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夜“独语”中的生活滋味
作者: 马兵汤成难的小说始终游弋在城乡裂谷之间,以新警的笔触解剖时代大潮中个体的精神症候,《夜色沧澜》也是如此。小说通过出租车司机陈二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在暗夜行车途中充满波折与“意外”的故事,当然,这里的意外是打了引号的,因为任何一个稍有经验的读者在读到几位农民工将他们瘦弱的工友抬到陈二车上,让他枕着蛇皮袋子昏沉睡去的时候,心里就会预判出这应该又是一个“运尸返乡”的题材——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张杨导演的《落叶归根》、贾平凹的《高兴》等作都曾化用了这一素材。小说接下来的进程也在印证这个判断:有些话痨的陈二不断东拉西扯,坐在后座的乘客却默不作声,陈二特别配合地就成为送尸返乡的运送人,直到他在找烟卷的那一刻,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小说这一情节设置有些超离现实经验,但作者坚持让陈二这趟夜行跨越生死,坚持让他与一具沉默的尸体“对话”,借此来呈现底层个体在生活重压下破碎又自洽的精神图景,在暗夜的褶皱中透射人性的温度,最终让这场荒诞的夜行成为一场深沉的救赎。就像一些寓言或者表现主义风格的小说,虚设的前提和极端的情境成为人性的放大器,而人物也由此获得了比日常现实还要真实饱满的精神呈现。
像生活中的很多出租车司机一样,陈二从乘客上车就开始滔滔不绝,然而微妙的是,由于乘客逝者的身份,陈二自以为是的“对话”其实是他个人的独白。他不断抛出话题:从贵都的机场到张学友的演唱会,从断指的故事到儿子的牛奶,这些零碎的叙述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生活的刻痕。比如当他反复提及“腰子”“燃气费”“780块”“儿子的牛奶”时,对这些物质细节的算计,所体现的不正是陈二们对沉重生活的微弱支撑吗?又如,他对记忆的激活:母亲临终的咸菜、修理厂的小兄弟、青春期暗恋的女生,这些碎片在他的絮叨中被重新拼贴,一点一点构建出自己被生活捶打却还是倔强生活的不无潦草的面目。值得追问的是,为何没有获得乘客的任何回应,陈二还能一直说下去呢?当他后来发现乘客已死时,自己也想到过:“他想到这一路他和那个人的交流,六个多小时啊,聊工作,聊孩子,聊他那仅剩的腰子——准确地说,是他一个人的述说。”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于一颗在与生活的缠斗中疲倦了的心灵,这独语正是刻板与庸常人生中的自我慰藉。这些独语在一个夜晚中层层累积,凝结了他生活路上的失落、无奈、愧疚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在这个略显漫长的夜晚,陈二没有真正的对话者,他是自己的听众,也是自己的同情者,自语是他解压的通道,而这里面的微妙处正体现了汤成难所追求的小说的“隐性的张力”。
也许唯一的例外是陈二邂逅了那个搭车的夜总会女孩,他们发生了真正的对话,在对话时陈二整个人也仿佛变得机灵起来。这个小段落的插入是对小说整体叙事调性的一个调节。只是当女孩下车后,陈二又开始了自以为是的“对话”,他对后排的乘客说:“挺好的女孩,你说是不是?”一种同在天涯沦落的哀矜之情就这样从他的话语中弥散出来。
小说最动人的独语来自真相大白之后。当发现那个沉默瘦弱的乘客其实早已死去,陈二先是惊慌地把他的尸体拖入灌木丛,试图驾车远离,冷静后又将其重新放回后座,甚至仔细调整其姿势,“用蛇皮袋抵住肩膀”,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利益考量,展现了对生命尊严的本能守护。此时的陈二当然是矛盾的,放弃还是送达,理性还是情感,惧怕还是责任,在踌躇之后,陈二选择了返回,明知此行荒诞,仍要以微小的坚持赋予这场夜行和自己六小时的独语以特别的意义。返回车里的陈二很久都没有说话,但当车经过一片麦地时,他再次“轻轻说道,仿佛自言自语——多久没有看到麦地了,还是小时候看过的哦。他说自己也是农村的,后来进城打工,父母离世后,就把农村的老宅卖了,800元,卖掉了,没有了老宅,人就没了根一样。你知道吗,过了会儿,陈二又说,经过谷地时最好不要说话,麦粒或玉米粒听到人声会悄悄停止生长,所以,就会经常看到一些玉米棒里总有一两粒瘪籽儿,正是因为生长时受到了惊吓——是不是很好玩,他用力牵动嘴角,扯出一个力不从心的笑来”。这个力不从心的微笑却实在有着巨大的力量,他让这个饶舌者变成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担荷者,当出租车最终驶向黎明时,挡风玻璃上摔碎的树叶与初升的晨曦,构成了寒凉与温情的二重奏:讨生活的人有时将道德压缩成可计量的成本,但总有些东西无法被彻底物化。尸体作为“缺席的在场者”,也在这一时刻打破了陈二独语的闭环,而与他形成一种“超对话”的交流。
汽车碾过最后一个坑洼,晨曦中的桥头不仅承载着母亲的幻影,更矗立着未被现实击溃的人性之光。这或许正是小说的启示:生存固然凛冽,但对他者的悲悯与对亲情的回溯,始终是照亮暗夜的火种。黎明是夜色的终点,也是陈二人生的又一个起点,由此我们也更能体会此次夜行中陈二的经历:摇摆的汽渡、颠簸的乡道、堵塞严重的施工路段都是他人生困境的某种转喻吧。在抵达黎明的那一刻,他成为自己的西西弗斯,就像阿多诺的名言说的那样:“在错误的生活中不存在正确的生活,但正是对错误的认知中蕴含着纠正的可能。”
作者简介:马兵,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与新世纪文学热点的教学和研究。出版有《通向“异”的行旅》《故事,重新开始了》《北村论》等,主编有《锋芒文丛》等。曾获泰山文艺奖、《上海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等。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山东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