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把小泥巴玩出大花样

作者: 王雨荷

高杰:把小泥巴玩出大花样0

与泥巴、面团为伴的孩童期

高杰出生于1968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泥巴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玩具。与大多数孩童一样,高杰幼时总是与三两好友为伴,蹲在院中,捏着泥巴,一玩就是一下午。谈到泥塑启蒙,高杰告诉记者他的启蒙老师是姥姥,姥姥是村子里的全能人物,剪纸、面塑、刺绣样样精通。姥姥常常用面团捏出各种小动物,那些栩栩如生的小玩意儿让高杰对塑造有了最初的热爱。每当面团在手中变幻出不同的形状,高杰都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和满足。那时的他,虽然不懂得什么是艺术,但那份对塑造的痴迷和热爱却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悄悄萌芽。正是这段无忧无虑、与泥巴和面团为伴的时光,为高杰日后走上泥塑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艺术结缘的青年期

高杰16岁开始学习绘画,在那个懵懂与激情并存的年龄,他潜心研究各种绘画技巧,从静物到风景,每一幅画作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与热情。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高杰通过翻阅画册和书籍以及虚心向人求教,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绘画不仅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更激发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创造的渴望。这段时期的努力与积累,为高杰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高杰把绘画中的技巧融入泥塑中,创作出了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作品,其中有卖糖葫芦的商贩、唱山歌的老汉、从田地归来的农民等,这些作品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气息,不仅展示了高杰精湛的技艺,更体现了他对生活和人物的深刻洞察。

1992年,24岁的高杰把自己的泥塑作品送去参赛,不料获得了当地民间艺术大赛的金奖,这更加坚定了他选择泥塑人生的信心。在之后的日子里,高杰多年如一日地创作,不断精炼技艺,先后获得第四届山东省杰出青年陶瓷艺术家、山东省第四届“十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等称号。

与时代共进的中年期

在一次次的参赛过程中,高杰深深体会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他开始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连接人心、传承文化的桥梁。在创作之余,高杰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民间艺术。

高杰:把小泥巴玩出大花样1
传承人档案高杰,1968年生,山东平度人,平度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被授予“第四届山东省杰出青年陶瓷艺术家”、山东省第四届“十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2000年,高杰成立了自己的泥塑工作室。这里堆满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泥塑半成品和工具。每当夜深人静,他便沉浸在这份静谧的创作时光中,手中的泥巴仿佛有了生命,随着他的指尖跳跃、变形。每一次的捏塑,都倾注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他的作品逐渐在艺术圈内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誉。但高杰从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探索和前行,才能创作出更多触动人心的作品。这份坚持和热爱,让他在泥塑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坚定。

工作室不仅是高杰创作的主要场所,更是一方传承和发扬泥塑文化的小天地。在这里,高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泥塑作品,开设了泥塑培训班,吸引了许多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人前来学习。他耐心传授技艺,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目前,跟随高杰学习泥塑技艺的有大学生、青年干部、外国人、老年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因对泥塑艺术的热爱而汇聚一堂。高杰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他善于根据学员的不同背景和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他的指导下,学员们不仅掌握了泥塑的基本技法,更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意。高杰经常鼓励学员们大胆尝试,勇于突破传统束缚,让泥塑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他的工作室里,常常能看到学员们围坐在一起,交流心得,分享创作体验,氛围温馨而活跃。

路漫漫其修远兮,当记者问到未来发展规划时,高杰的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说道:“我希望能够继续深耕民间艺术,特别是泥塑这一领域。未来,我计划进一步扩大工作室的规模,邀请更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加入,共同推动泥塑艺术的发展。同时,我会继续将泥塑艺术带入校园,让更多的孩子们从小接触并喜欢上这门传统艺术。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泥塑艺术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