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经苦难的自己送回家乡

作者: 王虹艳

有一个时期,在关于底层叙述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常能看到“叶落归根”的故事。大致的模式是:城里的农民工去世后,亲近的人为了完成死者本人的愿望或者是出于某种习俗,决定把他的尸体运回老家。这件事情并不合乎相关规定,所以这段返乡之旅注定是一场具有荒诞色彩的冒险。《夜色沧澜》有着相似的故事内核,不同的是,它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结构了这个故事。于是这场冒险不仅是针对出租车司机陈二和死去的农民工,同时也针对作者——她需要把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写出难度和新意,并找到具有说服力的意义归向,因而这也是一场叙事层面的冒险。

小说几乎从开篇就充满悬念,同时也面临困境。叙述者从陈二的限知视角出发,讲述几个农民工拦下出租车,把一个身体不太好似乎正在沉睡的同伴塞进车里,让陈二把他送回300公里外的桥头老家。陈二全然不知这个人已经死去,而叙述者以细节向读者进行暗示甚至引导——此人可能已经死了。当陈二开始和车座后面的农民工唠家常,而农民工没有回应时,读者几乎可以确定这种猜疑。站在全知视角的我们会以审视甚至俯视的目光,打量蒙在鼓里有些迟钝的陈二。悬疑设定中,人物成为最后一个知情者,往往会让读者有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并因此质疑这种设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我也会怀疑这是一个乔装的限知视角,陈二其实都了然于心?他为了挣钱或者其他原因决定冒险,而叙述者将会笔锋一转揭开真相。

小说并未按照这种思路进展,陈二到行程快结束时,才终于发现农民工已经死去,他先是抛尸,但最终还是把他拉回车上。一直到这里,小说都如走钢丝般飘忽不定,它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着力点,让故事具有重心并生成意义。真正的反转是在最后,陈二在知道对方已死后,依然和他唠家常并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到玉米的故事那里时,小说突然被某种神性的轻盈的光芒笼罩,这个有些调皮又有些尴尬的小笑话,引人发笑的同时也让人感动。结尾处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时,陈二恍惚觉得母亲正在桥头等着他。这是整篇小说最具颠覆性的一笔,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陈二其实是把自己送回了家——那个年轻的摘过一个肾、断了一截手指头的自己,和眼前的二十岁左右不幸早逝的青年重合在一起,陈二送他们归乡,也送别那个受尽生活折磨的自己。结尾处这个看似温柔的反转,实则极有想象力和爆发力,它让小说又稳又准地落在了靶心上。

从现实意义来看,小说以出租车司机视角写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并以充满善意和体恤的目光聚焦现实之痛。这个运送尸体的夜晚是朗朗白昼背面的时代的暗夜,它汇集了农民工、小兄弟、夜总会女孩、死去的年轻男孩这些无名者,也汇集了他们的满腹辛酸和憧憬。陈二开着夜班的出租车去追赶轰轰向前的大时代列车,他过着艰难的生活但他住的地方叫幸福小区,人们叫他陈二但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叫陈二宝,现实总是与美好的期寄相悖,它们互相对峙,彼此反讽,格外突显出一种不如意、不受控的人生状态。

从象征意义来说,这是一场持续了6个多小时的漫长而盛大的告别仪式,既是为无名死者,也是为陈二自己。陈二的滔滔不绝,正如葬礼上人们回顾死者的生平一样。在他的陈述中,有自己的辛劳苦痛,有与朋友的离散,也有对家庭的愧疚,这些不仅仅是陈二的生活,也可能是死者的经历。在这里,生者与死者互为命运的镜像,过去与未来在当下相遇。如果不够幸运,年轻的陈二可能死于肾病或事故,像这个死在青春年少的打工者一样;如果足够幸运,后座上那个年轻人可以活成陈二那样——一个结婚生子却心怀愧疚、昼夜打工的中年人。生死疲劳,命运轮回,如同魔咒。同样来自农村、同样漂泊在城市中的两个人,其实是站在生死两界的同一个人,也是站在底层艰难生活的无数个人。

中途上车的夜总会女郎,也是这场葬礼的参与者。他们一起悼念了那些没有被污染的欲望以及那些不得不牺牲掉的尊严。虽然卑贱又无奈,但是她的出场是有慰藉作用的,她像是躁动生命里曾经无法平息的欲望,诞生于黑夜,销匿于黑夜,但也曾小小地照亮过黑夜。

跳出底层叙事的框架,从生命个体的成长来看,假如人生是不断地在创伤中修复、重塑的过程,那么回望来时路,有多少的“自己”中途便已经消逝。人们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外部世界,抛下那些羸弱的无法与世界同构的自我,逐渐成为善于忍耐的幸存者,但却很少想过那些被击碎的灵魂、被伤害的躯体、被抛弃的自我是否应该被妥善安顿,是否值得被祭奠被怀念,我们是否应该像陈二一样护送他们回到原乡?正是这种基于苦难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象喻性,让《夜色沧澜》的叙述进程有了更好的归处。

记忆里汤成难的作品如《东北虎》《刻经》等,大多情绪饱满,氛围感浓烈,呈现的是一种浓颜型的气场和气质。而近来读到的《江水苍苍》《夜色沧澜》相比较而言素雅不少,也更加松弛和内敛。后者让我想到那种依靠结构运筹以及素材提炼来发力的作品,它或许没有向下深扎的意愿,但结构和选择本身就饱含深意,甚至于更有韧性,它能够在看似轻描淡写中积聚温柔而有锋芒的力量,直击人心和时代的痛点。我在很多女作家的写作里看到这种柔韧,她们或平静温馨或轻盈灵动,但是内里都有蓄势待发的能量。她们向多维度时空链接的努力,她们渴望挣脱常规思维、寻找更多可能性的叙述姿态,令人心生敬意。

作者简介:王虹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编审,北京文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在《光明日报》《文艺报》《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评论文章,参与编写《她们的声音——女性文化诗学》《中国散文通史》等著作。出版专著《当代女性散文概论》《一个女人的百炼成钢》。

责任编辑 韩新枝 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