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本质:帮助幼儿筑牢健康成长的基石
作者: 姬卓红幼儿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关乎孩子的一生。对于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早期教育是他们对孩子最好的投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简称《指南》)对幼儿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建议,其中提到“3—6岁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语言、认知、动作、情感与社会适应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幼儿筑牢健康成长的基石?
环境创设:让幼儿成为他们自己
在早期教育中,环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学习不是从出生开始的,而是从身边的环境开始的。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体验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这些经验构成了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周围世界。
有教育专家认为,环境创设是为了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周围事物。我们应该鼓励幼儿使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周围环境中所有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参与到环境中来。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环境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还可以提供游戏材料和玩具来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区域、游戏活动等途径有效地开发、利用并呈现环境资源。”当我们给幼儿创设一个安全舒适,有教育意义和价值,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能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机会等特点的环境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环境能够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好的导师。这些环境创设活动和游戏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生活指导: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在很多家长看来,幼儿时期的教育往往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吃东西要细嚼慢咽,不要说话,不要乱跑等。但实际上,幼儿时期的习惯培养与成年后的习惯培养并不是一回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更注重生活上的指导。
就像《指南》所说:“幼儿时期是促进儿童身体、认知、社会行为、情感和心理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时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而这些习惯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3岁之前,父母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孩子的限制和干扰,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睡觉等。3岁之后,家长则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日常事务中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问题
《指南》指出,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是以游戏为主的,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幼儿的发展需要。例如,在户外活动时,有的幼儿会爬得很高,有的则会摔倒。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告诉他们“不要爬太高了”或“等下再玩”,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攀爬架上,有的幼儿会够不着高处的绳子,这时教师可以告诉他们“你们可以扶着旁边的绳子爬上去”。也有的幼儿会爬上爬下几次都不成功,这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你们可以试着再爬一次”。在这里,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只有让幼儿在不断尝试和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成长,他们才会逐渐掌握技能。
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生活
幼儿时期是与同伴交往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学习到很多知识,如分享、合作等,幼儿会逐渐地学会与同伴相处,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例如,当小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主动解决问题。当遇到问题时,孩子可以主动向其他小朋友求助。幼儿园里,教师经常会组织各种活动,如“小小运动会”“我来当小老师”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学习到许多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同伴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因此,我们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社会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示范
在《指南》中,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该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充分尊重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他们提供真实的体验和尝试机会,并通过自身的行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此外,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良好人际关系和氛围中,幼儿才能在轻松愉悦中自主地学习和成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卓尼县幼儿园