣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既是长江黄金水道上的重要港口,又是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古人誉之为“九派寻阳郡,分明似画图”,号称“天下江山眉目之处”。步入新时代,九江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正以崭新姿态融入其现代旅游体验。从《庐山恋》电影中走出的浪漫情山文化地标,到白鹿洞书院里流淌千年的山脉诗韵,九江正用非遗在庐山的延绵山峦上勾勒出文旅融合的时代新章。

自然与文化共生

近年来,江西九江庐山市以“行政化有序下山、市场化快速上山”的创新理念,推动旅游经营管理机制深度变革,依托“一山飞峙大江边”的优越区位和千年文化积淀,打破传统观光模式,发展了一批演艺游、赛事游、环湖游。

暮色渐沉,白居易笔下的《琵琶行》以灯光秀的演艺形式在芳兰湖湖面重现;转过山坳,牯岭剧场正上演着黄梅戏《庐山缘》,而沉浸式剧场正上演着《黄庭坚》《武宁山水》《唐朝诡事录·西行》等实景演艺剧目,在山水中展现情与美的交融;庐山之上,“庐山杯”马拉松赛激情上演,赛道穿行在云雾缭绕的山间,相比起城市马拉松的喧嚣更多了一分诗情画意;庐山周边,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则串联起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打造出“车轮上的文旅长廊”。

2024年,庐山市景区客流量达1784.96万人次,同比增长65.63%。今年1月至2月,核心景区客流量达178.22万人次,游客投诉率却下降了27%。这一反差背后是基础设施与运营模式的双重升级:山间步道修缮一新,智慧导览系统覆盖全域,景区被科学划分为多个“一级网格”与“二级网格”,并配备网格员提供专业服务。而更深层的变革源自“免票开放月”政策——自2022年试水避暑季免票后,庐山将每年3月定为固定免票期,还推出背诵庐山诗词免票的文化活动。这一政策看似让利,实则撬动全域消费。

为了接住这一新政策带来的流量红利,庐山进一步发挥自身文旅资源优势,非遗主题民宿悄然兴起,茶文化研学、古法篆刻体验等特色项目层出不穷。位于庐山西北麓的云雾茶场持续打造“VR庐山云雾茶馆”“中华天下茶阁”“人间山泉雾境”三大展厅,以茶旅融合发展带动品牌价值跃升,2024年庐山云雾茶品牌价值高达70.17亿元。庐山牯岭镇则坐拥云雾山泉,40余家精品民宿沿索道生长,为游客提供朗读会、音乐鉴赏课、禅舞交流会等休闲活动,使到访者尽享庐山牯岭的悠闲慢时光。此外,庐山景区上演《岳母刺字》《三气周瑜》《大破洪州》等经典剧目,白鹿洞书院提供传统拓印体验……虽然门票收入减少了,但特色文旅活动促使当地文创、餐饮、住宿等多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了“票内损失票外补”。2024年,庐山实现旅游收入148.84亿元,同比增长22.2%。

免票政策的价值不止于短期引流,更在于重构庐山的文旅生态。当游客因“免费”而来,却为“文化”驻足,便形成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质变。如今的庐山,正从门票经济的桎梏中破茧,转向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模式。除了多样化的游览形式,为更好地满足游客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庐山还持续推出研学、非遗、低空、康养等新业态。研学游的兴起为庐山注入了知识的厚度,“跟着课本游九江”系列产品将李白、苏轼等文人笔下的庐山与现实景观对照,使书中的文化哲思转化为具象的游览路径;低空游则以“飞行+文化”模式重构了游客对庐山的认知维度,游客能够一边体验滑翔伞、热气球或直升机,一边聆听庐山经典诗词和地质科普知识;依托庐山的生态禀赋,游客还可以尽享清新空气,冬季感受泡温泉的乐趣,在康养游中让身心得到全面的滋养与修复。

