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隧道里的丝丝泥痕

时光隧道里的丝丝泥痕0
《牧归》

泥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出大量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陪葬品,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

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对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雕塑家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时光隧道里的丝丝泥痕1
《朝阳》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初七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泥塑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泥塑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作为器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更在于它是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的重要媒介。泥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