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少年OD现象:从感冒药到药物成瘾的暗流
作者: 姜秀玉什么是OD
OD是英文“overdose”的缩写,即药物过量使用,是指摄入超过推荐剂量或医疗指导所需的药物量。OD现象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一般多见于合法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OD常用药物类型
中枢性镇咳药
中枢性镇咳药主要用于缓解咳嗽症状,其中含有的微量可待因、麻黄碱等成分能刺激中枢神经,过量服用会导致精神异常兴奋,长期滥用则容易成瘾。其中,大众最熟知的药品右美沙芬在2024年已被国家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
抗抑郁药
部分抗抑郁药物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耐受性增加,迫使患者不断增加剂量以达到预期效果,最终陷入药物依赖的恶性循环。
解热止痛药
解热止痛药多为包含苯巴比妥和咖啡因等成分的药物,长期大量使用容易使人产生药物依赖。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器官发挥治疗作用,长期使用会导致身体对药物产生依赖,并可能逐渐产生耐受性,使得患者需要不断增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青少年OD现象的原因
个体因素
许多O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健康问题得不到理解和支持,部分青少年选择了OD来短暂逃避痛苦,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沉溺之后再想逃离这种药物塑造的“乌托邦”会有多难。
家庭环境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矛盾冲突多、情感交流差或单亲家庭等都是OD现象的高危因素。父母若有药物或酒精滥用行为,孩子模仿父母行为的概率则会增加。
社会环境
一些成瘾性药物在管控前曾作为非处方药在市场上广泛销售,获取便捷,使得滥用成为可能。
药物特性
部分药物本身就具有成瘾性,长期大量使用这些药物会使身体逐渐对药物产生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戒断反应。药物的耐受性也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迫使患者不断增加剂量。
从感冒药到药物成瘾的演变过程
初识药物
许多青少年最初接触药物往往很简单,可能仅仅是一次小感冒喝了止咳药水,最初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些药物潜在的成瘾风险。随着网络的发展及社交媒体的普及,青少年在网络上接触到大量关于药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让好奇心旺盛的青少年产生尝试的念头,迈出药物滥用的第一步。
逐步依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青少年在多次服用感冒药等药物后可能会逐渐发现这些药物带来的“额外”效果,如短暂的放松感或是逃避现实的感觉。这让他们误以为找到了解决压力、焦虑等问题的“捷径”,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增加药物剂量或频率,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对药物产生依赖。
成瘾机制
药物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从生理层面来看,某些药物能够直接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系统,特别是多巴胺等激素的分泌。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大脑对药物产生适应性改变,需要更多的药物才能产生相同的效果。从心理层面来看,药物滥用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心理依赖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选择药物作为解决方案,形成恶性循环。
青少年OD现象的危害
个人身心危害
OD现象对青少年的个人身心危害极大。长期过量使用药物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肝肾功能损伤、消化系统问题、心血管系统异常等。某些药物还可能对大脑造成永久性损害,影响认知功能。OD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在药物的虚幻世界中寻求慰藉,逐渐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导致自我认同混乱、社交能力下降等。
家庭危害
家庭中有一个成员陷入药物成瘾,整个家庭都会承受巨大的痛苦。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成瘾行为而感到自责、无助和绝望,家庭关系因此变得紧张甚至破裂。治疗成瘾、修复因成瘾造成的损害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社会性危害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OD患者可能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暴力等。
预防与干预措施
科普教育
加强科普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药物成瘾的认知是首要任务。我们要广泛宣传药物成瘾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同时也要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引导青少年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家庭关怀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关怀对于预防OD至关重要。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避免在孩子面前滥用药物。
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该承担起预防药物成瘾的责任。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药物成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政策监管
政府应该加强对药品的监管,严格控制药品的销售和使用,对于具有成瘾性的药品,应该实行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
专业治疗
对于已经陷入药物成瘾的青少年,应该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社会支持等。治疗过程中应该注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青少年逐步戒除药物依赖,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