非遗馆构建多维体验场域

现在的庐山,已经成为不少游客心驰神往的诗意远方,但如何让“头回客”变为“回头客”,让游客的九江之旅不止于庐山,重点还是需要使这里的“故事”留在游客心中。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依据规划,九江市正相继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其中便包括九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非遗馆”)。该馆位于九江市主城区八里湖新区,紧邻市行政中心和市体育中心,地理位置优越,通过聚合全市文化资源,打造集展示、体验、传承于一体的文化地标,让游客在缩微展厅中也能对地方的活态文化和自然景观有全面感知。在九江文旅融合的蓝图中,未来,这座文化地标所承载的不仅是服务市民的文化需求、保护传承非遗的使命,更是成为连接游客与九江文化的重要纽带。

为发挥该馆在地区非遗资源保存、展示与利用方面的核心作用,规划以“三分法”作为主展厅分区依据,将16项国家级非遗和52项省级非遗解构为传统工艺技艺、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节日仪式三大维度。从静态艺术的观览到动态艺术的体验,再到时空艺术的沉浸,将九江非遗资源精髓凝练为主客共享的“文化空间”。游客畅行在主展厅,九江非遗的整体印象自然也就在脑海中塑形。

以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目标,非遗馆所要做的是将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参与的文化体验,通过重构地域记忆,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将游客对庐山、鄱阳湖等著名景点的单一印象延伸至对九江全域的文化认同。规划还期望将九江多条文旅主题线路与馆内布置串联,构建起多维体验场域。非遗馆既可以成为到访九江的第一站,游客在该馆中构建起对九江整体文化风貌的认知框架,为接下来的旅游行程增添更多期待,也可以成为最后一站,游客在该馆中沉淀旅行过程中积累的情感,将零散的感受转化为对九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使整个旅行体验得到升华。

可以说,非遗馆正在实现的是三重价值的跃迁:在保护维度,数字化手段延长了非遗的生命周期,构建起活态传承的生态系统;在传播层面,沉浸式体验打破了文化认知的时空壁垒,创造了“可参与、可带走”的文化消费模式;在经济领域,全方位的文旅导流创造了新型消费场景,形成从文化体验到衍生消费的产业闭环。

文旅一体化激活城市经济

庐山金星砚、瑞昌剪纸、湖口草龙、浔阳封缸酒……九江非遗资源丰富多样,但长期分散在各区县,缺乏系统性地梳理和整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在“十三五”期间,九江全市旅游增幅放缓,低于全省平均增速,背后暗藏的实际是九江在文旅融合上存在短板。尽管九江坐拥庐山、庐山西海、鄱阳湖、长江等资源,却未能有效整合利用,仅限于围绕核心旅游资源散点状、碎片式开发,停留于传统资源开发模式。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九江持续推动山上山下旅游一体化发展,推出了以庐山、庐山西海为核心的“山盟海誓”“诗书浔阳”“信步江湖”等一系列精品线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九江的一体化网络也进一步延伸至非遗馆,通过“馆内核心体验+馆外场景延伸”的模式,将非遗馆纳入城市文旅网络的核心节点,推动非遗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化,激活城市经济。

非遗馆的定位不仅是静态展陈空间,更是激活九江非遗资源的强引擎,串联起全市“山江湖城”的旅游资源。在非遗馆中,游客不仅能够领略庐山的碑刻、石刻、摩崖石雕,体验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智慧与情感,还能够在馆内沉浸式光影中,循着江岸,看浔阳八景,自然也就有兴趣在体验后前往相关景点实地打卡,进而延长旅游停留时间。馆内资源与馆外风景的这种紧密连接,还能够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以点带面”的旅游联动效应。未来,在产业化方面,围绕馆内展示的非遗项目,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将同步开展,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构建非遗产品的市场化通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非遗馆也将发挥挖掘和汇聚本地手工艺从业者的重要作用,为九江文旅的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非遗馆的建设顺应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我国“三区一圈”(旅游景区、度假区、街区、商圈)“三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等逐渐成为主客共享的文化交流与体验空间,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而是走进富有文化内涵的日常居民生活空间。非遗馆选址在主城区,实际上也是依托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打破传统边界,与周边的九江市博物馆、体育中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协同联动,塑造区域文化地标,推动九江从传统旅游城市向文化消费型城市升级。

这片山水,曾见证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遥望飞瀑,而今正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时代新篇——在这里,每一块石刻都是历史的注脚,每一声鼓点都是现代的节拍,自然与人文的共生,终将成就“庐山天下悠”的永恒魅力。

编辑: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